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框内容是旧教材6.1的内容,内容大部分未变,新增对认识概念的解读,本框建议安排1课时。
基本思路:
本框设计思路来源于网红城市。网络关注网红城市、对网红城市的评价、探寻出来的网红城市成功的秘诀,都属于认识的范畴。而探寻网红城市成功的秘诀的过程、网红城市如何打造则是属于实践。我们从人们对网红城市的粗略印象说起,引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为了探寻网红城市成功的秘诀,需要实践调研,《经济日报》日前就对这一现象作了实地调研,得出了《网红城市现象调查》的报告文章。文章找到了网红城市的发展的历程和秘诀——那就是除了基础的物质条件外,没有一套不变的模式。网红城市在发展,网红的模式也在变化。那么,为什么没有一个固定的网红城市成长模式呢?这在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报告本身以及网红经济发展的历程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最后,要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进行拓展,指出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即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实践观点,坚定认可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科学精神∶用实践的观点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坚持用于实践、善于实践。
3.公共参与∶通过明确认识来源于实践,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遵循规则,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热心公益事业,践行公共道德,勇干担当社会责任。
重点难点:
重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践活动的三大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难点: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分实践活动的三大特点;理解应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本框设计可分为以下部分:
导入
早安的隆回、淄博的“烧烤淄味”、哈尔滨的“冰雪奇缘”、天水的“热辣滚烫”菏泽的”南站“……去年以来,一批城市以各种方式出圈走红,掀起一波接一波城市文旅热,也充分显示出经济恢复发展的潜力与活力。
“网红城市”何以频频出圈?
总议题——网红城市何以频频出圈?
第一步:此处需引导学生先阅读教材P48-49,先掌握认识的含义以及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区别进行。
对此,对此,不同网友总结了几点……
抓住“Z世代”消费群体。这一群体朝气蓬勃、自带流量、激情四射,创新求异,不甘寂寞,喜欢尝试探索。
“熟悉又意外”的触点产品。足球不算稀奇,榕江不一样。冰雪并不新鲜,哈尔滨不一样。麻辣烫随处可见,天水不一样。
“会玩还会宠”的东道主。村超土味奖品,喜气洋洋;哈尔滨的“南方小土豆”“背着书包的逃学企鹅”,话题满满。
如果你轻信上述看法,说明你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
我们不应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要知道,现代社会,谁不会抓住消费者,谁不会搞点独特的产品,谁不会创造话题?为什么火的却是隆淄哈天?
这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我们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顺利过渡到对感性认识相关与理性认识内容总结。
那么,网红城市的密码究竟是什么呢?
第二步:为了找到网红城市火爆的原因,带着这些问题,近期经济日报记者赴哈尔滨、淄博、重庆、西安等新老网红城市调研采访,一探背后的秘密。
从而引出思考:调研采访属于什么活动?进而引出实践的概念
注意这里要顺便把实践的类型讲清了。实地调研探索网红城市成功的规律和秘诀,其实属于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然后巩固对实践概念的理解,设置一个判断题:下列哪些活动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第三步,那么,《经济日报》的调研结果是什么呢?
根据《经济日报》的调研,还原出网红城市的成功背后的秘诀。
要有网红的基础要素
网红城市不是新事物。早在2018年前后,重庆凭轻轨穿楼、西安凭摔碗酒爆火,成为“第一代”网红城市。分析此前出圈的网红城市,大多都有以下基础要素:特色美食、代表性的生活场景、“性价比”标签。重庆是“魔幻8D”,西安是“大唐文化”。
先辈的成功经验也为后来的网红城市所借鉴。如淄博是烧烤,哈尔滨是冰雪,天水是麻辣烫,榕江是“村超”,这些载体和符号,既是城市特色的提炼,更是连接城市与网民的“密码”  
挖掘特色,不断创新新模式
文旅融合是本轮网红城市最突出的特质。受益于新的市场与消费环境对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相对于传统热点旅游目的地,网红城市打造了文旅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全国文旅融合产业网红城市以更加迅猛的势头竞相登场:长沙、理塘、榕江、淄博、哈尔滨、天水……
比如,淄博举办了“奇妙淄博夜”“就在淄博”等特色活动2000余场,哈尔滨积极推动生物经济、创意设计、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老牌网红城市重庆和西安的持续火爆,同样缘自对城市特色的挖掘、坚持和创新。
长期目标+高效有温度的政府治理
走红的载体和符号看似由网民提炼和赋予,实则依托于政策长期性。持续深耕,找准目标定位,才有机遇降临时的尽情绽放。重庆持续走红缘于2018年的全市旅游发展大会。那次大会确立了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目标定位。而哈尔滨持续放大冰雪这个鲜活的城市符号,提出“超长待机”理念。淄博烧烤火前已经开启长达3年的集中治理。
城市走红,也倒逼政府部门提高行政效率和主动服务意识,创造的优质消费环境。事实证明,如果城市营销迎合庸俗、放纵低俗、过度娱乐,极度商业化、管理失位,必然自毁长城、走入歧途。
结合实际避免僵化,做好长红文章
网红城市固然有其不变的基础因素,但没有一劳永逸的套路和秘诀。要避免网红城市套路化,创新打造个性化“城设”。反复传播“宠粉”“抄作业”易形成审美疲劳。扎堆讨好年轻人见效快但竞争激烈。除年轻人外,还有中等收入群体、亲子消费群体、银发经济群体等客群待挖掘。各地可结合实际,打造自己的“网红”。
在这里,因为没有视频,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文字材料进行梳理提炼,梳理一下《经济日报》的调查结果,找出关键事件并提出议题。
设置议题:
议一议:
①从实践的角度看,网红城市为何没有一劳永逸的套路和秘诀?
②从上述调查与结论的得出我们可知认识从何而来?
议学提示1:从实践的角度看,网红城市为何没有一劳永逸的套路和秘诀?(这里要提醒学生事先预习课本,从实践的特点角度去思考)
理由①:网红城市要红要有客观的基本物质条件,也要有政府是否能够长期支持,以及高效有温度的治理手段和措施。
理由②:不同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同。不同城市政府的主观意志也不同,最后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理由③:网红城市不一个人的事,而一个群体的事。社会在发展,社会条件在变化,不同时期的模式也必然不同。
然后总结实践的特点(要注意细节)
拓展: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实践能够把意识的东西变成实现的东西
议学提示2:从上述调查与结论的得出我们可知认识从何而来?
引导学生直接从上面提炼的过程中得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里,要对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部分进行梳理,找出细节,并学以致用,以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
总结知识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拓展: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例如《经济日报》中提到的:如果营销政策迎合庸俗、低俗、过度娱乐必然自毁长城,而城市政策找准目标,就会持续发展,成就网红到长红。
第四步,总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具体内容,梳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整理成原理。
知识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