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4章多种多样的运动第1节 机械运动第2课时,速度的测量,速度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新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第1节《机械运动》的第2课时,主要内容为运动的描述,主要介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速度、速度的单位、公式及简单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速度的测量等。。本课时的基础是参照物和机械运动,教材首先提出直线运动,从对机械运动分类开始,提出直线运动和曲线的概念,提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再提出生活中速度的测量等知识。再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描述,引入速度的概念、公式及速度大小的比较。本课时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基础,更是速度的计算及解题规范性等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本课时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机械运动的分类;2、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3、了解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4、了解速度的定义;5、知道速度的单位、公式;6、会比较物体速度的大小。7、了解速度的测量方法;8、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9、了解变速运动的定义;10、知道生活中测量速度的方法。科学思维: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物体运动中的简单问题;正确根据图像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提升观察、分析、描述和表达能力;科学探究:通过情境体验找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具体的方法;根据生活实际推导理论知识,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小活动、读图等形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了解生活中速度测量的一般方法;重点: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速度及速度大小比较;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生活中常见测速方法难点:速度大小比较;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匀速直线运动相关图像判断;知识点一 速度的测量1.匀速直线运动(1)概念:我们把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勾速直线运动。(2)特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任意时刻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3)图像:①s-t图像: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时间改变,路程也随之改变,但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速度)不变。②v-t图像:勾速直线运动的 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时间改变,速度不变。a.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v不变,s与t成正比)b.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v不随时间变化)c.静止时s-t图像(s不随时间变化)2.变速直线运动(1)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变速直线运动。(2)图像:①s-t图像:变速直线运动的 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曲线。由图可知,时间改变,路程也随之改变,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速度)也在改变。②v-t图像: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随时间会发生变化。(3)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等于物体运动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平均速度可以粗略描述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V平均=S总/t总a.表示该路段对不同车型的最高速度进行限制b.指针所指的刻度值为此时车辆的行驶速度(单位:km/h)c.在有速度限制的路段,拍摄过往车辆的行驶速度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目的 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原理 v=s/t器材 刻度尺、秒表、长木板、木块、小车、金属片步骤 (1)组装器材:如图所示,将长木板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v: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到斜面底端通过的路程s,用秒表测出对应的时间t。 (3)测量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距离s1和对应的时间t1。分析与论证结论 通过实验数据可得出v>v2,我们还可进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从上图中我们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S2=S-S1,下半段所用的时间t2=t-t1,,进一步可求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是v2>v>v1结论 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它的速度越来越大,做变速运动。交流与评估 (1)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同时停止计时。正式实验之前应该多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数据更准确。 (2)斜面垫起的一端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过高会使小车速度过大,不易记录时间,过低时可能会使测出的平均速度太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3)实验中,若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计时,由公式v=s/t可得所得到的速度将偏大;若小车撞击金属片一段时间后才停止计时,由公式=s/t可得所得到的速度将偏小知识二 速度的应用根据速度公式v=s/t可变形为 s=vt、t=s/v,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利用公式可计算出第三个量。考向1 运动的分类下列关于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B.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C.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就是由于花香分子在空气中不停地运动D.