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清单】第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知识清单】第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程标准 核心概念词提示
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明朝时期:内阁、票拟、司礼监、郑和下西洋、倭寇、戚继光、鞑靼、瓦剌、行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司、大顺政权 2.清朝时期:康乾盛世、奏折制度、军机处、郑成功、《尼布楚条约》、噶尔丹、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理藩院、十三行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明朝政治的变化
1.政治制度
(1)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
(2)明成祖时,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力很大。
(3)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链接·选择性必修1·P32-33】
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科举制的完善
①形式: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②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2)考核
(3)监察: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沿海形势和内陆边疆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影响
2.沿海形势
(1)明朝前期倭寇袭扰,明廷派遣戚继光等人平倭。
(2)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3)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3.内陆边疆
(1)对蒙古:重新修筑长城。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
(2)对藏族:明廷封授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对东北:在黑龙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知识点三 明清易代与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清朝建立
(1)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2)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3)1644年,清朝多尔衮统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
2.“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3.君主专制的发展
(1)皇帝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实行奏折制度
①特点:迅速、机密。
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设立军机处
①概况: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
②职责: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③特点: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
(4)文化专制:对思想文化控制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链接·选择性必修1·P33】
(5)官员管理
①考核:实行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②监察: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但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知识点四 疆域的奠定
1.治理边疆
(1)东南:经略台湾。
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2)东北: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西北:平定叛乱,加强管理。
①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
②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③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4)西南: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①以“达赖喇嘛”尊号册封五世达赖,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赐予五世班禅。
②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5)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知识点五 统治危机的初显
1.出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显。
2.表现
(1)国内矛盾: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2)中外隔阂: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严格约束外商在华活动;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拓展补充】
1.重要观点——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想一想 《明史》记载,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可见明朝朝贡贸易坚持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提示 厚往薄来。
2.关键图表——宰相与内阁首辅的不同
比较项 宰相 内阁首辅
官阶 高 低
下属机构 系统、完备、隶属关系明确 无法定的下属机构
权力来源 王朝的官僚制度所赋予 皇帝的信任和支持
地位 法定的最高行政官员 皇帝的顾问和侍从人员
想一想 明朝的内阁制与近代西方的内阁制有何区别?
提示 明朝的内阁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内阁制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3.重要概念——秘密立储制度
皇帝写下储君之名,密封于匣内,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书一份密封于匣内,随身携带,以备不虞。它的特点在于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打破嫡长观念的约束,并彻底排除了统治集团或个人的干扰,是皇权强化的重要表现。
想一想 清朝创立秘密立储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 加强皇权,保持政权过渡的稳定性。
4.重要史实——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指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打开了中外贸易与交流的新局面,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日后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明朝提供了延长寿命的资本。
想一想 为什么说隆庆开关打开了中外贸易与交流的新局面?
提示 隆庆开关标志着明朝对外交往从官府层面转向民间层面。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5.重要概念——金瓶掣签制度
金瓶掣签制度,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设立。该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最终经皇帝批准。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想一想 1727年后,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的官员是什么?
提示 驻藏大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