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新人教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二课时 教案(2份打包下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春新人教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二课时 教案(2份打包下载)

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体系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化学观念 通过对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认识,体会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思想。
科学思维 1.面对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形成研究溶液组成和性质的思路。2.通过控制变量、对比实验、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和溶解速率的因素,在实验数据获取、现象分析、结论得出等方面,形成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思维。
科学态度与责任 1.认识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有广泛用途及重要的应用价值。2.了解化学与自然、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2.能利用溶液的性质,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3.能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说明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5.能根据需要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6.能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设计粗盐提纯等物质分离的方案。
核心知识
备课笔记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溶液的应用,结合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溶液的形成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
课题 溶液的形成 课型 新授课
素养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4.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5.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6.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 NaCl固体、糖、CuSO4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红墨水、试管(若干)等。
课前预习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
2.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3.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体;溶剂是指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溶剂。
新课导入 当我们把蔗糖放人水中,过一会儿发现蔗糖消失了,如果你尝一尝所得的“水”,会感到“水”变甜了。如果你在大海中游过泳的话,你一定会发现海水又苦又咸。这些是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把碘放人水中,它们会消失吗 要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寻吧!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溶液[讲解]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学生活动]分组进行活动,将少许以下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仔细观察现象。药品:NaCl固体、糖、CuSO4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步骤:①向三只盛有80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少许NaCl固体、糖、CuSO4晶体;②充分搅拌烧杯中的混合物后静置。③观察现象并记录。[汇报]各组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汇报,并补充到汇总表上。现象NaCl固体糖CuSO4晶体固体固体消失固体消失固体消失液体液体没有明显变化液体没有明显变化液体变为蓝色[分析]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于水后形成的液体是蓝色的。[结论]三种物质都能溶于水,得到的混合物颜色有差异。[提问]为什么固体消失在水中?物质能不能凭空消失?[讨论]小组讨论固体消失的原因,尽量达成共识。[讲解]这里的物质并没有凭空消失,只是从一种状态转化为了另一种状态。[猜想]固体没有消失,而是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观察]观察活动中得到的液体混合物的颜色是否均匀,静置后是否有固体析出。[现象]混合物颜色均匀,静置后无固体析出[讲解]蔗糖放入水中后,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共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的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取出蔗糖溶液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分析,它们的经成是完全相同的,即溶液是均一的;只要水分不会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水)不会、分离,即溶液是稳定的。[总结]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作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作溶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0-31。总结溶液的基本特征。[答]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备课笔记
要点提示:
(1)均一性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都是相同的;(2)稳定性是指只要外界条件不变,溶液久置不分层,也不析出固体物质。
进行新课 [追问]生活中常见的蔗糖溶液、NaCl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回答]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NaCl溶液中,溶质是NaCl,溶剂是水。[讲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一种溶液中的溶剂只有一种,溶质可以是多种,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溶质、溶剂、溶液之间存在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知识点2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提出问题]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按课本P31实验9-2进行物质的溶解性的比较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实验记录]操作现象①碘几乎不溶于水②碘溶于汽油溶液为棕色③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为紫红色④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分析]碘难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碘易溶于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讲解]物质的溶解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影响,以及外部环境因素温度、压强等的影响。知识点3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提出问题]把一种溶液放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活动与探究3]请同学们按课本P32实验9-3进行乙醇溶解在水中的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实验记录]实验内容现象加入乙醇,不振荡乙醇和水分层加入乙醇后振荡乙醇和水均匀混合静置溶液不分层
备课笔记
易错提醒:
(1)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
(2)一种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但不一定只有一种溶质,可以有多种溶质。
