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让小车运动起来》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教学 目标 理解力的作用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认识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明确各种动力的本质来源。 能够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 熟练掌握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并进行实验,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学 重点 成功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并理解其工作原理。 深入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掌握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教学 难点 能够运用准确的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抽象出科学概念,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具 准备 准备多套学生实验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制作精美的班级记录表,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实验数据。 收集不同动力类型车的图片、视频或教学课件,丰富教学资源。教学过程 复备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精彩的汽车广告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各种高速行驶的汽车、酷炫的赛车以及智能电动汽车等,画面切换迅速,汽车的引擎轰鸣声和动感的音乐交织在一起,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展示一组酷炫的车辆图片,包括豪华跑车、越野车、老爷车等,图片色彩鲜艳,车辆造型独特。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类型的车呢?这些车是如何运动起来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说见过公交车,公交车是靠发动机提供动力运动起来的;有的学生说见过自行车,自行车是靠人脚蹬踏板产生的力运动起来的;还有的学生说见过电动车,电动车是靠电池提供的电能转化为动力运动起来的。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提到的各种车辆进行简单分类,如机动车、非机动车等,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让小车运动起来。 (二)聚焦问题,引发思考 再次提问:“大家想一想,不同类型的车都有哪些动力来源呢?比如,自行车的动力来自哪里?电动车的动力又是什么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倾听各小组的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鼓励。比如,听到有小组讨论得比较热烈但方向不太明确时,教师可以提醒他们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去思考车辆的动力来源。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将学生提出的各种动力类型的车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例如,一组代表说自行车的动力来自人的体力,通过脚蹬踏板将人的能量转化为自行车的动能;二组代表说电动车的动力来自电池,电池中的电能通过电机转化为电动车的动能;三组代表说燃油汽车的动力来自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汽油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为汽车的动能等。 教师利用课件、图片展示各动力类型的车,如燃油汽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自行车、马车、手推车等。对于每一种车辆,教师详细介绍其动力来源和工作原理。比如,对于燃油汽车,教师展示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图片,讲解汽油在发动机内燃烧产生的能量如何推动活塞运动,进而通过传动系统使汽车行驶;对于电动汽车,教师展示电池组和电机的图片,讲解电池中的电能如何驱动电机转动,从而使汽车行驶;对于自行车,教师展示自行车的传动系统图片,讲解人脚蹬踏板时如何通过链条将力传递给后轮,使自行车前进;对于马车,教师展示马和马车的图片,讲解马的拉力是如何使马车运动起来的;对于手推车,教师展示手推车的结构图片,讲解人推手推车时的力是如何使手推车运动起来的。然后师生一起分析交流各类型车的动力来源,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上。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和聚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各类型车的动力来源,自然地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三)探索实验一:让小车运动起来 出示实验器材:小车、垫圈、绳子。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利用这些器材,让小车在桌面上运动起来吗?大家先思考一下,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你们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想法,教师巡视并倾听学生的讨论。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小组提出可以用绳子把垫圈和小车连接起来,让垫圈的重力拉动小车;有的小组提出可以把垫圈放在小车上,增加小车的重量,然后推动小车;还有的小组提出可以用绳子把小车吊起来,让垫圈的重力和小车的重力相互作用,使小车运动起来等。 请几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设计方案。一组代表说:“我们小组的方案是用绳子把垫圈和小车连接起来,把垫圈挂在桌子边缘,让垫圈的重力拉动小车。” 二组代表说:“我们小组的方案是把垫圈放在小车上,然后用手推小车,让小车运动起来。” 三组代表说:“我们小组的方案是用绳子把小车吊起来,让垫圈的重力和小车的重力相互作用,使小车运动起来。” 课件展示利用垫圈和绳子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动图,引导学生观察。动图中清晰地展示了垫圈的重力如何通过绳子拉动小车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实验原理。 提问:“启动小车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呢?大家结合动图和实验器材,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垫圈的重力形成了对小车的拉力,启动了小车。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垫圈的重力形成对小车的拉力,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师进一步解释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明白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就是把物体拉向地面的力。” 指导学生阅读关于重力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重力的性质和作用。资料中可以包括重力的计算公式、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让学生对重力有更深入的认识。 提问:“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比较合适呢?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操作来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有的学生说绳子太长了不好控制小车的运动方向;有的学生说绳子太短了垫圈可能挂不起来;还有的学生说绳子的长度应该根据桌子的高度和小车的大小来确定等。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拉小车的绳子长度接近桌子的高度比较合适。这样可以保证垫圈能够顺利地挂在桌子边缘,同时也能让小车在桌面上平稳地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利用课件展示动图和师生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启动小车的拉力来源,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四)探索实验二: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教师提问:“启动小车的拉力大小怎样表示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垫圈的重量来表示拉力大小;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拉力大小等。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拉力大小用垫圈的个数表示。 教师提问:“请大家预测一下,用几个垫圈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呢?” 学生进行预测,教师将预测的数据写在黑板上。