分子的运动、人的走动、车的行驶都属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答案】D【解答】解:AD、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而分子的运动属于热运动,不属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故A正确,D错误;B、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故B正确;C、闻到花的香味,是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故选:D。对点练.物体的机械运动,按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是否改变,又可分为 直线运动和 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 的。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可用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内的 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大致情况。【解答】解: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线,则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根据s=vt可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故答案为:匀速;变速;相等;平均速度。考向2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如图所示,这是苏炳添比赛时的情景。关于运动的快慢,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观众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B.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C.物理学中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来比较运动的快慢D.物理学中用物体所用的时间与通过路程的比来比较运动的快慢【答案】D【解答】解:A、比赛时,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的快,说明了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员的路程越大,运动员跑得越快,即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A正确;B、终点裁判是看谁最先到达终点(即用时短),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跑得快,所以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B正确;CD、在物理学中,一般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平均速度)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故C正确,D错误。故选:D。对点练.2023年10月1日晚,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里,24岁的林雨薇在女子100m栏决赛中,以12秒74的成绩力压一众对手,帮助中国田径队夺回了上届亚运会丢失的金牌,我们说“林雨薇比其他选手跑得快”,这句话的物理含义是( )A.林雨薇运动的速度小B.通过相同的路程,林雨薇用的时间少C.通过相同的路程,林雨薇用时间多D.在相同的时间内,林雨薇通过的路程短【答案】B【解答】解:女子100m栏决赛中,所有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是相同的,林雨薇以12秒74的成绩力压一众对手,帮助中国田径队夺回了上届亚运会丢失的金牌,说明林雨薇用的时间最少,速度最大,所以我们说“林雨薇比其他选手跑得快”是指通过相同的路程,林雨薇用的时间少。故选:B。考向3 速度甲、乙两物体朝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t=0时,乙在甲之前一定距离处,则两个物体运动的图像应是( )A.B.C.D.【答案】C【解答】解:已知甲、乙两物体朝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乙的s﹣t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且倾斜方向相同,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的倾斜程度应大于乙的倾斜程度,故ABD错误;在t=0时,乙在甲之前一定距离处,所以t=0时乙图象与纵轴的交点应在甲图象与纵轴的交点的上方,故C正确。故选:C。对点练.在如题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年运动的平均建度,让小年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实验中,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除图中已有仪器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 (选填“很大”或“很小”)的坡度;(2)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3)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4)在记录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答案】(1)v=;秒表;很小;(2)40.0;0.25;(3)变速;(4)小。【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进行速度计算;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的速度越大,故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2)由图示可知:sAB=80.0cm﹣40.0cm=40.0cm;小车通过AB段所用时间,tAB=1.6s,AB段的平均速度;(3)由图可知,小车经过AB段和BC段的距离相同,由于小车经过AB段的时间和BC段的时间不同,由可知,小车经过AB段的速度和BC段的速度不同,所以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速度逐渐变化,故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4)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会偏小。故答案为:(1)v=;秒表;很小;(2)40.0;0.25;(3)变速;(4)小。1.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A.1.70m B.1.65m C.0.85m D.0.80m【答案】B【解答】解:由v=可知,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传播的路程:s=vt=340m/s×5×10﹣3s=1.7m,感应器到该同学的头顶的距离:d=s=×1.7m=0.85m,该同学的身高:h=h台﹣d=2.5m﹣0.85m=1.65m,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2.小明去考场参加考试,以5km/h的速度步行到达公交站点,坐上公交车,以小明为参照物公交车运动了起来。进入考场:他通过大脑的机械运动进行周密的思考。做完选择题,他用长为15cm的铅笔认真填涂答题卡。文中有关描述符合物理事实的是( )A.步行速度为50km/hB.一张试卷厚度为1cmC.大脑进行思考是机械运动D.铅笔的长为15cm【答案】D【解答】解:A、人的步行速度约5km/h,故A不符合物理事实;B、一张试卷厚度为0.01cm左右,故B不符合物理事实;C、大脑进行思考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不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物理事实;D、铅笔的长约为15cm,故D符合物理事实。故选:D。3.