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本框内容是旧教材6.2的内容,内容基本未变,本框建议安排1课时。基本思路:本框设计思路来源于2024年春晚汉服节目《年锦》引发的热议。近年来,汉服一直都是国民热议话题,也是各地文旅的香饽饽,更是大学生和年轻人的时尚潮流。但尽管如此,对于汉服、汉服复兴运动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比如复古派、改良派。反对者有之、赞成者有之,莫衷一是,争议不休。谁的观点才是真理呢?显然,真理只有一个。汉服运动的发展除了争议,还存在坎坷,。这就可以引入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人们对汉服运动的认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引入认识的特点,讲述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真理的特征及认识发展过程,增强对我国不同时期耕地政策的认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人的认识运动过程,回应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并能对有关信息进行检验和评价;在实践中反思国家决策的理论逻辑和哲学逻辑,解放思想;树立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媒体素养;在实践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重点难点:重点:真理的特性;真理与谬误;认识的特点;难点:区分真理的特性;正确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区别与联系;区分认识的三个特点。教学过程本框设计可分为以下四部分:导入2024年,汉服首次登陆春晚。那么,下面哪个是汉服?展示五种电视剧中出现的衣服形制,要求学生判断。这个过程,一定存在学生判断错误的情况,从而导入第一部分,什么是汉服?议题一:什么是汉服?——认识的内涵及真理的客观性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汉服:播放视频,展示汉服的发展及内涵。关于汉服,有人认为是汉朝人的服装,有人把唐装当成汉服,甚至有人把它当成cosplay。其实,汉服有其独特的形制,对汉服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那就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源于黄帝,定型于周朝,一路发展,到明代断代。最典型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袍。根据上述材料设置议题议一议:说说什么是认识。为什么不同的人对汉服有不同的看法,而对汉服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议学提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首理。认识是人们对客体的反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对象的会有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因为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从而得出认识的含义及真理的客观性。议题二:什么是汉服运动?——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复兴,即汉服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近代,2003年以来,出现了以青年族群为主体汉服复兴运动,它是以重现华夏传统衣冠——汉服为出发点,借此复兴华夏传统文化的一场文化运动,并提出了“复兴华夏,汉服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口号。不同时间,汉服运动具有不同的特征:清代:通过穿着汉服入殓传递族群记忆在清代,由于“生从死不从”的规定,汉族士人通过穿着汉服入殓这一仪式展示传统衣冠,使族群身份的记忆持续传递。典型人物包括黄宗羲、章太炎家族等。民国:政府颁定礼制采用汉礼汉服祭天1914年12月23日,袁世凯着汉服祭天。但由于袁世凯称帝倒向帝制,汉服复兴的萌芽被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民主革命忽略。此后,包括张大千、钱玄同、夏震武等名人身着汉服上班生活,但力量弱小终归于沉寂。当代:“复兴华夏,汉服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觉醒,一部分国人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背景下,掀起一场以广大汉文化爱好者为主体、青少年族群,商业化群体,知识分子为主力,以互联网为主要舆论平台,提出“复兴华夏,汉服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口号,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民间文化复兴运动。设置议题:议一议:被实践证明可行的当代"复兴华夏,汉服先行"的方案能否在清代、民国实行?用哲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议学提示1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当代可行的汉服复兴方案是站在今天综合国力增强、国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增强的基础上进行的,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国家的基本文化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认识的真理。而清代剃发易服的政治环境不允许汉服的存在,民国国力孱弱、社会动荡,百姓生活艰苦……两个时代都不具有当代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条件,“复兴华夏,汉服先行”的口号更不符合当时客观的社会实践。从而得出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以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总结原理并分析对应的方法论。过渡: 重拾传统,汉服归来。那么,汉服是如何复兴的呢?议题三:汉服是如何复兴的?——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让我们回顾一下汉服复兴运动的历史:第一阶段:蒙难与启蒙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满清政权颁布剃发令和易服令,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汉族民族服装几近消失。清末,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国内大张旗鼓的掀起了一股“西学东渐”浪潮,原本就模糊的汉服文化在人们的认知中渐行渐远。2002年前后,针对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唐装(即满式服装旗袍、马褂)是汉族服装的状况,陕西网友华夏血脉在新浪发表《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一帖,标志着现代汉服运动的开始。第二阶段:汉服归来2003年11月22日,民间人士王乐天先生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王乐天事件”再次引起大陆各界人士和整个华人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民族服饰的关注,影响深远。王乐天回忆说:“但在行人的眼睛里,我就是一个出土文物,一个怪物。有一个路边小店的店员说,快来看,日本人来了。还有很多小孩对我说八格牙路!在街上,没有一个人说我是中国人,这是中国最大的悲哀!”2007年3月11日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中国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提案。 2023年毕业流行“汉服+学士服”,浓浓的中国风与16年前遥相呼应,人们对汉服的认识今非昔比第三阶段:再认识2010年10月16日 成都的“反日游行”大学生们误认为孙婷(化名)所穿的汉服是和服,强行要求其脱下后在公共场合焚烧汉服。随后汉服宣传力度逐渐加大:2011 年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开设《走近汉服》选修课,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教学课程。2013 年 6 月 23 日徐娇和方文山分别以汉服,汉服混搭造型亮相第 16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成为首次把汉服作为礼服的两位明星。第四阶段:繁荣2014年《女医明妃传》开机,该服装的设计借鉴了汉服的审美,此后,在汉服复兴的引领下,《长安十二时辰》《知否知否》《玉楼春》等电视剧的服饰也越来越趋向于流行的汉服审美。2024年汉服首次登陆央视春晚,引领审美潮流。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身着汉服的同袍自信的在短视频平台展示自我,2018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华服日,2021年人大代表提案建议设立国家汉服日。这 “三连击”让汉服这个概念在2022年已经广为人知。而汉服与文旅市场结合早已成为各地文旅局的共识。 2023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呈现持续扩大趋势,达 145亿元,2027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有望达242亿元据此,议一议:汉服复兴运动的坎坎坷坷给我们追求真理有何启示?议学提示3:展示汉服运动的历史的四个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服复兴运动是一个对汉服不断认识的过程。但其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从个体来看,受到政治立场、知识水平等因素影响。从汉服这个客体来看,其背负着时代的沉重,也站在时代的潮头。有反映国家实力的上升,也感受着政策的鼓舞,这都影响着对汉服的认识。这些客观因素,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汉服复兴才会经历启蒙(实践到认识)、归来(认识到实践)到再认识(实践到认识)到下沉市场的繁荣(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和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只要爱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还在(人类世代延续),着汉服、发展汉服文旅、拍摄汉服影视不会不断继续(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汉服运动就不会停下脚步,继续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汉服这个优秀传统文化IP,【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并不断挖掘汉服新的形制,推出新的应用场景,寻找其新的价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方法论】)。结合结论,总结知识点:系统阐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依次分析原因并总结结论知识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