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一)区域认识:对比不同地区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异同。(二)综合思维: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球自转特征、晨昏线的变化,学会进行时间和日期的相关计算,掌握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规律。(三)地理实践力: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道具,模拟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等现象,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四)人地协调观:认识地球自转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球的独特性,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视频:播放火箭发射成功视频,并设问: 2024年6月29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 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3A卫星发射成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提问:与酒泉、太原、西昌等较高纬度的发射基地相比,从文昌基地发射运载火箭, 同型号火箭的推力会增加10%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用火箭发射视频导入新课,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二)新课讲授 知识点一:探究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地球自转方向 课前准备:准备一个地球仪 演示:自西向东缓慢拨动地球仪,让学生分别从侧视和俯视(北极和南极上空俯视)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结论: 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周期 老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以太阳为参考点,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作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考点则称为恒星日。 地球自转速度 教师:PPT展示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 学生:计算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并填写到教材对应表格。 老师:思考在同一纬度,随着海拔的上升,线速度将会怎么变化呢? 点拨: 在相同的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海拔高(A2),地表距离地轴的半径大(R2),转过相同的圆心角(α)时,半径越大,转过的弧长越长(L2),但所用时间相同,所以线速度越大。 知识点二:探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老师:PPT展示地球昼夜交替视频,并提问:昼夜产生的原因?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1.昼夜交替: (1)昼夜的产生:地球既不透明也不发光;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2)晨昏圈:昼、夜半球的分界圈。 (3)昼夜交替的原因: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4)昼夜交替的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5)昼夜交替的影响:昼夜交替的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昼夜温差较小,有利于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即气温日较差。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 定义: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地方时的差异: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地方时的计算: 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士4分钟/1°X两地经度差。 “四步法”计算地方时。 地方时计算具体步骤可归纳为“四定”: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的地方时。光照图中,先确定特殊经线的地方时,以下图为例。 a.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 时,如ND。 b.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 NB。 c.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 时,如NC。 d.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 时,如 NA。 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上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即确定公式中“士”的选取原则。 三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线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00+45/15°=15:00,F点地方时为24:00-45°/15°=21:00。 (2)时区: ①划分原因:使用地方时计时不便。 ②划分方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0 0。 (3)区时: ①界定: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②规律: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③特别计时方法: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我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统一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区时计算 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士时区差X1小时。 “四步法”计算区时。 区时计算时具体步骤类似地方时的计算,同为“四定”,即一定区时、二定方向、三定区差、四定时间,详解如下。 一定区时:即确定可作为已知条件用的已知区时。 a.区时采用的是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时区中央经线和时区数的关系:时区中央经线=时区数X15°。 b.常用时区:北京时间(东八区)、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 二定方向:即确定所求时区与已知时间的时区之间的相对东、西方向。如东八区和西五区之间的时刻计算: 东八区时间=西五区时间+13小时; 西五区时间=东八区时间-13小时。 定方向即定公式中“士”的选取。 三定区差:计算时区差时,以中时区为参照,若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减,一东一西则时区序号相加,如西五区和西八区的时区差为3,西五区和东八区的时区差为13。 四定时间: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区时。如已知东八区区时为18:00,则西五区的区时=18:00-(8+5)x1小时=5:00。 (5)有关行程时间的计算 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 m小时飞行,降落在B地,求飞机降落时B地的时间。分析方法如下: 起飞时 A地时间 +m小时 降落时 A地时间 ↓士时差 ↓±时差 起飞时 B地时间 +m小时 降落时B地时间 计算公式如下: 降落时B地时间=起飞时A地时间士时差+行程时间(m)。 注意:要确定正负选取原则,B在A东侧时取“十”,B在A西侧时取“一”(东加西减)。 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上,可以看到一条大体沿 180°经线穿行的折线,这就是国际日界线。它的设定,旨在消除因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的不同结果。为了确保180°经线上同一地区和岛屿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有的地方改用折线。 ①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 ②内容: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人为日界线——180°经线。 ③意义:“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或自西向东),若日界线东边为新的一天,则此日界线为自然日界线;若日界线东边为旧的一天,则此日界线为国际日界线。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老师:PPT展示地转偏向力的成因及分析视频素材 提问: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原因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特点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表现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 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 原理应用 ①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地宜选在左岸。 ②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 ③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 ④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方法 具体方法为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如下图所示,四指指向物体运动的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即为物体的偏转方向。 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和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地理实践能力,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三)探究活动 【方法技巧】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 [情境探究一] 小组活动:准备一把手电筒,一个地球仪,拉上窗帘,使教室变暗。观察活动现象。 (1)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答案]地球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不被照亮,形成类似昼夜的现象。 (2)缓慢转动地球仪,你会发现该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昼夜现象不断更替。 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该现象是否存在 [答案]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更替现象,只不过周期为一年。 1.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判断方法内容自转法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人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地方时为18时的是昏线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图示法2.晨昏线的应用(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确定地方时 地方时确定方法举例12时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图中 ND24时或0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图中NB6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图中 NC18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图中 NA (3)确定日期和节气。晨昏线特征对应节气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春分日或秋分日前后晨昏线与经线圈相交且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夏至日前后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冬至日前后(4)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①日出时间=某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②日落时间=某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3.晨昏线走向的判断方法 (1)春分日和秋分日时,晨昏线为南北走向,即晨昏线 与经线圈重合。 (2)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晨线为西北-东南走向(图甲 中 AB),昏线为东北-西南走向(图乙中CD)。 (3)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晨线为东北一西南走向(图丙 中 EF),昏线为西北一东南走向(图丁中PQ)。 4.晨昏线的六个特点 (1)晨昏线是以地球球心为圆心的大圆,将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角为 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a)变化范围为0°~23.5°,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即图乙中∠a=∠β。 (5)晨昏线与赤道的夹角等于与其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晨昏线只有在二至日时才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的移动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方向相反。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理解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四)课堂小结 结合以上课程内容,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学生通过对课堂的自我归纳和反思,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五)课堂检测 一、下图为经纬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③地相比,①地(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小 C.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大 D.角速度小,线速度都相等 2.当②地日出时,北京时间为( ) A.5时 B.6时 C.17时 D.23时 【答案】1.C 2.A 二、(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摄影爱好者在南半球某地朝西北固定方向拍摄太阳照片,拍摄时间为K日及其前、后第8天的同一时刻。图左为合成后的照片,图右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K日地球位置位于图右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5点,全球处于不同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 ) A.1:1 B.1:5 C.2:5 D.3:5 【答案】1.B 2.D 三、下图表示两条河流,甲河流在南半球,乙河流在北半球,图中圆圈为河中一小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小岛最终可能连接的岸堤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若要在甲、乙两河四点中建设港口,则最合适的点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7.C 8.B 通过练习对本次课程进行巩固,加深对本次课程的理解。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