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设计(表格式)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设计(表格式)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雪域高原现代化发展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中,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包括了三个目的知识。第一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阐述我国的民族格局和我国的行政区域类型,;第二目“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阐述我国的民族关系、民族方针,说明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制度的内容及其制度优势;第三目“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阐述我国的宗教信仰自愈政策的基本内容。 本课是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的第六课“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本课的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和坚定制度自信,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高一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五课第二框题“基本政治制度”中就初步学习了我国的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了解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知识基础。 2.心智特征:高一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善于思考,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强,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通过生活、学习、互联网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相关的案例,该内容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3.学习障碍:学生对于现象背后的理论缺乏深入的学习和思考,缺乏理性认识,相关知识也是碎片化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本框学习需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迁移和运用能力,将重难点融入教学活动以实现知识点整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三、核心素养目标确定 1.通过千年八廊街,了解“茶和盐巴永不分离”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格局,认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认识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方针;在课堂活动探究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2.在“自治数十载,续写雪域高原发展奇迹”的议题活动中,结合和平解放并在1965年实施自治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情境,学生结合生活,开展合作探究课堂活动,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内容及其制度优势,体悟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形式,培养学生知识整合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和高度的制度自信。 3.在“宗教和顺,画好最大同心圆”的议题和情境活动中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生活在探究中整合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知识,培养学生知识整合和体系架构的能力。 4.在“同心聚力,共助雪域高原现代化发展”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制度自信,在为民族地区在新时代的跨越式发展建言献策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民族关系、民族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优势、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机关、自治权
整体教学设计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 议题一 —— 千年八廊街,传承“茶和盐巴永不分离”的故事教师活动 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西藏解放至今的发展情况。 视频播放《八廊街——一朵芬芳的民族团结之花》 议题情境:八廓街是围绕大昭寺修建的一条拉萨最繁华的商业街。随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为“转经”,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成为拉萨三大转经道之一。作为多民族聚居区,西藏有藏族、回族、珞巴族等45个民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1%以上。千百年来,八廊街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这里的居民经常将“各族人民犹如茶和盐巴永不分离”挂在嘴边,形容各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团结精神,强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各民族应该携手并进,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总书记曾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总结】八廓街犹如一个缩影,映照出千百年来各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局。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方针引导这各民族犹如茶和盐巴相亲相爱、永不分离。学生活动 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围绕议题进行探究。 “茶和盐巴永不分离”体现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茶和盐巴永不分离”原因为何? (从历史传统、民族分布、政治基础、方针政策等角度思考。) 从历史传统来看,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从民族分布来看,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特点为各民族交融团结创造了条件。从政治基础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奠定坚实基础。设计意图:通过同学对八廊街发展历史背景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在情感上感受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后续教学情境的呈现、课堂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环节二: 议题二——自治数十载,续写雪域高原发展奇迹 我国实行怎样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1:西藏自治区的跨越式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后,1959年民主改革,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此后,党中央先后七次召开西藏工作会议,共谋藏区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59年的1.7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392.67亿元,年均增长9.2%。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增速居全国第一。建立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公费教育体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作用。近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效保证了西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中不受任何歧视的平等权利,和依法享有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各方面事务的自治权利。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国家主权统一、人民当家作主和西藏地方自治的有机结合,为西藏人民实现与全国各族人民平等发展和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力保证。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符合国情的好制度。 情境创设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政府进行政治施压,同时宣扬“西藏独立”的立场,包括但不限于在国际场合发表支持“西藏自由”的言论,以及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传播“藏独”思想。美国也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如与“藏独”势力进行接触、交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援助,来干涉中国的内政事务。学生活动 合作探究,完成议学任务 西藏自治区即将迎来成立60周年庆典,作为庆典筹备小组的成员,结合材料和教材,探究西藏自成立自治区以来取得跨越式发展奇迹的原因。 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成功实践,各民族各地区的支持和帮扶,西藏人民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推动了西藏自治区跨越式发展。 何为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有几个层级?自治机关指的是?自治权有哪些表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何在?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内政的干涉和对我国民族进行的分裂活动,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处理民族问题? 