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知识框架构建(自主学习)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元谋人( 石器)文化(彩陶、粟、姜寨聚落)黄河流域中华文明 文化起源 母系氏族新石器时代 长江流域 : 文化(水稻、养蚕缫丝)( 石器)黄河流域: 文化(黑陶(蛋壳)、陶寺遗址、万邦时代)父系氏族 长江流域: 文化(玉器、祭祀、神庙)辽河流域: 文化(玉器、祭祀、神庙)任务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概括其分布特点。(提问)结合以上知识思考: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元一体?任务二:观察并对比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和良渚文化、陶寺遗址的相关考古成果,说说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说明新时期时代晚期,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的表现。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和水利系统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西襄汾陶寺墓葬(中原龙山文化)发现墓地1000多座,可分为大中小型。大墓主人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小墓葬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结合以上探究成果梳理: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关系。二.中华文明的发展—早期国家1.知识框架构建(自主学习)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殷墟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如甲骨卜辞上的商王世系与传世文献记载相互佐证)。而二里头遗址虽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也发现了很多宫殿的遗址,但遗址发掘中并没有发现验证夏朝存在的文字。2.任务三:结合教材并观察《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影响。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宗法制”的内容,分析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总结: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的特征。(提问其具体表现)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2.中央还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家国同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4.等级森严。 5.贵族政治特征明显。课堂检测1.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 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2.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其中已发掘的墓葬达138座,且分布有很强的规律性,所有随葬品中有玉器的土坑墓皆位于西墓群,而整个东墓群中未见任何玉器,连玉器残粒也未见。这一现象说明孙家岗遗址时期A.农耕经济发达 B.贫富分化出现 C.群居生活稳定 D.手工技术先进3.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4.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大型宫室建筑的夯土。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可能生产供贵族使用的奢侈品。其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并被中华文明加以改造和提升。由此可见( )A.二里头遗址印证了夏朝的存在 B.已出现较严重的阶级分化现象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D.文明之间相互影响且交流频繁5.夏商时期,天子只能有效控制以都城为中心的地区,在那里设官进行直接的治理;对都城以外的地区,则分封众多方国的侯、伯,通过他们实行间接管辖。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相当成熟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C.禅让制依然流行 D.王室统治力量有限6.如图为商代王位世系图(部分)“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他们经常一起受祀,甲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这些做法表明当时( )A.直系血缘纽带关系强化 B.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C.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D.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7.西周时期,统治者一方面以尊宠勋贵的名义众建诸侯,但多采用“元子代封”形式,并使诸侯的部分家族成员长期留守畿内,效命王室。另一方面,就封的诸侯也会安排其公室子弟入驻畿内,或直接服事天子,或负责管理王畿地区的居宅、土田等宗族财产。此举A.意在增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B.弥合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有利于诸侯势力的发展壮大 D.确保姬姓贵族能有效控制地方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