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8张PPT)“追求美好人生”教材解读《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单元立意二、单元学情三、课标依据四、内容结构五、重点难点六、教学建议目录一、单元立意人 生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围绕“我所追求的美好人生”展开讲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由此,本单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我应当追求怎样的美好人生”,具体展开为三个问题,即“我应当树立怎样的人生目标”“我应当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我应当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生观重要地位,用“总开关”“总钥匙”的比喻,强调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于人生的根本性地位,之于人的思想、行为、格局等的决定性作用。“三观”中人生观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人生观也内在包含着价值观的内容。系统领会、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生观的重要论述,培养初中学生成为有正确人生目标、有积极人生态度、努力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青少年,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一、单元立意人 生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一、单元立意完成这一任务,既要让学生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又要使学生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骄不馁对待人生不同境遇;还要使学生明白人生价值是通过劳动创造的,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本单元是对前三个单元的拓展和深化。在前两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家庭、老师、朋友、集体)的关系;第三单元开始叩问自己的生命本身;第四单元进一步升华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在踏实奋进中绽放人生光彩,在奉献中走向伟大;体现出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内容体系。因而第四单元是本册的落脚点,也是本册结尾的升华。一、单元立意人 生对自己人生目标的明确程度已知点:思考过人生目标,并能够多认识到明确的人生目标的意义。二、单元学情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尚未成熟、人生阅历尚浅、价值趋向还不够明确,一部分学生还不能深刻认识人生目标的重要性。七年级学生的社会生活还有待丰富,对于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得还不够充分。七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人生意味缺乏深刻的体验,思维较为具象化,准确把握人生态度的含义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内涵,对他们来说较为困难。我们应当怎样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学生的行动力培养和提升提出了较高要求。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何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胜不骄、败不馁,对很多学生都是挑战。七年级的学生容易受本能和个人好恶的驱使去看待和应对问题,胜则骄、败则馁的例子不在少数,在道理上懂得怎么做,但在实操中无法落实的情况屡见不鲜。人生价值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理解和把握这些抽象而复杂的内容对七年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论难度。能够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能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并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践行;能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政治认同)。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够明辨是非善恶;通过体验、认知和践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热爱生活;初步具有自尊自强、坚韧乐观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具备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适应变化,不怕挫折(健全人格)。学生能够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主动承担对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能够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勇于担当(责任意识)。对标1:总目标三、课标依据政治认同:理解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道德修养:懂得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做到言行一致;感知劳动创造的成就感、幸福感,领会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形成诚实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健全人格: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完善自我,保持乐观的态度;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责任意识:体会敬业精神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对标2:学段目标三、课标依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具备迎接挑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生活,成就幸福人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国情教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观念。对标3:学习主题三、课标依据对标4:学业要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以积极态度对待自己面对的各种挑战,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具备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三、课标依据对标5: 学业质量采取正确方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自我管理,具有亲社会行为,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能够结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实际,制定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三、课标依据四、内容结构单元导语的作用:概括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围绕“我所追求的美好人生”展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由此,本单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我应当追求怎样的美好人生”,具体展开为三个问题,即“我应当树立怎样的人生目标”,“我应当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我应当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学目标:(1)认识到人与动物的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体会人能够积极主动地规划人生。(2)理解人生目标的内涵,能够阐述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领会人生目标的重要性,能够结合实例阐明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对走好人生道路的重要意义。(3)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的人生目标应该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个人树立人生目标的因素,并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树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培育健全人格。(4)认同人生目标应该与国家、民族、人民、人类命运相连,增强政治认同,提高责任意识。第十一课 确立人生目标四、内容结构第十一课 确立人生目标内容结构分析:本课包括课导语和“探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两框内容。引言阐明了本课的核心观点:确立人生目标才能找准人生前进的方向,在青少年时期就应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本课共设计两框。