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 第10课《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课件+素材-【川教版】《可爱的四川》7至8年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三 第10课《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课件+素材-【川教版】《可爱的四川》7至8年级

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第十课时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川教版)七至八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5
课堂练习
06
课堂总结
07
板书设计
04
知识拓展
课后作业
08
教学目标
学习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和巧渡金沙江的历史背景,理解毛泽东在关键决策中的智慧和领导力。
01
02
03
04
通过分析赤水河、乌江等地理位置和特征,认识这些因素对红军战略选择和战斗行动的重要影响。
体会红军在四渡赤水和巧渡金沙江过程中展现的坚持不懈、勇敢顽强和灵活机动的精神价值。
通过讨论红军的战术和战略决策,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度。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1960年5月,二战名将、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来华访问,毛泽东主席接见他时,他说:“您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说:“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毛泽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让我们一起回到那硝烟弥漫的岁月,去寻找答案吧!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1935年1月,蒋介石调集了约40万兵力,企图“围”长征途中的红军。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计划经过川南渡过长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因土城战斗失利,毛泽东果断放弃北上长江,改为渡过赤水河西进以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变被动为主动。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蜿啮于川(四川)滇(云南)黔(贵州)边界,因为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故名“赤水”。
探究新知
议一议
活动一
1、赤水河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如何影响红军的战略选择?
(1)位置:赤水河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处,区域相对偏远,不利于敌军迅速部署。
(2)水情:河流水量大湍急,含沙量高,水色赤黄,增加了敌军跨越的难度。
(3)地形:河谷狭窄,两岸山势陡峭,地形复杂,有利于红军隐蔽和防御。
(5)路线:河流蜿蜒曲折,提供多种渡河地点,增加了敌军预测红军行踪的难度。
探究新知
议一议
活动一
2、为什么毛泽东决定放弃北上的计划,改为渡过赤水河西进?
(1)封锁:北上路线被敌军严密封锁和包围,冒险继续北上会使红军陷入险境。
(2)出奇制胜:西进可以出其不意,打乱敌军追剿计划,为红军争取更好的战斗和生存空间。
(3)地形优势:赤水河地区的复杂地形有利于红军隐蔽和灵活机动,避免与强敌正面作战。
(4)主动权:西进让红军掌握战争主动权,可以选择有利的战斗地点和时机。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一
1、阅读“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示意图”
并完成下列问题。
(1)用彩色记号笔勾画赤水河的走向。(2)圈出遵义、土城、扎西、叙永等地名。
赤水河
遵义
扎西
扎西
土城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1月29日凌晨,红军接到西渡赤水河的命令后,立即撤出战场,于当日分三路全部强渡至赤水河西岸。这就是“四渡赤水”中的“一渡赤水”。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红军渡过赤水河,分左右两路,进入了川南古蔺、叙永县境寻机渡长江北进。敌军重兵合围而来,红军暂缓北渡长江,向滇东北扎西(今属云南省威信县)转进。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2月3日,中央纵队到达石厢子(今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在此,中央政治局取消了博古对全党的领导权,落实了遵义会议的相关决议。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周恩来曾说道:“从土城战斗渡了赤水河。我们赶快转到三省交界即四川、贵州、云南交界地方,有个庄子名字很特别,叫‘鸡鸣三省’,鸡一叫三省都听到。”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2月4日是正月初一,终年辛苦不得温饱的老百姓,分得红军打土豪夺取的粮食、猪肉和衣物,同红军一起欢度春节。
探究新知
议一议
活动一
1、为什么红军选择进入川南古蔺和叙永县寻机渡长江北进?
(1)地理位置:川南古蔺和叙永县靠近长江,提供了便捷的渡江地点。
(2)战略要地:这一地区的地形复杂,有利于隐蔽和防御,适合红军暂时休整和策划渡江。
(3)敌军防线薄弱:与其他地方相比,敌军在川南古蔺和叙永县的防线相对薄弱,红军有机会突破。
(4)资源供应:当地有较为丰富的资源,红军可以补充粮食和物资。
(5)联系红四方面军:通过川南地区,红军可以更方便地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增强实力。
探究新知
议一议
活动一
2、在这段历史中,周恩来和其他红军领导人起到了什么作用?