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5km;乙在3min内行驶750m;丙行驶100m需24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大小为( )A.甲最大,丙最小 B.甲最小,丙最大C.乙最大,甲最小 D.甲、乙、丙一样大【答案】D【解答】解:甲的速度:v甲==15km/h;乙的速度:v乙==15km/h;丙的速度:v丙==15km/h;通过比较可知三者的速度相等。故选:D。4.甲、乙两物体运动时,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由图像可知(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s甲<s乙C.两物体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v甲>v乙D.甲物体一定在做变速运动,乙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D【解答】解:A、s﹣t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但是题中没有说明运动方向,则t=5s时不一定能相遇,故A错误;BC、由图像可知,甲、乙两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由v=可知,在5秒内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C错误;D、甲物体的运动图像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故选:D。5.用“频闪摄影”可记录物体间隔相同时间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的频闪照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0~10s内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右运动C.整个过程,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D.乙车在整个过程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中间位置的速度【答案】C【解答】解:A.根据图知,甲车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则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在相等时间内路程不相等,乙车做变速运动,故A错误;B.在0﹣10s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大于乙,故这段时间内甲车的速度比乙车大,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左运动,故B错误;C.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都是1200m,相同时间的路程相等,其平均速度大小相等,故C正确;D.在整个过程的中间时刻,乙车位置在距离出发点450m处,而其中间位置是600m处,由于在整个过程中乙车都在做加速运动,即距离出发点越远,速度越大;所以,乙车在整个过程的中间时刻的速度小于中间位置的速度,故D错误。故选:C。汽车在公路上沿直线行驶,汽车车速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汽车0.5s~1.5s做 (选填“变速”或“匀速”)直线运动,已知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物理意义是 。【答案】变速;减速运动时通过的路程。【解答】解:汽车0.5s~1.5s,速度大小减小到0,说明做变速直线运动;图中的纵坐标是速度,横坐标是时间,面积是二者的乘积的一半,根据s=vt知,阴影部分面积的物理意义是减速运动时通过的路程。故答案为:变速;减速运动时通过的路程。7.双休日,小明随父母自驾外出。行驶过程中,他看到汽车仪表盘的示数如图所示,按如图甲的速度匀速行驶一段时间后,仪表盘示数变为如图乙所示,则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km,所用时间是 h。【答案】40;0.5。【解答】解:由图甲可知,此时汽车行驶的速度为80km/h;由图甲、乙可知,汽车行驶的路程s=12601km﹣12561km=40km,所用时间。故答案为:40;0.5。8.如图甲是杭州地铁16号线行驶路线图,东起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的绿汀路,西达临安区锦南新城的九州街站,全长35千米,最高运行时速可达120km。(1)向前行驶的途中小明看到窗外的广告牌在向他驶来,这是因为小明是以 为参照物的。(2)乙图为地铁从九州街站到临安广场站行驶的速度﹣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地铁加速用时比减速用时长B.地铁匀速前进的时间为2.5分钟C.在这段时间内地铁的最大速度为90km/h(3)若乘该地铁从起点九州街站出发至终点站绿汀路站,总用时21分钟,则地铁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请列式计算)【答案】(1)车(或小明自己);(2)A;(3)100km/h。【解答】解:(1)小明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中,看到窗外的广告牌在向他驶来,说明广告牌与车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小明选择了自己或乘坐的车为参照物;(2)由图乙可知:A、前0.5min地铁做的是加速运动;从9:03到9:04,地铁做的是减速运动,时间为1min,则地铁加速用时比减速用时短,故A错误;B、地铁从九州街站到临安广场站用时为4min,则地铁做匀速运动的时间为4min﹣0.5min﹣1min=2.5min,故B正确;C、在这段时间内地铁的最大速度为90km/h,故C正确;故选:A;(3)由题知,全长的路程为35km,用时21min,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00km/h。故答案为:(1)车(或小明自己);(2)A;(3)100km/h。9.如图1所示是苹果下落的频闪照片。苹果下落时在做 运动。如图2所示是善于思考与观察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在研究模拟这一运动时铜球下落过程的示意图,该铜球在①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你判断的依据是: 。【答案】加速直线;小于;在①和③的过程中,钢球运动路程相等,但铜球在③下滑的整个过程中频闪相机拍的次数更少,即时间更短。【解答】解:由图苹果下落的频闪照片知,相机每隔相同的时间曝光一次,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变大,且苹果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因此苹果做的是加速直线运动。在①和③的过程中,钢球运动路程相等,但铜球在③下滑的整个过程中频闪相机拍的次数更少,即时间更短,所以铜球在①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小于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故答案为:加速直线;小于;在①和③的过程中,钢球运动路程相等,但铜球在③下滑的整个过程中频闪相机拍的次数更少,即时间更短。10.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1。如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原行驶速度υ/km h﹣1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60 11 2080 15 34100 19 54(1)利用如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s;(保留两位小数)(2)由这个测试可见, 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3)请在图2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υ﹣t图象。(不需准确描点)【解答】解:(1)根据第一组数据反应时间t1==0.66s;根据第二组数据反应时间t2==0.675s;根据第三组数据反应时间t3==0.684s;该司机的反应时间是t===0.673s≈0.67s。