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二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化学观念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2.科学思维初步建立物质及其变化的相关模型,能根据物质的类别和信息提示预测其性质,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增强科学探究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碳循环的过程,知道温室效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方法。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碳酸的不稳定性。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双重影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5 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应用的视频,如碳酸饮料的制作、灭火器的使用等,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涉及到的气体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作用呢?”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说出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教师引导: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碳的氧化物之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0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提问:“二氧化碳有气味吗?” 引导学生通过闻气体的方法(强调闻气体的正确操作)来判断。把二氧化碳气体倒入放有高低不同蜡烛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活动:认真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得出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观察实验现象,看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从而得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0 分钟)(1)与水的反应教师活动:进行实验演示,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和紫色石蕊试液,然后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接着,把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的溶液加热,再次观察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看到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中溶液变红,加热后又恢复紫色。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的结论。(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教师活动: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讲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强调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学生活动: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理解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反应。记录化学方程式,掌握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15 分钟)(1)对生活的影响教师活动:展示一些图片或实例,如二氧化碳在碳酸饮料中的应用、二氧化碳用于温室大棚等,讲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问:“如果没有二氧化碳,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和实例,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生活的重要性。(2)对环境的影响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温室效应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讲解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应对温室效应?”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或图片,了解温室效应的危害。小组讨论,提出一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如植树造林、节约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等。课堂小结(5 分钟)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方法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学生活动: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练习(5 分钟)教师活动:布置一些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取和应用相关的练习题,如判断正误、填空、简答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活动:认真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提问。布置作业(2 分钟)教师活动: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二氧化碳的其他用途,写一篇关于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小短文等。学生活动:记录作业内容,课后认真完成。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方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步骤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在讨论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时,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但有些观点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此外,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还需要更加合理,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