(1)战略决策:周恩来和其他领导人在关键时刻制定了重要的战略决策,如转移路线和渡河行动。
(2)组织指挥:他们参与了具体战斗的组织和指挥工作,保证红军的行动有序进行。
(3)落实决议:在石厢子,中央政治局取消博古对全党的领导权,周恩来等人落实了遵义会议的决议,加强了毛泽东的领导权威。
(4)士气鼓舞:领导人们通过与战士和群众的互动,提升了红军的士气和战斗意志。
(5)后勤保障:他们安排了红军的补给和休整,如分发粮食、猪肉和衣物,确保队伍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一
1、红军在石厢子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工作,书写标语在街道、巷口张贴,如“打土豪、分田地”“红军与劳苦大众是一家”等。这些是我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典型体现。请查阅资料,与同学们分享当时红军心系百姓、团结百姓的故事。
在红军的宣传活动中,他们总是努力与百姓建立紧密联系。比如,在石厢子,红军战士不仅在街道和巷口张贴了“打土豪、分田地”“红军与劳苦大众是一家”等标语,还经常帮助农民干活,解决他们的困难。一位红军战士曾经背着重病的乡亲跑了十几里路,最终救活了他。这些故事都体现了红军心系百姓,团结百姓的精神。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此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辗转于川、滇、黔一带。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2月18日至21日,红军通过四川古蔺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二渡赤水前,红军将士行至叙永分水岭,在鱼洞沟团树子宿营。毛泽东住在村民赵朝春家。第二天凌晨,他离开赵家时,付给赵朝春两枚铜圆。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二渡赤水时,中革军委留下了一部分红军担任后卫掩护并拆除渡河用的浮桥。“浮桥中革军委特别指示:只需拆卸,不需焚毁,对船主应给予补偿其损失。”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不久,追击的敌军赶到,红军在太平渡展开了阻击战。最终圆满完成阻击任务,使追敌始终未能渡过赤水河。
探究新知
议一议
活动一
1、为什么红军选择在四川古蔺太平渡和二郎滩二渡赤水?
(1)地理优势:太平渡和二郎滩是赤水河上的重要渡口,方便红军迅速过河。
(2)避开敌军:这两个地点相对隐蔽,敌军防守薄弱,红军可以避开敌人的正面追击。
(3)战略位置:渡过赤水河后,红军可迅速向后方转移,进入更有利的战斗位置。
(4)获取补给:这一区域有较为充足的物资供应,有利于红军的后勤补给。
(5)机动灵活:太平渡和二郎滩的地势允许红军更灵活的机动,增强战术的可操作性。
探究新知
议一议
活动一
2、为什么中革军委特别指示拆除浮桥而不焚毁,并对船主进行补偿?
(1)避免破坏:拆除浮桥而不焚毁,可以保留浮桥资源,避免不必要的破坏。
(2)保持善意:对船主进行补偿,体现红军对民众的尊重和保护,争取民心。
(3)长期合作:这样的做法有助于红军与当地居民保持良好的关系,确保未来的合作机会。
(4)道德高尚:红军注重道德原则,拆除浮桥而非焚毁,展现了对战争伦理的重视。
(5)环保意识:保留桥梁材料也体现了一种早期的环保意识,避免浪费资源。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一
1、在“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示意图”上圈出古蔺、太平渡。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一
2、通过“毛泽东付住宿费”“对船主给费补偿”等小故事,谈谈红军能够得到老百姓支持的原因。你还知道其他类似的故事吗?
(1)红军得到老百姓支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民众诚实和公正。例如,毛泽东付住宿费的故事显示红军尊重民众的财产,愿意为所使用的服务支付费用。
(2)类似的另一个故事是“王二小故事”,其中红军战士救了一个孩子并照顾他,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这些故事展示了红军如何通过公正和关怀行为赢得人心。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3月16日至17日,红军在茅台渡口第三次渡过赤水到达赤水河西岸地区。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渡过赤水河后,红军使用“声东击西”之策使蒋介石确信中央红军一定会北渡长江。于是他将所有兵力向古蔺地区集结,企图将红军聚歼于此。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然而让蒋介石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刚刚西渡赤水的红军主力部队,又掉头重新东渡赤水。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3月21日至22日,在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师贵州,把蒋介石的全部“追剿”部队远远地抛在后头。
探究新知
四渡赤水
活动一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贵州遵义会议陈列馆。当他看完了3分钟的“四渡赤水”多媒体演示片后,称赞其“真是运动战的典范”。
探究新知
议一议
活动一
1、红军为什么要在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时选择重新东渡?
