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运动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素养目标】
1.掌握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分析史料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重要地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知道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青少年要弘扬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原因,意义及五四精神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的历史,也是一段屈辱史,更是一部探索史。不同的阶级有了不同的探索,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我们看到领导这些探索的大多数是青年,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荣光属于青年,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看看1919年的青年,做了哪件伟大的事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二、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一)期望——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设问: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阅读P61导入框内容
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问题1:中国有何资格参加巴黎和会?中国为一战做了什么贡献?
学生看书,教师讲解::一战期间,中国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派出了20万华工在战争中担负起了繁重的后勤任务,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当时中国各界对和会寄予了极大的期望——期待胜利改善中国卑微的国际地位,北洋政府派出了顾维钧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问题2: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当时国内有何反应?
出示材料:学生回答问题(兴奋、对“公理战胜强权”抱有乐观态度)
问题3: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哪些正当要求?“公理”战胜“强权”了吗?
教师讲述: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过渡:对于这一决定,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中国外交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师讲述:在标榜维护正义、公理的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遭到了列强的鱼肉宰割。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落后。也说明了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
过渡: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使满含期待的国民从“期望”转而发展成为
“失望至极”
二、失望——五四运动爆发了
出示图片及问题4:1919年5月4日当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播放视频及材料
材料: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思考:“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这句口号,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教师总结:“外争主权”将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体现了反帝的要求;“内除国贼”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以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体现了反封建的要求。因此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小结:学生根据教材把五四运动前期的相关知识点用表格形式整理出来。
过渡: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二、失望——五四运动扩大了
小组合作(P63),出示问题:
1、五四运动爆发后,当时中国社会各界(学生、工人、商人、社会名人、北洋政府)以及日本帝国主义有何态度与举动?
2、五四运动的中心和主力在6月3日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五四运动的诉求是什么?是否得以实现?
3、你认为五四运动具有哪些特点,它是一场怎样的运动?说明你的理由(可从范围、目的、程度、内容来思考)
问题1:五四运动爆发后,当时中国社会各界(学生、工人、商人、社会名人、北洋政府)以及日本帝国主义有何态度与举动?
教师讲解:学生:罢课,演讲与抵制日货 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社会人士:发文号召支持 北洋政府: 逮捕学生与抵制运动 日本:集结军队威胁北洋政府
延伸:为何学生充当了五四运动的先锋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启蒙了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觉悟。五四之前,学生多次举行游行,反对二十一条,乐于参加公共事务和尝试政治改革。
问题2:五四运动的中心和主力在6月3日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五四运动的诉求是什么?是否得以实现?
问题3:你认为五四运动具有哪些特点,它是一场怎样的运动?说明你的理由(可从范围、目的、程度、内容来思考)
范围:学生为先锋工人、商人、社会人士……
目的程度: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内容:五四”时期民众要求的是民主和民族独立,宣传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到工人中去传播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新思想。
教师总结: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五四运动的特点
教师总结:五四运动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 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过渡:一战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那么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俄国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在五四运动中国,又初步走向工人,与工人进行演讲,组织最后使工人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从而促使五四运动取得重大的胜利,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人们开始重视工人阶级力量,而国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也逐渐多了起来,从而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三、展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历史意义
出示材料,学生分析
教师总结: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②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述: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用以区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是广义的资产阶级针对旧有统治阶级的革命。在中国,它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结束的标志,这一期间的革命斗争主要以资产阶级建立政权为主,其间也包含了其他阶级寻求改革、抵御侵略的事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任务,并及时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2.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思考: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被篆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了,为了弘扬五四精神,1949年12月,我国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那么什么是五四精神呢?我们如何弘扬五四精神呢?
教师总结:五四精神的内涵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以天下为己任。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就要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奋斗与集体奋斗结合起来,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实现自身最大的人生价值。
小结:寄语青年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课后作业:《五四运动》作业(三选一)
1. 为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的发言写一份发言稿。
2. 五四运动过程中,学生火烧赵家楼的行为是对还是错的,谈谈你的理解。
3. 为庆祝即将到来的五四运动105周年,请你设计一份宣传海报。
资料:电影《我的1919》、电视剧《觉醒年代》
习近平总书记《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讲话》
书籍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