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研读教材,合作探究思考西藏自成立自治区以来取得跨越式发展奇迹的原因。探究何为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有几个层级?自治机关指的是?自治权有哪些表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何在?引导学生感受认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制度优势,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初步了解,认同我国的制度,坚定同学们的制度自信。通过美国宣扬和支持“西藏独立”的议题,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理解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环节三:议题三——宗教和顺,画好最大同心圆教师活动 情境创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重要表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宗教工作理论方针政策守正创新的鲜明品格,为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确定了工作重点。 西藏现有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场所1700多处,僧尼约4.6万人;清真寺4座,世居穆斯林群众约1.2万人;天主教堂1座,信徒700余人。雪顿节、燃灯节、萨嘎达瓦、转山转湖等1700多项宗教民俗活动既保存历史的仪礼传统和庄严,也加入现代的文化体验和活力。活佛转世传承方式得到国家和西藏各级政府的承认和尊重。 近年来,西方国家频频指责、抹黑我国宗教自由政策。作为宣传组成员,结合教材和下列提纲,驳斥不良言论,讲述新时代宗教故事。 【总结】我国宗教政策。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总书记所说,“宗教的发展规律在于‘和’。任何宗教的生存发展,都必须同所在社会相适应,这是世界宗教发展传播的普遍规律。藏传佛教的发展,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宗教要和顺、社会要和谐、民族要和睦。实行好宗教政策,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团结信教群众,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才能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做出重要贡献。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 驳斥西方诋毁和渗透我国宗教的不良言论,讲述新时代宗教故事。 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本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和综合思维能力,并感悟和认同我国具有特色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深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制度自信。环节四:议题四——同心聚力,共助雪域高原现代化发展教师活动 情境创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这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体现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云南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致力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学生活动 畅所欲言 请同学们从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角度,为助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言献策。 设计意图:以畅所欲言的形式收束全课,保证了教学线索的完整性。通过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观点,提升学生在民族区域自治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政治生活,落实共同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环节七、课堂小结 邀请学生上台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环节八、当堂检测 根据本节课的考点内容和重难点,适当准备易混易错和单选题进行检测。环节九、课后实践——家乡发展我献策创设情境:我县民族团结示范县创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结合我县民族团结示范县建设的成果,给未来民族工作的开展建言献策。设计意图:将课堂的活动从课前、课中延伸到课后,将课堂的知识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利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设计 在设计本框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分析了本课内容在必修三第六课的的地位和作用,并梳理了本课内容在第二单元的逻辑关系和本课内容之间的关系。 从单元逻辑来看,整个单元围绕人民当家作主展开,介绍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系列制度保障,而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实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保障,因此设计了本节课的总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雪域高原现代化发展。 从本节课的内容逻辑来看,本节课一共两个部分分内容,第一部分阐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部分阐述了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正常,根据本框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和学生逻辑思维的特点,以及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在对教材知识进行建构时,设计了从千年八廊街,传承“茶和盐巴永不分离”的故事;自治数十载,续写雪域高原发展奇迹;宗教和顺,画好最大同心圆;同心聚力,共助雪域高原现代化发展四个子议题和家乡发展我献策的课后实践活动。 二、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积极落实思政课课堂改革的要求,落实议题式教学,创建活动型课程 议题式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是帮助教师和学生转变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塑造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活动型学科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属性,其呈现方式是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活动设计与学科知识是融合关系。本节课采用议题——情境创设——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贯穿于学生的自主活动、合作探究、畅所欲言、绘制思维导图、建言献策等课内外活动中,确保了每一个情境和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 2.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关注学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倡导 “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生成。”转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由传授者、权威者向设计者、引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者、服从者向主动参与者、求学者转变。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从备课到教学我紧紧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特点设计了本课教学的活动任务: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畅所欲言篇。几个教学环节都始终贯穿着学生活动这一主线,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3.教学环节衔接紧密、逻辑清晰、重难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合理,各环节衔接到位,使整节课互有呼应,检测题注重课中所学,巩固学生的知识。另外,根据新课标要求,在课堂实施中,我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开展活动查阅资料和准备案例,了解八廊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在课堂上又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感悟西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花了较多实践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重点问题简易化、条理化,以此突破本节重点知识。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有不足的地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 1.活动型课程构建与学生时间分配之间的矛盾 本节课关注了活动型课堂的构建,给学生安排课课前查阅资料的活动,课中又组织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等活动,课后还预留了实践活动,从设计理念上确实符合活动型课堂的要求,但两个驳斥言论的合作探究花费的时间还是比较多,同时由于学生缺乏评析类试题的解题指导,师生的默契度也不高,探究活动耗费的时间比较长,难以在预设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探究。 2.课程内容和学生能力之间的矛盾 结合当下西方对我国民族和宗教渗透的现实,针对“藏独”言论和宗教分裂势力对我国内政的干预,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来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深度思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知识储备能力不足,缺乏驳斥类试题的探究能力,可能两个探究欧东的完成度不悔太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