(1)迷惑敌人:重新东渡可以出其不意,迷惑敌军,打乱敌人的部署。
(2)避开合围:蒋介石将兵力向古蔺地区集结,红军重新东渡可以避开敌军的包围圈。
(3)战略调整:重返贵州,有助于红军进行战略调整,创造新的战机。
(4)战术主动:重新东渡让红军掌握战术主动权,可以选择更加有利的战斗地点。
(5)资源补充:返回贵州地区,红军能够获取更多物资和补给,保持战斗力。
探究新知
议一议
活动一
2、红军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第四次渡河的?
(1)夜间行动:红军利用夜晚进行渡河,避免被敌军发现。
(2)伪装与隐蔽:红军在渡河时采取伪装和隐蔽措施,降低了行动的可见性和噪声。
(3)分散行军:采用分散行军的方式,通过多个渡口渡河,不集中暴露目标。
(4)快速行动:红军迅速行动,渡河速度快,使敌人来不及反应。
(5)虚假情报:可能通过散布虚假情报,误导敌军判断渡河地点和时间。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一
1、四渡赤水期间,红军曾三进古蔺,在境内转战54天。其中在太平渡和二郎滩两渡赤水河,留下了大量的遗址和标语。现今,太平镇修建有“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请你为陈列馆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介词。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一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红军在太平渡和二郎滩两次渡河的遗址和标语,感受那段勇敢抗战的历史。通过参观,我们能了解红军如何巧妙地躲避敌军追击,成功完成四渡赤水的壮举,体会红军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探究新知
巧渡金沙江
活动一
四渡赤水后,为安全渡过滇军重兵防守的金沙江,毛泽东实施了两次“调虎离山”,是“用兵如神”的典范。
探究新知
巧渡金沙江
活动一
毛泽东指挥红军渡过乌江,佯攻贵阳,令在贵阳的蒋介石十分惊恐,急调滇军出云南前来“护驾”。
探究新知
巧渡金沙江
活动一
毛泽东则“声东击西”,命红军日夜奔袭直逼昆明。金沙江敌军兵力空虚,红军趁势向金沙江疾进。
探究新知
巧渡金沙江
活动一
红军找到了7条船,动员了30多名船工,杀猪宰羊,以保证船工天天有肉吃,每天给每个船工5块大洋工资。
探究新知
巧渡金沙江
活动一
船工受红军政策感召,打破“夜不渡皎平”的习俗,连续摆渡7天7夜,帮助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
探究新知
巧渡金沙江
活动一
至此,红军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探究新知
议一议
活动一
1、为什么毛泽东要实施“调虎离山”策略来渡过滇军重兵防守的金沙江?
(1)分散敌军兵力:通过佯攻贵阳和逼近昆明的方式,分散敌军的注意力和兵力,减轻金沙江防线的压力。
(2)营造假象:让敌人误以为红军的目标是贵阳或昆明,调动敌军远离金沙江。
(3)确保安全渡江:敌军调离之后,金沙江的防守力量变得薄弱,红军可以更安全地渡江。
(4)节省时间和资源:通过巧妙的战术减少与敌军的正面冲突,节省时间和资源,迅速进行战略转移。
探究新知
议一议
活动一
2、红军和船工连续渡江七天七夜,这种行为体现了怎样的战斗精神和意志?
(1)坚持不懈:红军和船工不怕困难,坚持连续七天七夜完成渡江任务。
(2)团结合作:红军和船工通力合作,共同面对艰难险阻,体现了团结力量。
(3)无畏精神:面对敌人的追击,红军和船工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
(4)坚强意志:长时间的连续作战,展示了红军和船工的顽强毅力和不屈意志。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一
1、吟诵毛泽东所作的《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探究新知
会理会议
活动一
渡过金沙江,红军到达会理。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会理城郊铁厂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探究新知
会理会议
活动一
会议总结了遵义会议以来的战略方针和四渡赤水以来的作战行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增强了团结,巩固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并决定继续北上,抢渡大渡河,实现在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合。
探究新知
议一议
活动一
1、为什么红军决定继续北上,抢渡大渡河?
(1)避开敌军:北上可以避开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减少直接冲突的危险。
(2)战略转移:抢渡大渡河是为了实现战略转移,进入新的战斗区域,更好地应对敌军的追击。
(3)资源需求:北上可以进入新的地区,获取更多物资支持,保持战斗力和士气。
(4)战略主动权:继续北上可以帮助红军掌握战场的主动权,选择更有利的战斗地点。
(5)政治宣传:北上可以在新的地区传播革命思想,争取更多的群众支持。
探究新知
议一议
活动一
2、在川西北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有什么战略意义?
