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的概念。 (2)认识到空气和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相互作用。 (3)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验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2)理解空气和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 (2)帮助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括实验演示视频、图片等。 (2)实验器材:水槽、透明塑料杯、纸、双面胶、塑料泡沫、打孔器、打气筒、球针、羽绒服等。 学生准备 (1)科学记录本、铅笔。 (2)课前预习相关内容,收集生活中与空气占据空间有关的例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张被水浸湿的纸和一个干燥的杯子,提问学生:“纸遇水会变湿,那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倒扣在水里,里面的纸团会湿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有的说会湿,有的说不会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猜测呢?在这种情况下,空气、水和纸团之间会发生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空气是否能占据空间这个问题。”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与水和空气相关的场景,比如下雨天水面上的气泡、将杯子放入水中时的感觉等,引导学生初步思考空气和水的关系。 (二)聚焦问题,引发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说说你们的想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气球、轮胎等里面有空气,说明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不确定空气是否真的能占据空间。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气球、轮胎等物品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气球和轮胎充气后会变大呢?这说明了空气有什么特点?” 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三)探索活动 实验一:压杯入水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水槽、透明塑料杯、纸、双面胶、塑料泡沫等。 教师逐一展示实验材料,介绍它们的用途和特点。例如,透明塑料杯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杯子内部的情况;双面胶用于固定纸团,确保纸团不会在实验过程中掉落;塑料泡沫可以作为水位变化的标志物,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观察水位的变化。 (2)教师讲解实验步骤: 在塑料杯内的底部贴一小块双面胶。 将纸揉成一个纸团,紧塞在杯底并粘牢。 在水槽内装满水,在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如泡沫塑料)以便观察水位变化。 把杯子慢慢地竖直倒扣在水里,要压到水槽内的水面淹没杯底为止,再竖直提起杯子。 教师在讲解实验步骤时,可以边讲解边演示,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实验的操作方法。同时,教师可以强调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如贴双面胶时要贴牢固,以免纸团掉落;倒扣杯子时要慢慢进行,避免杯子倾斜或晃动等。 (3)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操作要轻缓,避免杯子倾斜或晃动,影响实验结果。 观察要仔细,注意水位变化和纸团的状态。 教师可以让学生重复实验注意事项,确保每个学生都清楚实验的要求。同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以便更好地得出实验结论。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可以安排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实验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例如,如果学生在倒扣杯子时出现倾斜或晃动的情况,教师可以及时提醒学生调整操作方法;如果学生观察不仔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仔细地观察水位变化和纸团的状态。 (5)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如果操作恰当,杯子里的纸团不会被浸湿。 结论:这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无法进入,说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如为什么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就无法进入呢?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实验二:扎孔观察 (1)教师介绍实验步骤: 在塑料杯底扎一个小孔。 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里。 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已经扎好孔的塑料杯,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实验步骤。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扎孔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教师提问:“大家猜猜看,这次杯中的纸团会湿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预测。 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进行回答,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纸团会湿,因为扎孔后空气会流出,水会进入杯子;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纸团不会湿,因为空气可能不会全部流出,或者水进入杯子的速度很慢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小孔处的冒泡情况、水进入杯子的速度、纸团的状态等。 (4)实验现象:杯底扎小孔后,小孔处会开始冒泡,水进入杯中,杯中的纸团被水浸湿,杯子里的水位上升。 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要及时记录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杯底扎孔后,杯子里的空气会从小孔中流出,腾出了杯子里的空间,杯子外的水就流了进来,证明空气原本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冒泡、水进入杯子、纸团被浸湿等现象。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空气原本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扎孔后空气流出,水进入杯子的结论。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实验三:打气观察 (1)教师介绍实验步骤: 用打气筒连着球针,把球针插入杯底的小孔。 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 教师可以展示打气筒和球针,让学生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打入空气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教师提问:“大家猜猜看,这次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预测。 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进行回答,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水位会下降,因为打入空气后空气会占据杯子的空间,挤出一部分水;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水位不会变化,因为打入的空气可能很少,不足以影响水位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水位的变化情况、空气进入杯子的声音等。 (4)实验现象:能够看到杯中的水位有明显的下降。 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要及时记录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当向杯中打入空气时,空气进入杯中,挤出了杯中的水,再次证明了空气能占据空间并且具有可被压缩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位会下降。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打入空气后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挤出了一部分水的结论。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空气的可压缩性,让学生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从而占据更小的空间。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知识汇总与拓展 研讨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上面的实验中,杯中的水和空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实验一中,空气是如何阻止水进入杯子的?在实验二中,空气为什么会从小孔中流出?在实验三中,打入空气后水为什么会被挤出杯子?” 等。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空气和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讨论结果。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可以安排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结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指导和帮助。例如,如果学生讨论不深入,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如果学生讨论出现分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在实验一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无法进入,纸团保持干燥。 在实验二中,杯底扎孔后,空气流出,水进入杯子,纸团被浸湿。 在实验三中,向杯中打入空气,空气挤出了水,水位下降。这说明空气和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相互作用,空气能占据空间,并且具有可被压缩的性质。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空气和水的相互作用,如:“空气和水还有哪些相互作用的方式?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现象来观察空气和水的相互作用?” 等。 (五)课堂总结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通过三个实验,我们证明了空气能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和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相互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三个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加深学生对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理解。例如:“在实验一中,我们是如何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的?在实验二中,扎孔后为什么纸团会被浸湿?在实验三中,打入空气后水位为什么会下降?” 等。 (2)我们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羽绒服的保暖原理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际应用,如气球、轮胎、游泳圈、保温杯、保温瓶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用。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些物品是如何利用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来实现其功能的?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如何利用空气的性质来发明创造一些新的物品?” 等,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学生可以从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和水的相互作用、空气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回答问题。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同时提出一些建议和期望,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探索更多的科学知识。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与空气占据空间有关的现象,并思考如何利用空气的这一性质设计一个小发明或小制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建议,如让学生查阅相关书籍、网站,了解更多关于空气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共同设计一个小发明或小制作等。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合理利用材料,保护环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深入理解了空气能占据空间的概念,以及空气和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测、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