(2)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三次测试中,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大,刹车距离随着增大,所以影响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行驶速度。(3)汽车刹车过程分以原行驶速度匀速行驶和由原始速度开始均匀减速直到速度为0,所以v﹣t图象如图:故答案为:(1)0.67;(2)车速;(3)见解答图。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4章多种多样的运动第1节 机械运动第2课时,速度的测量,速度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新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第1节《机械运动》的第2课时,主要内容为运动的描述,主要介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速度、速度的单位、公式及简单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速度的测量等。。本课时的基础是参照物和机械运动,教材首先提出直线运动,从对机械运动分类开始,提出直线运动和曲线的概念,提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再提出生活中速度的测量等知识。再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描述,引入速度的概念、公式及速度大小的比较。本课时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基础,更是速度的计算及解题规范性等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本课时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机械运动的分类;2、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3、了解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4、了解速度的定义;5、知道速度的单位、公式;6、会比较物体速度的大小。7、了解速度的测量方法;8、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9、了解变速运动的定义;10、知道生活中测量速度的方法。科学思维: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物体运动中的简单问题;正确根据图像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提升观察、分析、描述和表达能力;科学探究:通过情境体验找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具体的方法;根据生活实际推导理论知识,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小活动、读图等形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了解生活中速度测量的一般方法;重点: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速度及速度大小比较;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生活中常见测速方法难点:速度大小比较;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匀速直线运动相关图像判断;知识点一 速度的测量1.匀速直线运动(1)概念:我们把物体沿直线且速度 的运动叫作勾速直线运动。(2)特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任意时刻速度大小和方向均 。(3)图像:①s-t图像: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 。时间改变,路程也随之改变,但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速度) 。②v-t图像:勾速直线运动的 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时间改变,速度不变。a.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v不变,s与t成正比)b.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v不随时间变化)c.静止时s-t图像(s不随时间变化)2.变速直线运动(1)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这种运动就叫作 直线运动。(2)图像:①s-t图像:变速直线运动的 s-t图像是一条过 的曲线。由图可知,时间改变,路程也随之改变,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速度)也在 。②v-t图像: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随时间会发生 。(3)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等于物体运动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平均速度可以粗略描述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V平均=S总/t总a.表示该路段对不同车型的最高速度进行限制b.指针所指的刻度值为此时车辆的行驶速度(单位:km/h)c.在有速度限制的路段,拍摄过往车辆的行驶速度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目的 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原理 v=s/t器材 刻度尺、秒表、长木板、木块、小车、金属片步骤 (1)组装器材:如图所示,将长木板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v: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到斜面底端通过的 ,用秒表测出 。 (3)测量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距离s1和对应的时间t1。分析与论证结论 通过实验数据可得出v>v2,我们还可进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从上图中我们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S2=S-S1,下半段所用的时间t2=t-t1,,进一步可求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是v2>v>v1结论 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它的速度越来越大,做 运动。交流与评估 (1)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同时停止计时。正式实验之前应该多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数据更准确。 (2)斜面垫起的一端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过高会使小车速度过大,不易记录时间,过低时可能会使测出的平均速度太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3)实验中,若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计时,由公式v=s/t可得所得到的速度将偏大;若小车撞击金属片一段时间后才停止计时,由公式=s/t可得所得到的速度将偏小知识二 速度的应用根据速度公式v=s/t可变形为 s=vt、t=s/v,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利用公式可计算出第三个量。考向1 运动的分类下列关于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B.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C.