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议题式教学设计总议题:探索浩瀚宇宙——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教材分析本课地位:本课内容是必修四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二框的内容,这一框在前一框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认识与真理的关系,真理的特征与对应的方法论内容,是对上一课的升华和延伸。本课内容:第一识记真理的含义和基本属性,理解并区分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做到坚持真理,反对谬误。通过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进一步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学情分析:对于知识方面,学生在学习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后,为本课理解真理的判断方法、认识的运动过程以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做铺垫。学习兴趣:探月是学生比较耳熟能详的教学素材,使其作为议题线索,能够较好地激起学生的讨论兴趣、活跃课堂、从而较好地在学习中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丰富科学知识。教学目标政治认同:通过本课学习真理的特征以及认识的发展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从而指导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科学精神: 正确理解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和真理的特点,在实践中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强调学生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真理的含义和基本属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教学难点:这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教学过程议题一:什么是真理——从人类对月球的认识谈起议题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在“嫦娥”系列奔月过程中加深对月球的认识导入月球作为夜空中最亮的星球,几千年来为人们指引方向,帮助人类计算气节、并且哺育了无数神话故事。古人咏月,有欲上九天揽明月的浪漫情怀,今朝探月,有求真求实探月球的科学精神。议题一:什么是真理——从人类对月球的认识谈起1.真理的含义教师提问:月球是否适合人类生存?同学们自主回答【材料展示】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科学表明:月球目前不适合人类生存,月球上没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空气和水,温度也不合适。教师: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上有古人对于月球上可以住人的遐想。而在探月实践之后,发现月球上并没有生命,也不适合人类生存。但是也有人认为:人类未来很可能在月球定居,虽然月球表面不适合人类生存,但是可以通过科技的力量。可见人们对于月球是否合适人的生存具有不同的看法?教师提问:为什么对于月球是否适合人生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都是正确的吗?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因为古人与现代人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思维方式不同不是第一种看法属于古人的想象是主观的(教师引导这种认识的来源是主观还是客观)是不正确的第二种看法是经过探月实践后得来的 这个过程是客观的(教师引导这种认识的来源是主观还是客观)是经过实践得来的 是正确的认识第三种看法还未经过实践检验 不能判断未来是否可以3)判断的标准是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是积极的,但是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而认识具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判断的标准就是实践,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解释书上詹姆士的例子 真理判断标准不是有用,因为这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反之,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就是谬误注意:真理与谬误具有明确的界限 任何真理中都包含谬误的成分是错的【知识点】真理含义: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特点(1)真理是客观的刚才同学们也回到了第一种看法完全是古人的主观遐想,是不正确的,而第二种看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这种检验的过程是客观的活动,其对象月球的属性及其规律是客观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真理是客观的【知识点】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理解:真理内容:月球及其基本属性(客观的)客观事物及规律(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科学研究发现月球没有人必须的空气、水、温度也不合适(客观的)社会实践(客观的)教师:真理是客观的,即使由于认识主体在立场、观点、知识水平等有差异,会产生多种认识,但是不是所有认识都是正确的,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的一元性)(真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判断其认识是否为真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不是看人的身份、地位、知识水平,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名言:“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在宗教中,而在科学中”——达芬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古时有嫦娥奔月寄托人们的浪漫遐想,今有“嫦娥”奔月真正带领人类实现飞天之梦,在载人航天飞船飞上太空之后,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展示视频】太空浮力实验思考:同样的实验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讨论回答:因为月球上处于失重环境,液体中各处压强相头,物体不受浮力作用教师总结:根据同学们的物理常识可以知道地面上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液体在乒乓球上下表面的压强不同,存在压力差,从而产生浮力与重力平衡,使乒乓球悬浮在水面;到了太空站,由于完全失重,液体中各处的压强相同,悬浮于液体中的乒乓球上下表面不存在压力差,物体不受浮力作用,乒乓球将悬浮在水里的任意位置。教师追问:在天宫中所做的这个实验是否说明我们平时所学的关于浮力的物理常识不是真理?为什么?学生:不是,关于浮力的物理常识在地球范围内,即正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仍然是真理,但是到了太空就处于失重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自然浮力就消失了教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浮力在地球范围内仍然是真理,但是如果到了月球,如果我们不考虑相关条件如重力的变化,这些认识也会变成谬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巩固】教师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在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吗?俄国数学家巴切夫斯基:在凹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德国数学家黎曼: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适用条件为平面内,一旦超过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随着2020年嫦娥五号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圆满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总体规划目标。我国探月三十载取得伟大成就。