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化之美文化宣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黎族文化之美文化宣传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探寻黎族文化之美
探寻黎族文化之美
民族文化介绍
少/数/民/族/黎/族
【2024】
探索黎族历史,珍视民族根脉
探索黎族历史,珍视民族根脉
演讲人:XXX
时间:X月XX日
目录
目录
01
地理分布与由来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origin
02
黎族风俗和习惯
Li Ethnic Customs and Habits
03
特色建筑及服饰
Featured architecture and clothing
04
民族的饮食文化
Ethnic culinary culture
CONTENTS
地理分布与由来
地理分布与由来
第一部分
少/数/民/族/黎/族
【2024】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origin
PART ONE
地理分布与由来
01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通用汉文,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仍处在原始宗教阶段。
地理分布与由来
01
黎族地理分布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以及贵州等省。
地理分布与由来
01
黎族称汉族为“美”,意即“客”,他们以汉人为客人,自己则以土著自居。黎族内部因方言、习俗、地域分布等差异有“哈”(过去作“俢”)、"杞”(又称“岐”)、“润”(过去汉称本地"黎)、“美孚”、“赛”(过去称“德透”黎或“加茂"黎)等不同的自称,但在对外交往时般都自称为“赛”,赛是其固有的族称。
族称"黎”是他称,是汉民族对黎族的称呼。
西汉以前曾经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来泛称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其中也包括海南岛黎族的远古祖先。
"黎”作为今天黎族的族称,最早见于唐后期刘恂著的《岭表录异》一书。该书有“儋振夷黎,海畔采(紫贝)以为货”的记载。
另外,《新唐书·杜佑传》卷179中有唐德宗年间(780-805年)“朱崖黎民三世保险不宾,佑讨平之”的记载。但《新唐书》为宋人欧阳修所作,“黎"之称应以《岭表录异》的记载为最早。
宋代,各类史籍中普遍以“黎"代替了“俚”、"僚”,作为今天海南岛黎族的专有族称。
黎族族称的由来
黎族风俗和习惯
黎族风俗和习惯
第二部分
少/数/民/族/黎/族
【2024】
li ethnic customs and habits
PART TWO
黎族风俗和习惯
02
黎族人在用餐时会遵循一定的礼仪,男性顾客通常会先喝酒后吃饭,而女性顾客则是先吃饭后喝酒。在邀请客人用餐时,主人会首先举起酒碗向客人示意请酒,随后自己将酒一饮而尽,并向客人提供酒。此外,黎族人还会在特定的节日如三月三进行祭祖和聚餐等活动。
黎族礼仪
黎族风俗和习惯
02
黎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尚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他们认为自己是树的后代,因此将树木视为自己的图腾。黎族人也重视祖先的保佑,并在特定节日如清明节和冬至节进行祭祀。
黎族信仰
黎族风俗和习惯
02
黎族婚姻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制度。
婚后,女性通常在夫家定居,除非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如婚后不落夫家的情况,这可能意味着女性会在夫家和娘家之间往返居住一段时间。
黎族风俗和习惯
02
黎族节日
黎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三月三,这是一个充满爱情和幸福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唱歌、跳舞、射箭等。
特色建筑及服饰
特色建筑及服饰
第三部分
少/数/民/族/黎/族
【2024】
featured architecture and clothing
PART THREE
特色建筑及服饰
03
特色建筑
这是黎族最古老且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住房,因其形状类似倒扣的船而得名。船形屋通常由木条、竹子、红白藤和茅草构建,屋架用红、白藤扎紧,上覆茅草或葵叶。
船形屋:
黎族人将这种屋视为神圣的建筑,因此通常建于特定的位置,如山顶或河流附近。船形屋的设计体现了黎族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祖先的怀念。
特色建筑及服饰
03
特色建筑
这是一种相对现代的住宅形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的黎族社会。金字形茅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木编墙,并用稻草与泥混合涂抹成泥墙。
金字形茅屋:
这种茅屋的设计较为简单,通常较小,适合家庭成员较少的情况。黎族人在家中举行某些重要仪式时,也会使用金字形茅屋。
特色建筑及服饰
03
其他特色建筑
黎族的传统建筑还包括谷仓(也称为“干栏”)、土地公庙、竹楼等。谷仓通常具有防潮、防鼠的功能,而土地公庙则是村民崇拜土地神的场所。
竹楼则是一种集会议事、庆祝活动于一体的特殊建筑,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消失。
特色建筑及服饰
03
黎族村落的环境设计
