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学习目标(2分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二、重要概念(3分钟)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以门第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科举制科举制是开创于隋朝、形成于唐朝的选官制度,被以后历朝沿用。其以考试为手段,以成绩为标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打击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统治集团的文化素养,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后经历朝调整,日趋完善,明朝八股取士走向僵化,逐渐成为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晚清政府于1905年将其废除。3.三省六部制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又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同时相互监督、牵制,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4.两税法两税法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征税,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自主学习(10分钟)(一)知识点梳理(阅读课文,按要求完成)一、选官制度1.据课文第一目第1段,记忆九品中正制的兴衰、方式、标准、实质。据课文第一目第2、3段,记忆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思考1]: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特点。大运河贯通了南北交通,对于南北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就此而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治水相媲美。二、三省六部制1.据课本第二目第1段,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形成。2.据课本第二目第2、3段,记忆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特点、职权、发展、影响。[思考2]: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材料一 宰相、丞相或相国之成为官名,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秦国都有此官职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事。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冲突,导致两汉皇帝不断调整、削弱宰相职权,结果就是以尚书台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从三公逐渐转至三省。——王成等《中国政治制度史》[问题] 根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材料和图示,说明从秦汉到隋唐中央机构的主要变化,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变化: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朝的中外朝制度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原因:三公制下宰相位高权重,皇帝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重用身边侍从;中朝官权力不断增大,并逐渐演变成三省制度。三、赋税制度1、据课文第三目第1段,记忆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内容、影响。2、据课文第三目第2、3段,记忆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影响。(二)教师点拨(重点知识分析)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两税法实行时间 唐朝前期 唐朝后期(780年开始)前提条件 均田制的实行 均田制遭到破坏,财政困难目的 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征收 对象 人口 土地与财产内容 租:谷物;调:绢和布;庸:纳绢或布代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意义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赋役负担相对减轻,开垦了许多荒地。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 统一了税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课堂限时练(10分钟)1.(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彀(牢宠、圈套)中矣。”材料反映了A.太宗称帝后的傲慢心理 B.监察制度的残酷性C.科举制有利于巩固统治 D.察举取士的虚伪性2.某学者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和郡县制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3.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A.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加强 B.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C.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D.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材料二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人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惟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当堂反馈 参考答案】 (5分钟)1.C 2.D 3.B4.(1)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2)异: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前者靠才学,后者靠门第;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前者自由报考中央考试选拔,后者举荐。同:都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报考之列。五、教师评价及总结。(5分钟)六、作业完成第7课“课后达标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