教师提问:我国探月规划目标取得巨大成功,我国并不满足于对月球的认知,在2020年7月我国也正式开启了对火星的探索,那么对月球探索的成功经验是否能照搬到探索火星的过程中,为什么?学生:不能,因为火星与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它们两者的属性也不同、探索难度不同,所以经验不能照搬。教师:对的,正是因为火星与月球两者属性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探月成功的经验不能照搬,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知识点】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注意】易错点:顺序不能错,是主观符合客观、理论来源于实践,两者顺序不能错解释:具体的(当地)、历史的(当时)【原理】小结: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而言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①坚持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③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教师:正是由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如果不顾真理适用的范围和条件,那么真理也会变成谬误,即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对立统一】对立: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不容混淆统一: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如果超过某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二)议题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在“嫦娥”系列奔月过程中加深对月球的认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月亮有过无数浪漫想象,飞天梦也从未停止。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从嫦娥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携月壤返回,中国人一步步将“上九天揽月”的神话变为现实。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中国的探月历程,并思考以下问题。【视频】【骄傲!90秒感受中国嫦娥工程的高光时刻】探月工程实施“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绕嫦娥一号获取了全月球表面三位立体影像,探明月球重要元素和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嫦娥二号承前继后,既延续了对月球的全面探测,技术更先进,精度更高,首先是获取了更高分辨率的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其次是为嫦娥三号软着陆任务做资料和技术储备。第二步:落嫦娥三号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探测器和月球车“测月、观地、巡天”,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嫦娥三号利用测月雷达对月球浅层结构和月壤厚度进行了探测,绘制了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发现了新的玄武岩类型。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更新了人们对月背地形地貌、物质组成、早期撞击历史、岩浆喷发历史、月壤形成机制和太空风化特性等方面的认知。第三步:回嫦娥五号实现了44年后人类在月球的采样返回,科学家们在对月球样品的研究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实现在月球演化、月球表面太阳风化等重要科学问题方面的新进展。教师:在观看完激动人心的中国探月历程之后,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思考:小组讨论:3分钟 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人们对月球的真理性认识,是一蹴而就的吗?为什么要氛围几步走对月球进行探索?受到了哪些条件的限制?目前我们对月球的认知是否已经足够深入?试想对月球的探索还有哪些方面可以突破 把我们对月球的探索成果串联起来,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用图形表示) 并说明原因教师总结:问题一:从探月三步走战略可知,人们对月球的真理性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受到科学技术、人的知识水平、采集的数据等的影响,以及月球本身也在变化,即人们对月球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在一次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中,我们不断加深对月球的认识,这反映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反复性】含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主体: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认识客体: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问题二:随着嫦娥五号返回地球,我国探月计划圆满落幕,但是我们对月球的认知还仅仅是冰山一角,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只实行了第一步探月、探月从未止步,接下来我国还会有序进行我国对于月球探测的整体战略部署 “探、登、驻”的后面两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在月球建设科研基地,长期在月球驻扎、利用月球资源等都将是我国未来可以突破的方向,我们对月球的认识也会不断突破,可见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无限性】原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着的(月球不断发展变化)认识的主体:人类是时代延续的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如人的技术发展、探月不止步)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问题三: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我们对月球的认识可见是不断前进的、是上升的,但是这种上升并不是直线上升的,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火箭第一次发射,刚起飞22秒,就一头撞向西昌发射场对面的山头,星箭俱毁。2012年底,长征五号发动机爆炸“玉兔”号月球车2014年2月22日瘫痪在月球可以,我们对月球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月球的认识运动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注意:人的认识并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经过实践反复经验、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不存在永恒真理、终极真理认识具有无限性,但不是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无限的【原理小结】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总结这一节课我们主要以中国的探月历程作为线索来讲解何为真理,我们应当如何追求真理,中国的探月历程只是我国追求真理中的一小块,那么同学们知道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哪些真理性认识吗?(请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任选角度回答)教师:政治上:例如一国两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态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济上:建设一带一路这些认知其实是对中特真理性认知过程的缩影,正是这些认知使得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发展中的困难和挫折,用真理跑赢了谣言和谬论,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再到今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真理的指导下,使得中国发展成了繁荣富强的国家,建设成了盛世中华。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