黎族村落通常会位于山谷缓冲地带,周围保留着茂密的树木,形成一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村落内的晒谷场和晒谷架也是黎族生活的一部分,有助于谷物晾晒和农忙时的集体劳动。
特色建筑及服饰
03
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①传统服饰
黎族的传统服饰以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为基础,主要使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等材料制作。黎族服饰的款式和颜色因地区和方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特色建筑及服饰
03
黎族女性传统服饰通常包括一件称为“泥飞”的长袖圆领上衣,衣襟敞开,下端呈圆弧形,上衣常绣有精美的图案,如凤凰、鱼、狗等,以及一条紧身短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妇女们还会佩戴各种饰物,如白绿两色珠串连成的套边、彩色珠串、银钗、银链、银项圈、珠铃、银圈等。
②黎族女性服饰
特色建筑及服饰
03
黎族服饰
黎族男性传统服饰则包括一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并插雉翎,上衣通常是黑色或蓝色的平领,袖口上绣有白色花纹,背后有一道横条花纹,下身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男子还会佩戴各种银饰,如银圈等。
③黎族男性饰
特色建筑及服饰
03
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的图案和颜色通常非常丰富,常见的有红、黄、绿、蓝等,黎族人民在制作服饰时会运用各种鲜艳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还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愿望。
黎族服饰不仅是黎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④图案以及颜色
民族的饮食文化
民族的饮食文化
第四部分
少/数/民/族/黎/族
【2024】
ethnic culinary culture
PART FOUR
民族的饮食文化
04
黎家竹筒饭
山兰糯米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是黎族先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实践中、根据海南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筛选培植出来的适宜在山地刀耕火种的旱稻品种。这里没有任何的污染,山泉水流入河中,河水清澈而甘甜,把山兰糯米装入竹筒后,再往竹筒里灌入适量的清水,用芭蕉叶封口,就可以烤制竹筒饭了。
将小鱼小虾清洗干净后,一条条的装入竹筒里,除了适量的食盐以外,竹筒里没有放入任何的调味料,当小鱼小虾占据竹筒二分之一左右的空间时,把竹筒里灌满水,不用封口,立在火堆边烘烤。这就是黎家竹筒鱼。
没有污染的河水和适量的食盐,隔着清香的竹筒与火相互合作而孕育出的竹筒鱼,鱼汤清香、鱼肉鲜美。
口味重者,用小鱼小虾蘸着食盐吃,别有一番味道。
民族的饮食文化
04
黎家长桌宴
白沙黎族自治县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千人长桌宴”,是海南岛的一道亮丽风景,一张张长桌在县城内的南叉河两岸摆成了长龙,桌面上铺满了洗净的芭蕉叶,绿油油的芭蕉叶上摆放着丰盛的美味,竹筒饭、黎家甜糟汤、三色饭、黎家风味烧烤、糯米饼等各种原汁原味的黎族特色菜肴,让每一个人的舌尖兴奋至极。
宴席上,黎族苗族同胞们以及远方来的游客嘉宾们一起唱民歌、喝美酒、品美食,共度三月三。长桌宴上,宾客还可欣赏到身着传统黎族服饰的青年男女对歌,体验特色民俗活动。
民族的饮食文化
04
山兰酒
在黎族人的长桌宴上,最具风味的饮品要数山兰酒了,它清醇可口、味美甘甜,浓而不烈,并富有营养,享有 “海南茅台”、“山兰玉液”等诸多美称。黎族人传统的饮酒方式,是用竹竿插入酒坛内。众客齐吸,古人有“竹竿一吸胜壶觞的诗句来感叹这种情趣。
黎族人热情好客,酒是世俗的礼节,敬酒对歌常通宵达旦,形成自己的酒文化。除了山兰酒,同样的食材和方法,黎族人还衍生出了另一种美食——黎家甜糟汤。
民族的饮食文化
04
黎家甜糟汤
用酿制山兰酒的方法,将煮熟的山兰糯米发酵24小时以上,就是黎家甜糟了。
黎家甜糟汤不仅味美,还有保健的功效。喝黎家甜糟汤,能祛风散寒、补血、补气,开胃、暖胃,增进食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民族的饮食文化
04
三色饭
三色饭是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在三月三必吃的一种食物,寓意来年平安如意,吉祥幸福。
把三种颜色的山兰糯米,摆放在竹制的蒸笼里,上锅蒸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大饱口福了。黄、黑、红三种天然颜色相映成趣,有药味甘香,还有山兰糯米的清香,色彩鲜艳、形态美观、口感甜滑、清香可口。
三色饭中的颜色,取自三种天然植物,既美味、又营养保健,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
民族的饮食文化
04
糯米饼和糯米团
吃糯米饼时,把红糖卷在饼中,吃起来绵软柔韧、清香而甘甜。
糯米团入口,有山兰米特有的清香、还有米中淡淡的甜味,口感非常的好。
探寻黎族文化之美
探寻黎族文化之美
民族文化介绍
少/数/民/族/黎/族
【2024】
探索黎族历史,珍视民族根脉
探索黎族历史,珍视民族根脉
演讲人:XXX
时间:X月XX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