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第三框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本课内容包括第三课第三框的一二两目,主要介绍矛盾观的基本属性和矛盾的特点,建议安排1课时。基本思路:本部分教学内容以中德关系为教学线索,讲授矛盾的基本属性和矛盾的特点:首先,展示近期德国对中国的反复外交态度,引出议题一,从哲学高度解读中德两国之间的关系,总结出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其次,设置议题二,通过分析德国为何难以“去中国化”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最后,设置议题三,引导学生了解德国对华政策的历史演进,由此分析矛盾两大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中德两国如何将两国关系引向美好的未来,引出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其辩证关系的讲解。重点难点:重点: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难点:区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科学精神:能够辩证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掌握矛盾分析法;公共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强精神力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工作和学习。教学过程本框设计可分为以下部分:第一目: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从“去中国化”到“去中国化缘”,中德关系路在何方?导入:1.教师向学生展示德国对华态度的反转操作:①“去中国化”:2023年,德国朔尔茨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搞了一个大动作,出台了一个对华“去风险”战略,致力于减少在一些关键领域对中国的依赖。有外媒渲染称,该战略意味着“同此前中德关系、中德经贸发展态势的‘决裂’”。②“去中国化缘”:但是,反转随即就到!2024年4月,在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之际,德国总理朔尔茨却又携各行业巨头相关负责人组成“豪华阵容”访华,向外界释放出了中德合作积极信号;2.调动学生探究兴趣:“这…中德关系咋如此矛盾呢?我们究竟如何辩证地看待两国关系?”引出议题一。议题一:中德两国是什么关系 ?教师借助文本材料解读为啥德国对华态度如此反复矛盾,引出议题:如何从哲学高度解读中德两国之间的关系?分析议题:给出议学提示:提炼文本关键信息,运用教材P37矛盾基本属性相关知识回答议题;提炼关键信息,先引导学生理解何为斗争性、何为同一性,再引导他们总结议题结论:①关键信息一:德国把中国定位为“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减少对华依赖以降低国家安全风险。→分析解读:由于利益分歧,两国相互排斥对立(斗争性—相互排斥对立)②关键信息二:中德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两国市场高度依存,双方在多个领域达成多项合作共识。→分析解读:由于共同利益,两国相互吸引、相互依赖,共处于合作统一体中(同一性—相互依赖,共处一个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两国利益关系可能发生转化,进而两国关系又可能产生新的变化(合作与竞争关系转化)(同一性—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结合议题结论总结知识点:矛盾含义及基本属性,为加深学生理解,在梳理斗争性和同一性时增加了更生活化例子;教师衔接过渡:“此次朔尔茨率团访问中国,传递了德国希望与中国继续开展务实经贸合作的重要信号,表明德国企业依然看重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和合作潜力,用行动对中国经济投出信任票。这也强有力说明了,德国想“去中国化”似乎并不容易……”由此引出议题二。议题二:德国为何难以“去中国化”?播放视频素材,引出议题:德国为何难以“去中国化”?请由此分析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分析议题:给出议学提示:提炼视频关键信息,运用教材P3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相关知识回答议题;提炼关键信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再引导他们总结议题结论:中德双方各有不同优势和需求,如中国有广大市场、有德国没有的产业资源、有投资需求等,德国有核心科技,有就业需求等→分析解读:斗争性(哲学意义上指一切差异对立)是绝对的正是因为两国各有不同优势需求,成为了成为双方合作基础→分析解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以对立差别为前提)受政策、国际环境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德构建的合作统一体状态不断变化,有关系紧密时期,如今也出现脱钩倾向→分析解读:同一性是相对的中德合作过程中,德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中国投资出台政策限制,如今更是有意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加大对中国的脱钩力度→分析解读: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总的来说,中国的崛起不但没有威胁到德国的经济,反而给德国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而如果德中脱钩,双方损失都不可估量→分析解读: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结合议题结论总结知识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教师进行过渡衔接:“所以,中德关系前景究竟怎么样呢?不如让我们以史为鉴,看看中德以往的交往中是否有值得借鉴的有效经验……”由此引出议题三。第二部分:矛盾问题的精髓 ——中德关系路在何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议题三: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美关系路在何方?教师导入,展示德国对华政策的历史演进的文本材料;引出议题:德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体现了矛盾有何特点?分析议题:给出议学提示:提炼关键信息,运用教材P38矛盾特点相关知识回答议题;提炼关键信息:从不同时期的德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可以看出中德关系一直都存在各种矛盾,包括经济上、政治交往、意识形态等→分析解读:矛盾具有普遍性。对应方法论启示:要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但也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中德关系每个阶段矛盾重点、两国关系状态也有所不同。→分析解读:矛盾具有特殊性。对应方法论启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议题结论总结知识点:矛盾的特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广义);顺势引导学生从狭义角度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为接下来的议题分析以及解读矛盾普特辩证关系做铺垫,点明矛盾的特殊性(狭义)指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即个性。矛盾的普遍性(狭义)指同类事物有着共同的属性,即共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再次展示德国对华政策的历史演进的文本材料,引出议题:议一议:回望历史正视现实,你认为中德两国如何将两国关系引向美好的未来?并由此解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分析议题:给出议学提示:议学提示:提炼关键信息,运用教材P39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相关知识回答议题;提炼关键信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理解矛盾普特辩证关系:从中德历史和现实的国家交往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德国对华政策有所不同,但也存在共性经验,即在具体时代背景下,在两国共同利益交汇点上(如经贸关系上)强调合作;→分析解读:普遍性(共)寓于特殊性(个),特殊性(个)离不开普遍性(共)启发:展望未来中德关系,我们应在总结两国交往共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两国交往实际情况,寻找两国利益交汇点,并共同努力将中德关系引向美好的未来与当前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分析解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一般规律结合议题结论总结知识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知识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