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新修订统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 成长的时空 教材分析课件(共6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度新修订统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 成长的时空 教材分析课件(共60张PPT)

资源简介

(共60张PPT)
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成长的时空

Contents

单元立意

课标依据

整体结构

主要变化

重点难点

教学建议


THE PART ONE
单元立意
THE PART ONE
单元思考与行动
THE PART ONE
单元立意
交往
本单元以“交往”为主题,围绕“我与家庭、他人、集体”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交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人的一生是在交往中度过的,人生的不同阶段必然与一定的人群交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交往是初中阶段主要的人际交往内容。本单元遵循人的社会性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我与家庭、他人、集体关系的逻辑,从家庭领域开始,然后逐步向外扩展到学校领域,呈现教育主题。在与人的交往中,一方面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人人需要接纳、支持和帮助,从而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处。同时,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同一单元呈现,引导学生体会在不同人际关系中的相处之道,提升交往能力。
THE PART ONE
单元立意
交往
本单元对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生的情况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在与师长、朋友、同学的交往中表现出不同的内心需要,这一方面提高了中学生交往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社会发展看,“学会共处”是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平等对话以及用协商的方式解决多种矛盾和冲突。本单元和学生一起讨论有关交往的话题,引导学生了解积极交往的意义,树立主动交往的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本单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主动承担起建设美好集体的责任,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单元立意
第二单元
第四单元
第三单元
思考自己的人生
叩问人类的生命
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第一单元
正确认识自己
少年有梦
成长的时空
珍爱我们的生命
追求美好人生
生命成长

THE PART TWO
课标依据
THE PART Two
课标依据
核心素养要求
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劳节俭、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家庭的好成员。
道德修养

开放包容,理性表达意见,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能够换位思考,学会处理与家庭、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真诚、友善,拥有同理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具有互助精神。
健全人格

THE PART Two
课标依据
核心素养要求
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具有民主与法治意识,守规矩,重程序,能够依规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根据规则参与校园生活的民主实践。
责任意识

THE PART Two
课标依据
总目标要求
具有理性平和的心态,能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学生能够关心集体,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主动承担对自己、家庭、学校的责任;学生能够了解个人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等基本的道德要求。
THE PART Two
课标依据
学段目标要求
团结同学,宽容友爱;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恩的心与父母和长辈沟通,能够为父母分忧解难,尊重师长;正确认识自己,能够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我;学会合作,树立团队意识;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同学间的友谊;自觉分担家庭责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在团队合作互动中增强合作精神。
THE PART Two
课标依据
课程内容要求
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同学、朋友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团队活动中增强合作精神。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THE PART THREE
整体结构
THE PART Three
整体结构
VS
继承性
价值性
发展性
系统性
整合性
主题性
整体结构
THE PART THREE
整体结构
THE PART THREE