(3)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
(4)溶液的质量一定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如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归纳总结: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主要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还有温度。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如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而碘易溶于汽油;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的能力也不同,如碘几乎不溶于水却易溶于汽油。
进行新课 [结论]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振荡后不分层,不沉淀,形成溶液。[归纳]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把量多的一种叫作溶剂,量少的一种叫作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水叫作溶剂。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液中的溶质、溶剂实例
教学板书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2.溶液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 一种溶液中的溶剂只有一种,溶质可以是多种溶解性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溶质与溶剂的判断①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时,液体为溶剂。②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把量多的一种叫作溶剂,量少的一种叫作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水叫作溶剂。
备课笔记
小组问题探讨:
所有的溶液都是液体的吗?有气体或固体的溶液吗?(不一定,比如空气是气体的溶液,合金是固体的溶液)
方法指导:
根据溶液的名称也可以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的命名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碘酒”中碘为溶质,酒精为溶剂;“食盐水”中食盐为溶质,水为溶剂。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是水,如“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为溶质,水为溶剂。
课外拓展:
(1)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其溶质是不含水的化合物,如CuSO4·5H2O溶解于水,溶质是CuSO4。
(2)有些化合物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如Na2O溶于水:Na2O+H2O=2NaOH,其溶质是NaOH而不是Na2O。
(3)一些常见的有色溶液:含Cu2+的溶液显蓝色,含Fe2+的溶液显浅绿色,含Fe3+的溶液显黄色,含MnO4-的溶液显紫红色,含MnO42-的溶液显墨绿色,含Co2+的溶液显粉色,含CrO42-的溶液显黄色,含Cr2O72-的溶液显橙色。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概念及其性质,以及溶液的组成。
教材习题解答 练习与应用(P35)1.B [解析] 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但水不是混合物,所以不是溶液;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溶剂不一定是水,如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2.B 3.C [解析] 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一定相同。5.(1)混合物 (2)加快物质A溶解 (3)Na+、Cl- 蔗糖分子 6.溶液溶质溶剂稀硫酸H2SO4H2O高锰酸钾溶液KMnO4H2O硫酸铜溶液CuSO4H2O碳酸钠溶液Na2CO3H2O澄清石灰水Ca(OH)2H2O医用酒精C2H6OH2O碘的汽油溶液I2汽油7.不会。 生理盐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解析] 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久置后溶质与溶剂不会分离,因为溶液具有稳定性。8.加热、搅拌和将冰糖晶体研成粉末都可以加快冰糖在水中的溶解。加热和搅拌可以加快溶质分子(或离子) 在溶剂中的扩散;将固体溶质研磨成粉末可增大溶质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溶解。
难题解答 [例1]为了探究“乙醇能否溶于水”的问题,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步骤]①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振荡。然后加入2mL乙醇,不要振荡,发现乙醇与水分层;②振荡试管,观察现象。[问题讨论](1)在水中滴入红墨水的目的是什么? ;(2)在操作步骤①中,为了确保乙醇与水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实验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要证明乙醇能溶于水,还应进行操作步骤③。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解析]水中滴入红墨水振荡后,水呈红色,加入乙醇,能清楚地观察到乙醇与水是否有分层现象;为了确保乙醇与水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加入乙醇时一定要小心谨慎;乙醇在红色水的上面,要想证明乙醇溶于水,需要振荡。
备课笔记
知识拓展:
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1)接触面积:一般认为,如果溶质和溶剂的接触面积较大,其溶解速率比接触面积小时要快。
(2)温度:大多数物质在热的溶剂中的溶解速率要比在冷的溶剂(同一种溶剂)中快。
(3)搅拌:在实验室中做溶解实验时,一般都需要用玻璃棒来搅拌,以加快溶解的速率。
难题解答 [答案](1)是为了便于观察乙醇与水是否有分层(2)应该用胶头滴管将乙醇轻轻滴入水中,防止有振荡而直接混合(3)振荡试管后静置一会儿,发现上面无色液体变红,分层现象消失。[例2]在进行碘与高锰酸钾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条件必须控制的是( )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溶质质量 ④溶剂质量 ⑤溶剂种类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⑤ [解析]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而溶质颗粒的大小只是会影响溶解速度的快慢,对结果没有影响,因此在探究碘与高锰酸钾溶解性大小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温度、溶剂的质量及种类。[答案]C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溶液开始着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基础,通过从宏观现象的领悟到微观分析的提升,认识溶液的本质特征,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溶液知识体系,通过课堂有效的科学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应用价值,也使学生对物质运动的永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很好地发展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
备课笔记
PAGE
1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液的应用
课题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液的应用 课型 新授课
素养目标 1.探究几种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2.了解溶液的应用范围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4.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6.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2.溶液的应用。
教学难点 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水、NaCl固体、NH4NO3固体、NaOH固体、温度计、试管(若干)、烧杯(若干)等。
课前预习 1.在溶解过程中有的溶液的温度会发生变化,如NH4NO3固体溶解时,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而当NaOH固体溶解时,正好相反,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
