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政治新高考复习:统编版必修二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课件(共64张PPT+3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政治新高考复习:统编版必修二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课件(共64张PPT+3个视频)

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思想政治
2024高考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
必修二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2024
单元逻辑
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第一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第二框 我国的社会保障
第一框 新发展理念
第二框 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
理念引领
体系构建
做大蛋糕
社保制度
分配制度
基础
分好蛋糕
促进
以人民为中心
关注效率—高质量发展
关注公平—社会公平正义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机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时政热点
考情透视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2024 选择题:全国卷、湖北卷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的举措和我国扶贫成就,考查实现共同富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意义和途径;以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为背景,考查数据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选取全国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考查热爱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考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结合我国连续提高养老保险金的案例,考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措施。
2023 选择题:河北卷、海南卷、浙江卷 2022 选择题:江苏卷、浙江卷 主观题:天津卷 我国的社会保障 2024 选择题:山东卷、浙江卷 2023 选择题:广东卷、福建卷、湖南卷、山东卷 2022 选择题:山东卷 复习目标:1.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2.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3.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与
社会保障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性质、地位、适用范围、基本内容和要求
原因:(必要性+重要性)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
意义:一切要素活力迸发,优化资源配置
原因: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措施:根本措施、制度基础、理顺关系、两个同步、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消除贫困
收入途径: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
怎么做
①社会保险:核心;②社会救助:最后一道防线;
③社会福利:最高层次;④社会优抚:特殊的社会保障
含义:
内容:
是什么
为什么
意义:社会稳定、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措施:公平对待、量力而行、权责统一
一、知识体系:宏观把握
内容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分配
制度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范围
公有制经济
依据
劳动(质、量)
种类
按要素分配
范围
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
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
意义
原因
公有制(前提)/生产力水平(物质基础)/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原因)
凭借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使用权)
依据
分配环节
初次分配
企业(劳动收入即工资奖金津贴、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
再分配
政府(事业单位工资、税收、财政、社保、转移支付等)
分配原则
第三次分配
生产力水平(根本)、所有制制度(直接)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效率
公平
决定
工资、奖金、津贴、承包所得
慈善社会公益事业
收入公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能够尊重公民权利、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有利于激发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新教材)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想一想:财富这样分行吗?为什么?
时政: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共有三个:
①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四课)
②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七课)
③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九课)
这一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对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故事:七人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思考:这故事对我国的分配制度有何启示?
必须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只有形成合理的分配制度,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有制—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决定
决定
生产力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决定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关系三要素:所有制(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分配制度、
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在社会再生产中,生产是处于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1)理论前提: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根本原因: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3)直接原因: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4)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5)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生产决定分配
不平衡、多层次(根本原因)
二、考点梳理:
考点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考点(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原因
(1)根本因素: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
(2)直接因素:
生产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
分配
方式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决 定
决 定
决 定
2、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 劳
分 配
(1)性质:
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2)基本内容和要求:
①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
必须参加劳动;
②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具体形式
①在公有制企业、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以及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的
职工工资、奖金、津贴。
②集体经济中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4)为什么(重要性+必然性)
思考:公有制为什么一定要按劳分配,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什么不选择平均分配或者按需分配呢?
