4.2我国的社会保障 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我国的社会保障 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简介

《我国的社会保障》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我国的社会保障》
二、课程课时
2课时
三、教材内容分析
1.内容概述
本课题在高中政治必修二统编版教材中具有重要意义。教材首先阐述了社会保障的含义,即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接着介绍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项目,教材会详细说明各险种的功能和作用,例如养老保险旨在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其在退休后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医疗保险用于减轻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等。
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主要面向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等,这部分内容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兜底性作用。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旨在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公共福利设施建设、儿童福利等。社会优抚是特殊的社会保障,主要针对军人及其家属,包括优待、抚恤和安置等方面,体现了国家对军人的褒扬和补偿。
教材还会涉及我国发展社会保障的意义,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如稳定功能,社会保障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调节功能,有助于调节经济运行,在经济过热时,社会保障可以抑制消费,在经济衰退时,可以刺激消费;互助功能,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共济等。
2.教材编排意图
教材编排此内容旨在让高中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理解社会保障在我国社会发展、人民生活以及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四、核心素养目标
(一)政治认同
1.通过学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和发展成就,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人民利益的制度安排,增强学生对我国制度的认同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让学生理解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做出的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科学精神
1.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例如,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是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资金压力、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等,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途径,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法治意识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是依法进行的,如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引导学生依法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保障领域的法治建设,理解法治在保障社会保障公平、规范社会保障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公共参与
1.鼓励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如参与社区的社会保障政策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角色和责任,如在未来工作中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等,提高学生的公共事务参与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让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这是全面认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2.我国发展社会保障的意义。通过课本案例和实际事例,让学生掌握社会保障在稳定社会、调节经济、互助共济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
(二)教学难点
1.社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形式的区别与联系。社会保险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理解其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在保障对象、资金来源、保障水平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2.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这需要学生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并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思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
(一)课的类型
新授课
(二)主要教学方法
1.讲授法
用于讲解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发展社会保障的意义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基本理论有系统的理解。
2.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实际案例,如某地养老保险政策调整、社会救助典型事例、企业职工享受社会保险福利的案例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社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形式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图表分析法
利用图表展示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不同社会保障形式的覆盖范围等内容,直观地反映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和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教学环节
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关于贫困家庭生活困难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现了患病无钱医治、老人无人赡养等场景。
2.教师活动
教师说:“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个视频中的家庭面临着诸多困难,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在我们国家,有哪些措施可以帮助这些家庭和个人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国的社会保障。”
3.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观看视频,被视频中的内容所触动,开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产生了初步的关注和探究欲望。
4.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的困境,引发学生的同情和思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国的社会保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被视频吸引,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产生探究兴趣。
(二)社会保障的含义(10分钟)
1.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社会保障含义的内容,然后进行讲解。
2.教师活动
教师说:“同学们,请打开课本,阅读关于社会保障含义的部分。”教师在学生阅读后进行讲解:“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其目的是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从而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简单来说,社会保障就像是一把保护伞,为社会成员在面临各种困难时提供基本的保障。”
3.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听教师讲解,对社会保障的含义有了初步的理解。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如“政府和社会是如何承担责任的呢?”
4.设计意图
通过课本学习和教师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社会保障的含义,为后续学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做准备。
5.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社会保障的含义,并对其目的有初步的认识。
(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一):社会保险(20分钟)
1.教学环节
教师讲解社会保险的相关内容,结合课本案例进行分析。
2.教师活动
教师说:“同学们,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由多个部分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核心部分。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项目。”教师以养老保险为例进行讲解:“养老保险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他们在退休后能够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在年轻时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这不仅保障了他们的生活,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教师接着讲解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则是用于减轻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当我们生病去医院看病时,医保可以报销一部分费用,这样就不会因为高昂的医疗费用而使家庭陷入困境。”教师再分别介绍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功能。
3.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听教师讲解,结合课本案例理解社会保险的各险种及其功能。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如“如果一个人同时参加了多种社会保险,这些保险之间会有什么关联呢?”
4.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讲解和课本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保险的构成和功能,认识到社会保险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5.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社会保险包括的险种及其主要功能,并能举例说明社会保险在生活中的体现。
(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二):社会救助(15分钟)
1.教学环节
教师讲解社会救助的相关内容,结合课本案例和实际事例进行分析。
2.教师活动
教师说:“同学们,除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主要面向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教师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例进行讲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保,是为了保障那些家庭收入极低的家庭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政府会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成本,确定低保标准,然后给予符合条件的家庭一定的经济补助。”教师再介绍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其他社会救助形式:“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主要针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疾病治疗等方面的保障。”
3.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听教师讲解,结合课本案例和实际事例理解社会救助的形式和功能。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如“如何确定一个家庭是否符合社会救助的条件呢?”
4.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救助的内容和意义,认识到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兜底性作用。
5.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社会救助的主要形式及其功能,理解社会救助的兜底性特点。
(五)总结归纳(5分钟)
1.教学环节
教师对本节课关于社会保障的含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进行总结。
2.教师活动
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了社会保障的含义,重点学习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是核心部分,包括多种险种保障不同方面的需求;社会救助是兜底性保障,面向最低生活水平难以维持的公民。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以及我国发展社会保障的意义。希望大家课后可以复习一下今天学的内容,思考一下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在我们身边的体现。”
3.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听老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4.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记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对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有更清晰的记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教学环节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社会保障含义”“社会保险险种及功能”“社会救助形式及功能”三个标题,然后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答。
2.教师活动
教师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保障的部分内容。现在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标题,简要说说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3.学生活动
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说:“社会保障是国家建立的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分别保障退休生活、医疗费用、失业时生活、工伤救治和生育相关费用;社会救助有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形式,保障最低生活水平难以维持的公民。”
4.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为进一步学习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保障的意义做准备。
5.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准确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顺利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三):社会福利(15分钟)
1.教学环节
教师讲解社会福利的相关内容,结合课本案例和实际事例进行分析。
2.教师活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旨在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教师以公共福利设施建设为例进行讲解:“像我们城市中的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福利设施,是免费或者低价向公众开放的,这就是社会福利的一种体现。这些设施为我们提供了休闲、学习、娱乐的场所,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教师再介绍儿童福利:“儿童福利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方面,国家会为儿童提供教育补贴、营养改善计划等福利项目,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3.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听教师讲解,结合课本案例和实际事例理解社会福利的内容和意义。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如“社会福利是如何做到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呢?”