2.溶液的应用(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在实验室或化工生产中,常常把用于进行化学反应的固体配成溶液来使用。(2)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是溶液,动物的新陈代谢也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3)医疗上使用的多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的溶液。
新课导入 在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知道了不同组成的溶液中溶剂常常为液体,而溶质则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几种物质溶解时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并且了解乳化原理及其应用。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提出问题]物质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否会发生改变。[猜想]会变化/不会不会变化。[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课本P33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温度是否发生改变。试剂:固态NaCl、NH4NO3、NaOH、蒸馏水。
备课笔记
进行新课 实验步骤:实验记录:水中加入的溶质NaClNH4NO3NaOH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T1/℃202020溶解现象固体溶解固体溶解固体溶解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T1/℃≈20<20>20[讨论交流]讨论并交流实验现象。[归纳]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温度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如NH4NO3)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如NaOH)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讲解]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如NH4NO3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会使溶液温度降低;NaOH溶解时放出热量,会使溶液温度升高。NaCl等溶解时没有明显的热现象,因此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知识点2 溶液的应用[提问]溶液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那么我们周围的那些东西是溶液呢?[答]我们喝的矿泉水是溶液、做实验的很多液体试剂是溶液······[讲解]溶液的应用非常广泛,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和医疗等领域都会用到溶液。[阅读]阅读课本P33-34,了解溶液的应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对溶液的应用。[总结](1)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所以,在实验室和化工生产中,常常先将几种固体反应物溶解,然后将这些溶液混合后振荡或搅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2)溶液对于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植物从土壤中获得的各种养料,需要溶解形成溶液后才能被吸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无土裁培的作物就是从营养液中吸收养料而生长的。(3)医疗上常用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和各种眼药水等,都是根据人体的生理需求配制的溶液。
备课笔记
课外拓展:
(1)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2)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NH4NO3。
进行新课 [拓展讲解]像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这种在液体里分散着不溶于水的、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滴的液体叫作乳浊液。像泥和水这种在液体里悬浮着很多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使液体呈现浑浊状态的液体叫作悬浊液。
教学板书 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液的应用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如NH4NO3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会使溶液温度降低;NaOH溶解时放出热量,会使溶液温度升高。NaCl等溶解时没有明显的热现象,因此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二、溶液的应用(1)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所以,在实验室和化工生产中,常常先将几种固体反应物溶解,然后将这些溶液混合后振荡或搅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2)溶液对于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植物从土壤中获得的各种养料,需要溶解形成溶液后才能被吸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无土裁培的作物就是从营养液中吸收养料而生长的。(3)医疗上常用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和各种眼药水等,都是根据人体的生理需求配制的溶液。三.乳浊液和悬浊液1.乳浊液:在液体里分散着不溶于水的、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滴的液体。2.悬浊液:在液体里悬浮着很多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使液体呈现浑浊状态的液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溶于水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了解了乳浊液和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教材习题解答 练习与应用(P35)4.B [解析] 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均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
难题解答 [例1]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现将①浓硫酸;②生石灰;③硝酸铵;④氢氧化钠;⑤氯化钠五种物质分别溶解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的是(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解析]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①浓硫酸、④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②生石灰即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③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⑤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答案]C
备课笔记
方法点拨:
掌握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注意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放入水中都会放出大量的热,但是本质不同,氢氧化钠、浓硫酸是溶解放热,氧化钙是反应放热。
难题解答 [例2]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应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脂D.用刷子刷除杯子上的污垢[解析]用汽油洗去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不是利用了乳化作用,故A选项错误。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是利用酒精能溶解碘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不是利用乳化作用,故B选项错误。洗洁精是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是利用乳化作用,故C选项正确。用刷子刷除杯子上的污垢,是利用了刷子的摩擦作用,不是利用了乳化作用,故D选项错误。[答案]C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以及乳化现象,对溶液有更全面的认识,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
备课笔记
PAGE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