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就是由于花香分子在空气中不停地运动D.分子的运动、人的走动、车的行驶都属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对点练.物体的机械运动,按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是否改变,又可分为 直线运动和 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 的。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可用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内的 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大致情况。考向2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如图所示,这是苏炳添比赛时的情景。关于运动的快慢,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观众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B.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C.物理学中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来比较运动的快慢D.物理学中用物体所用的时间与通过路程的比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对点练.2023年10月1日晚,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里,24岁的林雨薇在女子100m栏决赛中,以12秒74的成绩力压一众对手,帮助中国田径队夺回了上届亚运会丢失的金牌,我们说“林雨薇比其他选手跑得快”,这句话的物理含义是( )A.林雨薇运动的速度小B.通过相同的路程,林雨薇用的时间少C.通过相同的路程,林雨薇用时间多D.在相同的时间内,林雨薇通过的路程短考向3 速度甲、乙两物体朝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t=0时,乙在甲之前一定距离处,则两个物体运动的图像应是( )A.B.C.D.对点练.在如题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年运动的平均建度,让小年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实验中,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除图中已有仪器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 (选填“很大”或“很小”)的坡度;(2)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3)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4)在记录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1.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A.1.70m B.1.65m C.0.85m D.0.80m2.小明去考场参加考试,以5km/h的速度步行到达公交站点,坐上公交车,以小明为参照物公交车运动了起来。进入考场:他通过大脑的机械运动进行周密的思考。做完选择题,他用长为15cm的铅笔认真填涂答题卡。文中有关描述符合物理事实的是( )A.步行速度为50km/hB.一张试卷厚度为1cmC.大脑进行思考是机械运动D.铅笔的长为15cm3.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5km;乙在3min内行驶750m;丙行驶100m需24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大小为( )A.甲最大,丙最小 B.甲最小,丙最大C.乙最大,甲最小 D.甲、乙、丙一样大4.甲、乙两物体运动时,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由图像可知(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s甲<s乙C.两物体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v甲>v乙D.甲物体一定在做变速运动,乙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5.用“频闪摄影”可记录物体间隔相同时间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的频闪照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0~10s内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右运动C.整个过程,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D.乙车在整个过程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中间位置的速度汽车在公路上沿直线行驶,汽车车速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汽车0.5s~1.5s做 (选填“变速”或“匀速”)直线运动,已知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物理意义是 。7.双休日,小明随父母自驾外出。行驶过程中,他看到汽车仪表盘的示数如图所示,按如图甲的速度匀速行驶一段时间后,仪表盘示数变为如图乙所示,则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km,所用时间是 h。8.如图甲是杭州地铁16号线行驶路线图,东起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的绿汀路,西达临安区锦南新城的九州街站,全长35千米,最高运行时速可达120km。(1)向前行驶的途中小明看到窗外的广告牌在向他驶来,这是因为小明是以 为参照物的。(2)乙图为地铁从九州街站到临安广场站行驶的速度﹣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地铁加速用时比减速用时长B.地铁匀速前进的时间为2.5分钟C.在这段时间内地铁的最大速度为90km/h(3)若乘该地铁从起点九州街站出发至终点站绿汀路站,总用时21分钟,则地铁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请列式计算)9.如图1所示是苹果下落的频闪照片。苹果下落时在做 运动。如图2所示是善于思考与观察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在研究模拟这一运动时铜球下落过程的示意图,该铜球在①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你判断的依据是: 。10.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1。如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原行驶速度υ/km h﹣1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60 11 2080 15 34100 19 54(1)利用如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s;(保留两位小数)(2)由这个测试可见, 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3)请在图2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υ﹣t图象。(不需准确描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霸提优】(2024新版)浙教版科学七上 4.1.2速度的测量,速度的应用(原卷版).docx 【学霸提优】(2024新版)浙教版科学七上 4.1.2速度的测量,速度的应用(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