讨论 探究
二、平均分配
一、按需分配
根据社会成员需求,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即需要什么就分配什么
不论工作态度、工作成绩、贡献大小、效率高低、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等等,实行大平均,大锅饭
1958年,我国提出了“大跃进”口号 ,组织人民公社,实行平均分配制度,吃“大锅饭”。
上工一窝蜂,干活闹哄哄,放工往前冲, 苦了想干的,累了实干的,便宜了捣蛋的
思考:我国当前为什么采取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 在我国现阶段,如果不实行按劳分配而实行按需分配或平均分配会产生什么后果
答:1.我国目前的公有制经济,生产力水平不高,劳动产品也没有极大地丰富,所以不能按需分配。2.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劳动还是谋生手段。所以不能平均分配。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2.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技,提高技能
3.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
原青岛电冰箱厂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成绩、贡献大小,实行大平均,大锅饭,企业效益连年下滑,最后亏损达147万元。
张瑞敏实行薪酬管理制度,“不同效不同酬”、“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感深入海尔员工的心中。“学习技术,提高素质,争当先进”在海尔蔚然成风,海尔也成为世界名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搞平均主义,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普遍贫穷。
意义(作用)
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的伟大变革。
(4)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重要性+必然性)
效率+公平
A:重要性(意义):
对劳动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
对社会:从根本上否定了剥削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体现公平)
前 提:
物质基础:
直接原因:
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占有,社会分配)
生产力发展水平 (不高,不能按需分配)
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谋生手段、存在差别,不能平均分配)
B:必然性:
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非按劳分配)的内容
1.按生产要素分配:
2.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 、社会保障收入
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信息、数据等要素
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聚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探究与思考:
小涛的哥哥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民营企业,今年上市了。采用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模式,薪酬从几千元到几百万都有。营销人员基本工资3000元。软件工程师月薪8000元,高层管理人员年薪为600万元。公司的员工大都有公司的股份,小涛哥的股份以每年0. 1%的收益计算,年收入为300万元。
探究问题:(1)小涛哥哥的公司员工是依据什么获得收入的?
(2)员工之间工资差距大原因是什么?
技术
贡献大小
劳动
管理
资本
按生产要素分配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类别 对应形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股票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按土地要素分配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按劳动要素分配 在个体、私营、外企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按知识要素分配 智力成果,如出版著作、绘画等获得的收入 按技术要素分配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生产要素指的是进行社会生产、创造社会财富不可缺少的各种必要因素。在现代,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都是基本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就是让各种生产要素按照各自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实际贡献的大小来进行分配。也就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劳务的生产和流通中的投入数量、质量及产生的实际经济效益的大小来分配国民收入。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广泛存在于股份制企业、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个人投资活动中,凡是看到股息、利息、科技入股、出租、私营企业工资、土地流转等信息都可直接判定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注意: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数据”要素:“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数据要素:数字经济下,数据的收集、使用和转移产生的价值)
拓展延伸: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有利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对数据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能激发人们开发和利用数据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③有利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④有利于拓宽人们的收入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走进联想看分配
联想采用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模式,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员工的积极性,薪酬从几千元到几百万。高级技术人员基本工资8000元。基层工人,基本月薪3000元。高层管理人员,如全面负责本集团业务规划及运作的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2003年年薪为600万元 。
1999年,联想开始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其中,15名创业初期的骨干员工获得的股份2004年市值相当于30亿,前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现虽已退居二线,但其所持有的联想股份如果以每年0.1%的收益计算,年收入为300万元。
联想充满活力的分配体制促进了联想的飞速发展。大量人才加盟联想,大量资本购买联想股票,投资联想,联想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推陈出新,联想股票不断升值,联想投资人也因而获益。
联想的发展造就了无数个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
劳动
技术
管理
资本
◆ 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有利于调动劳动、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活力。
②有利于让一切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
(2)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因、意义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的意义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3)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局限性
由于人们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不平等、不同的社会成员劳动及使用生产要素的效率不同、人们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千差万别,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如不加以调节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
拓展:
资源配置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方式) 体现国家对知识、人才、劳动、创造的尊重,促进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
经济制度 保证各种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完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 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归纳:比较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名 称 比 较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区别 适用 范围
体现
地位
联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有制与非公有制)
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
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均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客观经济条件决定;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③都体现了效率与公平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集体经济及其控股企业
4、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及其原因