THE PART FOUR
主要变化
THE PART FOUR
主要变化
亲情之爱贯穿始终
知→行
主要变化
THE PART FOUR
原教材:“回家吃饭喽!”
1.突出家人间的关爱
2.贯穿本课内容的主线
3.契合现代家庭的特点
主要变化
THE PART FOUR
1.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家对个人成长的教育作用
3.家是修身之所
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在父母等家人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为人处世,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1.在“幸福和睦的家庭”一课中,增加了“优良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等内容。
THE PART FOUR
主要变化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1.在“幸福和睦的家庭”一课中,增加了“优良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等内容。
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0月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中强调
1.在“幸福和睦的家庭”一课中,增加了“优良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等内容。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国一体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
主要变化
THE PART FOUR
1.在“幸福和睦的家庭”一课中,增加了“优良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等内容。
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到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一个个家训故事、一句句家风箴言,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嘱托,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美德。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在家庭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塑造子女的人生观与敬畏心。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社会的道德要求与价值坚守未变,传统家庭美德不应成为束之高阁的冰冷道理,让其潜移默化更多心灵,全社会都会充盈风清气正、和谐美好的正能量。
——《人民日报》(2019年2月28日)
主要变化
THE PART FOUR
2.以“亲情之爱”为主线,串联起“让家更美好”的教育主题。
新修订教材弱化了亲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再详细阐释亲子冲突的原因,而是引导学生用心体味亲情之爱,学会以实际行动表达爱、传递爱,在相互关爱、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处理好与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培育共建共享的家庭理念,为建设幸福和睦的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主要变化
THE PART FOUR
主要变化
THE PART FOUR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孔繁森
2.以“亲情之爱”为主线,串联起“让家更美好”的教育主题。
主要变化
THE PART FOUR
1.爱是相互的
2.爱是一种能力
3.淡化矛盾与冲突
2.以“亲情之爱”为主线,串联起“让家更美好”的教育主题。
2.以“亲情之爱”为主线,串联起“让家更美好”的教育主题。
体味爱——表达爱——传递爱
让爱的表达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带动家庭成员积极表达爱,共同为建设幸福和睦的家庭努力。
主要变化
THE PART FOUR
THE PART FOUR
主要变化
认识教师职业
感受老师的关爱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知→情→行
3.在“走近老师”框题中增加了“三传播”“三塑造”“四个引路人”和教育家精神等内容。
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
(2016年12月7日)
“三传播”的每一个传播,各自有着基本的内涵要求,而三个传播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传播知识是首要的、基础性的工作,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要以传播知识为前提;传播真理、传播思想是落脚点,就是要让学生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真理性的认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提炼思想,展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而就思想、真理的教育传播来说,需要以知识的生动、有效传播做基础。
主要变化
THE PART FOUR
3.在“走近老师”主题中增加了“三传播”“三塑造”和“四个引路人”的内容。
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
(2016年12月7日)
“三塑造”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指明了立德树人的具体目标和路径方法。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核,就是要塑造有灵魂之人,即有信仰有精神追求的人;塑造生命就是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开发人的生命潜能,丰富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塑造新人就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立德树人的价值归宿。三个塑造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主要变化
THE PART FOUR
3.在“走近老师”主题中增加了“三传播”“三塑造”和“四个引路人”的内容。
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
(2016年9月9日)
“四个引路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老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旨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把握方向,是引领学生奉献祖国的基础;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条件;老师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学生成才提供动力;老师是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引领学生把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与国家、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让处于新时代的学生真正将“奉献祖国”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念,引导学生在奉献祖国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主要变化
THE PART FOUR
THE PART FOUR
主要变化
1.榜样人物的示范;承上启下;双重奏。
2.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3.在“走近老师”主题中增加了“三传播”“三塑造”和“四个引路人”的内容。
主要变化
THE PART FOUR
THE PART FOUR
4.原有教材上“不同风格的老师”内容不再单独作为一目呈现,而是整合在珍惜师生情谊中,作为理解、关心老师的一个方面进行呈现。
主要变化
将原有教材的“方法与技能”修改为“探究与分享”。
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会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
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和思维逻辑
THE PART FOUR
整体结构
认识友谊→建立友谊
THE PART FOUR
如“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融入到了友谊的真谛中;对“友谊不能没有原则”进行了转换,作为交友的方式方法在交友的智慧中进行呈现,对于学生来说,交友讲原则不应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更应该落实到交友的实际行动中。将原教材的如何建立友谊和呵护友谊整合为交友的智慧,按照生活中交友的逻辑进行呈现,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对于网上交友内容,为避免和八年级网络部分重复、交叉,不再单独呈现,只是在交友需要慎重选择中简单一提,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拓展。
主要变化
5.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了融入、删减和转换。
THE PART FOUR
整体结构
重要性→共建美好集体
THE PART FOUR
◆将原有教材中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同集体的关系等内容的核心观点进行整合、融入,删除了与其他册次教材有交叉的内容,如改进规则、不同集体中的角色冲突等。
◆淡化了美好集体的特点,将美好集体的特点进行了转换,作为建设美好集体的重要措施进行呈现,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建设美好集体。
◆依据正文内容,对部分栏目进行了修订,使之更符合上下文的逻辑。
主要变化
6.整合、删减、转换让“集体”主题更简洁、更清晰。
THE PART FOUR
主要变化
7.在“共建美好集体”主题中增加了“自觉抵制并机智应对欺凌行为”内容。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集体生活中,学生要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推己及人”,多些宽容与理解,共同建设美好集体。但不可否认,学生间的欺凌行为时有发生,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欺凌行为,我们要引导学生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让学生学会寻求帮助,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自觉抵制并机智应对欺凌行为,不做受害者,不做欺凌者,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引领学生走上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
THE PART FOUR
课时:建议1学时
设计意图: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内容,设计相关活动。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重点内容,学会运用本单元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完成活动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形成相应的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念,达到培育核心素养的目的。
包括两部分:一是“情境思考”,设计一个综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二是“综合活动”,围绕本单元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观察、分析和解决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活动形式活泼多样,包括生活观察记录、完成某项特定任务、开展社会调查、设计活动方案、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写规划书或者建议书、制作简报等。
单元思考与行动
主要变化
THE PART FOUR
单元思考与行动
主要变化
1.明确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谅家人,品味不同家庭中不同的亲情表达。要用心体会、真诚交流,就会发现家人间的爱蕴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启发学生在接受家人爱的同时,也要有能力给予爱、回馈爱,以恰当方式表达爱。
2.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真实的情感表达。
3.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THE PART FOUR
单元思考与行动
主要变化
1.承接情境思考,由点到面,由思考到行动,引发学生对交往的探究。
2.可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化学习设计,使本单元更具有整体性。
THE PART FOUR
单元思考与行动
主要变化
1.社团举例给学生以引导。
2.可以和学校的社团活动相结合。
3.在社团创建和维持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关注,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