4.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福利的内涵和意义,认识到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高层次地位。
5.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及其旨在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意义。
(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四):社会优抚(15分钟)
1.教学环节
教师讲解社会优抚的相关内容,结合课本案例和实际事例进行分析。
2.教师活动
教师说:“同学们,最后我们来学习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是特殊的社会保障,主要针对军人及其家属。”教师以优待军属为例进行讲解:“军人在保家卫国,他们的家属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优待。比如,在就业、教育等方面,军属会享受一些优先政策。在抚恤方面,对于牺牲或伤残的军人及其家属,国家会给予一定的抚恤金,以表达对他们的褒扬和补偿。安置方面,对于退伍军人,国家会根据他们的情况进行妥善的安置,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3.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听教师讲解,结合课本案例和实际事例理解社会优抚的内容和意义。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如“社会优抚对提高军人社会地位有什么作用呢?”
4.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优抚的内涵和意义,认识到社会优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性。
5.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社会优抚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保障意义。
(四)我国发展社会保障的意义(20分钟)
1.教学环节
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讲解我国发展社会保障的意义,从稳定、调节、互助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2.教师活动
教师说:“同学们,了解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后,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发展社会保障有哪些重要意义。首先,从稳定功能来看,社会保障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比如,通过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减少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其次,从调节功能来说,社会保障有助于调节经济运行。在经济过热时,社会保障可以抑制消费,例如提高社会保险缴费率,减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抑制消费需求;在经济衰退时,可以刺激消费,比如降低失业保险金领取门槛,增加失业人员的消费能力。再者,从互助功能来讲,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共济。当一个人遭遇风险时,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其他成员共同承担了这个风险,就像大家一起为一个生病的人分担医疗费用一样。”
3.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听教师讲解,结合课本内容理解我国发展社会保障的意义。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如“社会保障的这些功能在实际中是如何协同发挥作用的呢?”
4.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我国发展社会保障的意义,加深对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积极努力及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5.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说出我国发展社会保障在稳定、调节、互助等方面的意义,并能结合实例进行简单解释。
(五)总结归纳与升华(5分钟)
1.教学环节
教师对本节课以及整个关于《我国的社会保障》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教师活动
教师说:“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全面学习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构成部分,还深入探讨了我国发展社会保障的意义。社会保障就像一张巨大的安全网,覆盖着全体社会成员,保障着大家的基本生活权利,维护着社会的稳定,调节着经济的运行,促进着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共济。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关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积极宣传社会保障政策,并且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依法履行社会保障方面的义务,享受应有的权利。”
3.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听老师总结,回顾本节课以及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4.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梳理整个学习内容的重点,强化记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动指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明确整个学习内容的重点,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保障相关事务。
八、板书设计
《我国的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含义
国家依法建立
政府和社会承担责任
保障基本生活权利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构成
1.社会保险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2.社会救助
最低生活保障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3.社会福利
公共福利设施
儿童福利
4.社会优抚
优待
抚恤
安置
三、我国发展社会保障的意义
1.稳定功能
调节利益关系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调节功能
经济过热时抑制消费
经济衰退时刺激消费
3.互助功能
风险分摊
责任共担
九、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讲授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发展社会保障的意义等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社会保险的险种时,教师通过清晰的阐述,让学生对各险种的功能有了明确的认识。案例分析法通过丰富的实例,如养老保险金领取、低保家庭救助、公共福利设施使用、军人优抚政策等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时,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功能。讨论法在探讨社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形式的区别与联系、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分组讨论时,思维相互碰撞,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拓宽了思维视野,增强了合作能力。图表分析法通过展示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保障水平差异等图表,直观地反映了相关知识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和问题。
学生学习成果
从学生的学习成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部分及其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准确理解我国发展社会保障的意义。在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中,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回答准确无误。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分析社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形式的区别与联系时,学生能够比较不同方面的差异,这体现了分析比较能力的提高;在小组讨论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时,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这反映出合作学习能力的增强;在探讨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合理性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合理的见解,表明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分析社会现象,如解释某地区社会保障政策调整或某类人群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时,学生能够运用我国社会保障知识进行分析,这显示了知识迁移能力的发展。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同,表现出积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愿,社会责任感也有所增强。
2.不足之处
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环节中,部分学生表现活跃,参与度高,但也有一些学生参与度较低,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弱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小组讨论社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形式的区别与联系时可能较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回答问题时也不够积极主动。这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差异。
深度理解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在讲解一些理论知识,如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时,虽然学生能够理解其概念,但在如何将这种理解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方面还存在不足。例如,在讨论如何参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社会事务时,部分学生虽然能提出一些想法,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缺乏足够的行动力去践行。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指导。
国际视野的拓展
在讲解我国的社会保障时,对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模式、特点及经验教训介绍较少。这可能会限制部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特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