-----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原因)
劳动性收入 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财产性收入 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可以分为:
经营性收入 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如开小店、摆小摊、家庭作坊、私营企业的纯收入等)
转移性收入 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财产性收入和劳动性收入有什么区别
财产性收入就是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各种报酬.这里"各类劳动者"包括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农村就业人员,其他就业人员,以及私营企业主、雇工的个体户主等.其中,私营企业主和雇工的个体户主也从事社会劳动,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
知识拓展: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各种报酬。狭义上劳动收入仅仅指劳动报酬,包括奖金、津贴和补贴、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广义上的劳动收入包括劳动报酬、劳务报酬、特许权使用费、稿酬、利息、股息、红利、财产转让所得等。
财产性收入就是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经营性收入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包括了产品销售收入、经营服务收入、工程承包收入、租赁收入等。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经营性收入一定是最主要的一种收入类型。
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这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劳动收入 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金收入而言的,包括按劳分配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等
非劳动收入 分为三类,即非劳动要素收入、政府转移支付和捐赠。非劳动要素收入是指通过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其中包括分红、利息、租金、出售专利等获得的收入
注意:国家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2)不能认为“按劳分配意味着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1)按劳分配的形式:①公务员、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②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③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联产计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农民承包本村土地获得的收入。
特别注意:
(3)不能认为“公有制范围内只有按劳分配,不存在其他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4)按生产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既可以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
(5)我国农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体所有制,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农民流转土地所得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也属于财产性收入,同时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后,到流转方土地经营组织去打工的收入,属于劳动收入,可能是按劳分配(土地经营组织为公有制),也可能是按劳动要素分配(土地经营组织为非公有制)。农民的种粮补贴收入,属于转移性收入。
4、收入与劳动
(1)关系:
①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
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要求:
②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③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效率是什么
投入
产出
—————
1个和尚
2个和尚
3个和尚
—————
—————
—————
2桶水
1桶水
0桶水


效率
: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
资源的节约
社会财富的增加
提高效率意义
分配原则: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分配要考虑到其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收入分配公平
平均主义
差距悬殊
相对平等
差距合理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价值追求。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公平≠平均主义
公平≠差距过大
影响生产积极性
影响效率提高
普遍贫穷,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效率是公平的前提
社会矛盾突出
影响劳动者积极性
影响效率提高
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一致性
矛盾
把蛋糕做大
(效率)
把蛋糕分好
(公平)
没有效率为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普遍贫穷
头遍钟不见面,二遍钟伸头看,
三遍钟地头站,男的打扑克,
女的做针线,一晌混个二分半。
忽视公平引起贫富悬殊
关系——是什么
①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物质前提
保 证
效率
公平
②效率与公平也有对立的一面,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注重效率就会有差距,而差距过大就会有失公平。(讲效率就要奖优罚劣,导致收入差距,影响公平;重公平,则要求人们的收入尽量没有差距,这又会影响效率的提高)
(把蛋糕做大)
(把蛋糕切好)
怎样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兼顾效率与公平,
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否定效率),也要防止收入悬殊(否定公平);
②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多种分配),也要提倡奉献精神(调节过高收入);
③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区域差距
●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8%~9%,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4%~5%
城乡差距
●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垄断行业与一般行业实际收入差距达到10倍以上
行业差距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①全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财富分配严重不均。
②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异明显,收入向高收入群体集中,两极差距扩大。
③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④行业差距继续扩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⑤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过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它是一个比值,数值在0和1之间。基尼指数的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联合国认为: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差距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0.4-0.5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悬殊。(0.4为国际警戒线)
洛仑滋曲线:是反映人口百分比与收入百分比关系的曲线,洛仑兹曲线越靠近绝对平等线,反映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越高;洛仑兹曲线越靠近绝对不平等线,其代表的收入分析越不平等。
基尼系数是直观地表示收入分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等;在0.3~0.4之间表示基本合理;0.5以上则反映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一般以0.4为警戒线。
洛仑滋曲线、基尼系数
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
(1)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在价值规律的调节下,各地区、各行业等资源拥有和使用程度不同,造成它们之间的经济效益差异,导致收入差距。
(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若不能获得同等的市场地位,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进而影响非公有制经济从业者的收入,造成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3)分配受企业经营的影响。在市场调节下,企业经营效益有差异,经济效益不同,在分配过程中会出现不同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劳动但收入不同的差异。
(4)国家和企业的分配政策影响收入。从国家角度看,资源在区域、城乡间的配置,影响到不同行业和城乡间的发展,影响到收入。从企业角度看,内部分配政策是否合理,会影响到劳动者收入。
考点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考点(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基尼系数: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一)为什么要完善收入分配?