THE PART FIVE
重点难点
The Part Five
重点难点
无论在家人间、师生间还是朋友之间,关爱、尊重应该是相互的双向的
关爱也要有边界感,关心别人不是硬把自己的好意强加在别人身上,而是要考虑到对方的想法和需要,采取适当的行为,学会彼此尊重。
学会关爱要讲究分寸,不加控制地过度关心容易演变为干涉,反而会让好心办坏事。
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就是在平等基础上,彼此之间的互相承认、互相理解、互相关照。尊重也是相互的,




相互关爱、彼此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THE PART Five
生活中,家人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甚至会发生冲突,这都是正常的。学生受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常常会手足无措,或消极等待,或因方法不对而使矛盾升级。
面对矛盾与冲突,我们在态度上首先要积极主动化解矛盾,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在方法上则应掌握沟通的技巧。彼此之间要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会换位与共情,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鼓励。
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矛盾和不同的主体,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也会不同,如朋友之间一场篮球比赛、亲子之间一顿可口的饭菜、师生之间一张温暖的小纸条等等,都可以成为化解矛盾的方法,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做出恰当选择,实现有效沟通。
重点难点
积极主动进行有效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
THE PART Five
单从知识维度来看,本单元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说一讲就懂甚至不讲也明白,但从素养的角度看,把知识变为学生的行为、素养,实现知行合一,就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做到共情、明理、导行就成为教学的难点。
可以将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入课堂,但让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触动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家人、老师、朋友、集体在自身成长中的重要性,实现情与理的统一。同时,“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教学中, 我们可以将本单元的内容转化为具体行为要求,制定日常行为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更加关注道德践行,按照“日常行为评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测、评价,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反思并及时纠偏,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重点难点
课堂教学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THE PART SIX
教学建议
转理念 重素养
——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
知识本位教学与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区别
对比指标 知识本位的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教学的起点 以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 通过知识教学进行
教学的中心 以教为中 建立学习中心课堂
教学的方式 指向知识的传授、讲解、记忆与理解 学科实践
教学的终点 以知识作为教学的终点 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
教学的本质 “基于知识、通过知识、为了知识。” 把知识转化为素养。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构建新型的学习中心课堂是新型教学的表现形式,以学科实践为抓手,构建实践型的学科育人方式是新型教学的核心要义。
知识本位教学与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区别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首先要求教师从教书转向育人,改变传统的知识中心和考试导向的教育理念,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和知识本身。因此,课程教学必须从知识学习为主转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完整的人的发展。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教,即知识怎么运用,缺少这一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还会继续走在知识的传授中,背离课程育人目标和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深化教学改革”部分明确提出:“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The Part six
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情分析
分析课程内容

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
提炼学科大观念

确立教学目标

1.能结合对交往行为的探讨,认识积极交往的重要意义,感受交往的力量和美好。
2.能通过对剧本的创编,恰当处理与朋友、老师、亲人之间的关系,掌握交往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交往能力。
3.通过剧目展演与探讨,树立积极主动的交往意识, 学会与他人共处,营造良好和谐 的人际关系。
绘制以大观念为核心的知识技能结构图
项目设计整体构思
The Part Six
教学建议
教学中,我们要准确把握教材,厘清教材的逻辑架构,提炼出核心知识;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导向;我们要坚持以评促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