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讲 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程标准 核心概念词提示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1.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大鸿胪、西域都护府、屯戍政策、羁縻州、卫所制度、改土归流、《尼布楚条约》【知识梳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22-23】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3)内容(4)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内容(3)作用: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王安石变法(1)背景(2)目的:富国强兵。(3)举措: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4)结果: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最终失败。4.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2)举措: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3)结果: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链接·选择性必修1·P60-65】知识点二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古代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1)秦朝(2)汉朝①设立官职: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②边疆管理北方 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三击匈奴取得大胜西面 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东北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③边疆开发: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3)隋朝①民族关系: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②边疆管理: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4)唐朝①民族关系西北各族 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与唐保持密切联系吐蕃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会盟南诏 南诏王经唐朝加封,遣子弟入唐学习②边疆管理:主要机构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5)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6)元朝①民族关系:“行汉法”;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②边疆管理:八思巴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7)明朝①管理机构:在中央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管理民族事务。②边疆管理北方 修长城,布军镇,与各族开展贸易。东北 西北和西南:设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进行管理。西南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8)清朝①管理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②民族管理方式 概况联姻 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军事斗争 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册封 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设新机构 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改土归流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2.古代的对外交往(1)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2)秦汉: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东汉时倭国派使臣来朝。(3)隋唐:对外交流活跃,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隋朝加强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4)宋朝: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5)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6)明清【拓展补充】1.重要概念——三长制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想一想 三长制的推行有何影响?提示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所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2.重要概念——羁縻政策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想一想 羁縻政策的特点是什么?提示 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3.图解历史——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想一想 从图示中看出唐朝的民族关系如何?提示 唐朝通过边疆机构的设置,使得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