1、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收人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新教材47)
2、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彻协调和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3、利于调节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利于提高效率,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二)怎样完善收入分配(措施-重点)
1、根本措施: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奠定物质基础----“做大蛋糕”
考点(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2、制度保障: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分好蛋糕”
拓展深化
1.初次分配:是指生产部门内部的分配。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相关措施: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靠市场)
2.再分配:是指通过政府调控而实现的分配过程,包括税收(个税/财产税)、社会保障(医保/养老/失业保险)、转移支付。相关措施:如提高个税起征点、最低生活保障。(靠政府)
3.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其主体是社会力量(靠自愿)
区分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考点(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二)怎样完善收入分配(措施-重点)
3、重要举措:实现“两个基本同步”
①居民收入增长 和 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②劳动报酬提高 和 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注:个人收入的提高要以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基础。P48
材料反映了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材料一:2022年以来,在GDP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从10.95%升至20.57%,企业盈余从10.23%升至31.29%,居民可支配收入从65.5%下降到48%,而国际标准为60%以上 。
2022年各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
美国 德国 英国 中国
58.3% 53.8% 55.2% 26.4%
材料二:目前,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从51.4%下降到39.7%。而国际标准为50%以上。
材料三:
2022年,我国工资比重16.2%,名列非洲国家水平!
劳动报酬比重低!增长不同步!


企业
居民
国民收入
劳动者的报酬
(消费、积极性创造性)
企业
(扩大再生产)
投资
国家
(财政收入)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关键词:居民收入(劳动报酬或工资、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①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②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国家
个人
企业
提高比重
增长同步
(1)要努力
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4、在初次分配方面,
(2)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3)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人群众要素收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5、在再分配方面:
---要加大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转移支付
知识拓展
含义:
是指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
主要形式:
政府的转移支付:
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通常在经济萧条时,总收入下降,失业增加,政府拨付的社会福利支出也必然增加。这样通过增强购买力,提高社会总体需求,从而抑制或缓解萧条。
企业的转移支付
通常是指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赠款或捐款,以及非企业雇员的人身伤害赔偿等等。转移支付在客观上缩小了收入差距,对保持总需求水平稳定,减轻总需求摆动的幅度和强度,稳定社会经济有积极的作用。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一般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
6、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慈善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体现了社会成员更高的精神追求,
-----是对初次、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完善收入分配体系。
企业管理者,利用手中职权非法谋取利益,生活极其奢侈;
工资平常,但通过炒股,出租房屋等方式,总收入也颇丰;
在垄断行业工作,薪水是其他行业的三、四倍
病重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贫困
取缔非法收入
保护合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提高低收入,完善社保体系
政府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手段:再分配调节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消除贫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核心突破:分配原则(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为什么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怎么办 1.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
2.制度保证: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3.两个同步: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4.初次分配:①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
②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
5.再分配: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
6.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7.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8.必须坚持消除贫困。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主要构成:
考点二:我国的社会保障
考点(一):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1、是什么----社会保障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1)含义: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体系。
(2)主要内容:
补充性社保形式(p51):
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构成
(1)社会保险:
①地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注意:社会保险≠商业保险(P52相关链接)
②方式: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
③作用: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④内容:见右图
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
不 同 点 性质 具有强制性和福利性质 自愿的市场行为
给付标准 只保障基本生活 项目广泛,标准较高
经营目标 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追求利润
经营方式 由国家经办 保险公司经营
费用来源 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分摊 全部由个人承担
保障水平 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满足被保险人较高层次的保险需求
相同 点 都是经济保障机制,都要求投保人事先缴纳保险费,保护投保人遇到风险后获得一定的补偿,都是风险规避和转移机制。  拓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比较
(2)社会救助:
①特点: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②方式: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
③目的: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④作用: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与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3)社会福利:
①方式: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
②目的: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③特点: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 最”
(4)社会优抚:
①对象: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军烈属等优抚对象
②内容: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等
③特点: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殊社会保障
(5)社会保障的其他形式--相关链接:P51
(1)企业年金: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2)社区服务: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在城乡一定层次的社区内以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以特殊群体为重点,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向他们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一种社会化保障机制。
核心考点
2.我国社会保障主要形式
社会保障 地位、特点 资金来源 保障对象 作用 内容(形式)
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
核心
政府、单位、个人共同等集资金
公民
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最后一道防线,最先形成、历史最悠久
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
保障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
最高层次
政府和
社会
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
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社会化服务
实物供给
福利津贴
特殊的社会保障,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
国家和社会
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
实行物质照顾
生活和工作安置
精神抚慰
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
使其得到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
我国的社会保障
(1)疫情失业期间可从政府处领取失业金。
(2)烈士家属获得抚恤。
(3)国有企业职工的取暖补贴。
(4)四川地震灾区得到政府救助。
(5)65岁以上老人发放公交免费乘车卡。
(6)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
社会保险
社会优抚
社会福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救助
课堂巩固
1、判断下列各项属于哪一类社会保障?