(1)增强实力:两支红军会合后,力量更为强大,可以更有效地对抗国民党的围剿。
(2)统一指挥:会合后,红军可以统一指挥行动,提高作战的协调性和效率。
(3)战略纵深:川西北地区地形复杂,有利于游击战和长期坚持革命斗争。
(4)补充资源:川西北地区相对物资充足,可以为红军提供必要的补给,保持长时间的作战能力。
(5)士气提升:会合能够极大地鼓舞士气,增强红军战士的信心和战斗意志。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一
1、四渡赤水和巧渡金沙江,中央红军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来回往返数次,东西纵横千里,取得了红军长征途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议一议:我们应该学习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呢?
(1)坚持不懈:学习红军战士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坚持到底的精神。
(2)勇敢顽强:学习红军战士在战斗中勇敢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
(3)团结协作:学习红军战士相互协作、同心协力完成任务的团队精神。
(4)灵活机动:学习红军战士在战术上灵活应对、巧妙变通的智慧。
(5)乐观向上:学习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探究新知
巧渡乌江
活动一
1935年初,红军在长征途中被国民党军队追击,必须找机会摆脱敌人。
探究新知
巧渡乌江
活动一
乌江是贵州省境内的一条大河,河道陡峭,水流湍急,被称为“天险”。
探究新知
巧渡乌江
活动一
巧渡乌江是红军在长征中的一个重要战役,成功渡过乌江意味着红军能够突破国民党的封锁。
探究新知
巧渡乌江
活动一
毛泽东决定选择一个出其不意的地点渡河,避开敌人的重兵封锁。
探究新知
巧渡乌江
活动一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找到一处守备薄弱的地方,通过快速行动成功渡过乌江。
探究新知
巧渡乌江
活动一
巧渡乌江后,红军避免了被围困的危险,为后续的战略转移打下了基础。
探究新知
议一议
活动一
1、为什么毛泽东选择乌江作为突破点?
(1)出其不意:选择乌江可以避开国民党军队的重兵防守,让红军可以出其不意地突围。
(2)地形有利:乌江处于山区,地形复杂,敌人难以快速集结大规模兵力,红军有更大机会成功渡河。
(3)战略考量:乌江一带地广人稀,敌人防线薄弱,适合红军兵力小而灵活的特点。
(4)时间紧迫:乌江是当时最适合的突破点,必须迅速行动,才能摆脱追击。
探究新知
议一议
活动一
2、巧渡乌江对红军后续的长征有什么影响?
(1)摆脱追击:成功渡过乌江后,红军甩开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击,避免了被围困的危险。
(2)增强信心:这次胜利让指战员们信心大增,坚定了继续长征的决心动力。
(3)战略转移:通过巧渡乌江,红军能够继续向北突围,为后续的长征路线选择了更有利的方向。
(4)加强领导威信:此次成功渡河也加强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威信,大家对他的指挥更加信服。
课堂总结
1
四渡赤水展现机动战术智慧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2
巧渡金沙成功摆脱敌人追击
3
红军精神坚持不懈勇敢奋战
4
地形复杂对战略决策有影响
板书设计
开展问卷调查活动
开展问卷调查活动
了解敬老爱老美德
认识需要帮助的老人
熟悉问卷调查的方法
劳动之识——设计问卷需注意问题
劳动之行——能合作完善问卷设计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1、四渡赤水展现机动战术智慧
2、巧渡金沙成功摆脱敌人追击
3、红军精神坚持不懈勇敢奋战
4、地形复杂对战略决策有影响
课后作业:
1、周恩来和其他红军领导人在四渡赤水中的作用是什么?
课后作业
1、周恩来和其他红军领导人在四渡赤水中的作用是什么?
战略决策:周恩来与其他领导人一起制定并调整了红军的战略路线,确保红军可以避开危险的敌军包围,成功实施四渡赤水战术。
组织指挥:在具体战斗和渡河行动中,周恩来和其他领导人参与了红军的组织和指挥工作,保证红军行动有序进行,渡河顺利完成。
落实决议:在四渡赤水期间,周恩来帮助落实遵义会议的决议,支持取消博古的领导权,增强了毛泽东的指挥权威。
鼓舞士气:通过与红军战士和当地百姓的互动,周恩来和领导人们提升了红军的士气和战斗意志,使红军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高昂的斗志。
后勤支持:周恩来等人协调后勤工作,确保红军在四渡赤水期间能够获得必要的物资补给,比如粮食、猪肉和衣物,维持红军的战斗力和生活需求。
63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