学生们的预测各不相同,有的学生预测用一个垫圈就能使小车运动起来;有的学生预测需要用两个垫圈;还有的学生预测需要用三个垫圈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是否任何力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只有一定大小的力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并不是任何力都可以启动小车。” 学生们通过讨论,认识到力的大小是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因素。 提问:“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推测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学生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认为用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测:“怎样用实验来验证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呢?” 师生交流,确定实验方案:先测试出启动小车需要的垫圈数,再增加垫圈数,观察拉动小车的垫圈越多拉力越大时,小车是否运动越快。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实验的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方法,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课件出示四点提示: (1)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提示:实验时要防止小车从桌子上坠落,当小车快要到达桌子边缘时用手挡住小车让它停止。 (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提示:学生在活动手册上记录数据。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并用秒表计时小车运动的时间,每组重复实验三次。 (4)将测量结果和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算出平均值。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的小组在增加垫圈时不够规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教师及时给予纠正;有的小组在计时时出现误差,教师指导他们正确使用秒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预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证据意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到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为后续的研讨活动提供丰富的实验数据。 (五)研讨交流,总结结论 提问:“实验中,静止的小车是怎样运动起来的?”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是垫圈的重力拉动了小车,小车便运动起来了。学生们通过实验,深刻理解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师提问:“挂几个垫圈时,刚好使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汇报实验数据。每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可能会有所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的差异,找出可能的原因。 教师追问:“你是怎样让运动的小车静止的?这个方法跟力有关系吗?”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用手挡住小车,手给了小车一个阻力,小车静止了。教师进一步讲解阻力的概念,让学生明白阻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教师小结:垫圈重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小车才会运动起来。要使运动的小车静止,就必须对小车施加阻力,可以用手挡住它,就像行驶中的小车用刹车来制动。 提问:“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汇报、分享实验结论。如果学生的结论没有用实验数据作为论据时,教师继续追问:“小组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你的观点吗?请用数据证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观点。” 在汇报过程中,有的小组通过实验数据得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的结论;有的小组则发现拉力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小车的运动速度不再明显增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论证能力。 师生总结:当小车开始运动时,垫圈少,重力小,小车受到的拉力就小,小车运动得慢;之后垫圈多,重力大,小车受到的拉力就大,小车运动得快。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强调实验数据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科学结论是建立在实验证据的基础上的。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交流,让学生在汇报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培养用实验数据阐述观点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论证能力。同时,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加深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应用知识 展示足球运动情景的图片或视频,视频中展示了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奔跑、传球、射门等精彩瞬间,让学生感受到足球运动的魅力。或者展示一组足球运动的图片,包括足球比赛的场面、足球运动员的英姿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足球运动。 提问:“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足球运动起来?” 学生回答:“用脚踢足球,脚给了足球力,从而让足球运动起来。” 学生们通过思考,认识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师生小结:需要给足球施加力,足球才能运动起来。教师进一步讲解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明白力可以使物体运动、静止或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追问:“怎样让运动的足球停止?” 学生回答:“可以用脚、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挡住足球,让足球停止运动。” 学生们通过回答问题,进一步理解了阻力的作用。 教师讲解:“想要足球停止运动需要给足球一个阻力,阻止足球运动,比如用脚按住足球。” 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阻力的概念和作用。 提问:“怎样改变足球运动的快慢?” 师生交流小结:通过改变脚给足球的力的大小来控制足球运动的快慢,脚给足球的力越大,足球运动得越快;脚给足球的力越小,足球运动得越慢。教师引导学生将足球运动与小车运动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教师总结:力可以让物体运动,也可以让物体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并在黑板上板书完整。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强调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将小车的运动迁移到足球的运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情境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用实验数据证明观点的重要性。教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再次强调用实验数据证明观点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布置作业: (1)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其他物体的运动,思考力在其中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力与运动的科学知识,制作一份手抄报。教师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制作手抄报的要求,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和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美术设计能力等。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学会了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证据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利用直观教学法,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学生进行实验时,个别小组的操作不够规范,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此外,在研讨交流环节,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