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考点二:我国的社会保障
考点(一):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2、为什么----社会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1)地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2)作用:
①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化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
---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作用
②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发挥收入分配调节器作用
---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③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
---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考点二:我国的社会保障
考点(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怎么样----措施(重点)
(1)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
①要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
②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注1:风险保障不相同,不同群体待遇不同。
注2:全覆盖是目标,还没有实现
注3:风险保障不充足,水平低,只保基本
比如:医疗报销有起付线和报销上限,对于很多救命的特效药、进口药是不能报销的。
如:医疗保险,职工医疗、城镇医疗、农村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81.9%71.3%、66.8%
结合材料思考:社会保障水平是不是越高越好?为什么?
考点(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怎么样----措施(重点)
(2)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保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①尽力而为的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
②量力而行的原因: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社会保障即使建立起来也无法维持下去。
思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什么关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基础
反作用
(1)调解收入分配\改变收入乐观预期\激发内需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2)社会保障的三方面作用
(3)要做到权责清晰。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原因: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同时,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
-----要明确权利
-----要承担责任
(4)总要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核心突破:为什么、怎样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为什么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怎么办 (一)全覆盖: 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
1.建立起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
2.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 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 权责清晰。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四) 总要求: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知识·总结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社会保障
分配方式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收入来源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理顺关系+构建体系+健全制度
两个基本同步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公平对待
保障适度
权责清晰
应保尽保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时政拓展1:数字经济、数据要素
数字
经济
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新经济增长点
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催 生
市场调节
宏观调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壮大发展实体经济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卡脖子难题、核心竞争力
要素市场
对企业经营
需求端:
市场广阔、消费升级
供给端: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宏观政策:
大数据、新基建……
驱动因素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
①资源配置角度:有利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能激发人们开发和利用数据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②要素分配角度:有利于拓展人们的收入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③高质量发展角度:
有利于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利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利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④从规范市场秩序的角度:数字经济伴随的是信息安全的问题——要保护个人数据中与隐私相关的信息不受侵害,引导市场主体规范使用数据资源,防止滥用数据进行不正当竞争。
时政拓展2: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
从二十大报告的检索结果看: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下考查共同富裕应是今年备考的重要角度;同时也要关注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我国分配制度方面表述的变化,从分配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也要注意共同富裕与其他话题的联系,如乡村振兴。
《经济与社会》中“共同富裕”话题的知识总结:
共同富裕
生产资料所有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高质量发展
P4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
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相关链接】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
P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根本目标
P33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依靠”
P38 共享发展理念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P49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已删除)
综合探究
P61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取得的成就+仍存在的问题
如何做:①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②根本举措: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④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⑤建设提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
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逐步共富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本课必备知识:要求:理解、背诵并能默写
1、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性与财产性收入、经营性与转移性收入以及相关知识(理解熟悉)
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与原因(背诵理解)
3、正确区分三次分配:(理解熟悉)
4、社保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理解熟悉)
5、社会保障的地位与作用(背诵理解)
6、怎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背诵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