第一框围绕人生目标的内涵和重要性展开,第二框围绕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展开。第一框从认识层面、第二框从实践层面对人生目标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目标的内涵,领会人生目标的重要性,知道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掌握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方法,认同人生目标应该与自身实际与社会需要相符合。四、内容结构我们为什么要确立人生目标?0102怎样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四、内容结构本框主要阐述了人生目标的内涵及重要性。全面、准确地认识人生目标,一方面要认识到人与动物的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有意识的进行活动,理解人生目标的内涵,领会人生目标的重要性,明确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初步树立要积极主动地规划人生目标的意识;另一方面要辩证分析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理解长远目标是一个个近期目标的组合,近期目标是逐步实现长远目标的步骤和过程。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学生应该认识到树立长远目标的必要性,学会将长远目标拆解为一个个近期目标。四、内容结构“生活观察”栏目,将人类建造房屋和蜜蜂筑巢相对比,两者的区别说明了什么。以此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与动物不同。动物的活动是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人的活动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能够积极主动地规划人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生活。1“探究与分享”栏目,以北斗七星为素材,设问为:你如何看待北斗七星的作用?这对你走好人生道路有何启示?引导学生懂得正确的人生目标会带来稳定而持久的内在激励,让我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定前行,少走弯路,指引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接着,以李大钊《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中的一段话作为“阅读感悟”栏目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确立正确人生目标重要性的认识。2对人生目标可以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进行了阐释。只有分阶段实现一个个近期目标,才能实现长远目标。所有近期目标都是围绕长远目标展开的,实现每一个近期目标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鼓舞我们继续奋发向上,朝着实现长远目标迈进。最后通过“相关链接”栏目,对这个核心观点进一步补充说明,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对人生目标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教材这一框题主要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确立人生目标这一问题。3第一框 探问人生目标四、内容结构本框主要阐述了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方面要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应该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能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树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国家、民族、人民、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四、内容结构“生活观察”栏目,呈现了围绕“新时代青少年的人生目标”这一话题,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的场景,让结合教材上的四个学生的发言内容,说说自己的人生目标。引导学生明白确立人生目标,需要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明确人生目标,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好人生之路。1“探究与分享”栏目,通过三个同学长大后想干什么,启发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能力、家庭环境等,都是我们选择和确立人生目标的影响因素。我们要综合评估,全面考虑,以客观务实的态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2以程开甲的故事作为又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树立人生目标,应当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然后,又通过“阅读感悟”栏目,介绍钱伟长这位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的故事,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理解并认同“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我们的同胞”这样的价值理念。3第二框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最后一个层次的核心观点是“树立人生目标,应当与人类的福祉相统一”,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栏目,以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一段话对此进行了价值引领。4本栏目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对已学内容进行总结和运用。四、内容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人生态度的含义,知道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消极的人生态度对人的不同影响,理解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2)知道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内涵,能够结合实例阐明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能够认识到人的一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既有顺境也有逆境。学会辩证看待顺境和逆境的作用,采用正确方法面对顺境和逆境,使顺境和逆境成为人生的财富,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4)理性看待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勇敢迎接人生中的挫折和挑战,遇到失败和挫折时能够运用正确积极的方式加以应对,培育健全人格。第十二课 端正人生态度四、内容结构第十二课 端正人生态度内容结构分析:本课包括课导语和“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两框内容。引言阐明了本课的核心观点: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复杂的人生境遇,关系一个人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既有顺境,又有逆境,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本课共设计两框。第一框围绕认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展开,第二框围绕应对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展开。第一框阐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具体体现,第二框阐述了如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内涵,辩证看待顺境和逆境的作用,理性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能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提高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四、内容结构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0102如何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四、内容结构“生活观察”栏目,以两位同学在参加完艺术节展演活动后的对话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引发学生思考他们不同的态度会对各自今后发展有什么影响,从而认识到我们应当努力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会令人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从而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消极的人生态度,往往使人看到事物坏的一面,从而心灰意懒、消极懈怠。1通过两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分别以苏轼和华罗庚为榜样,引领学生认识到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就要乐观向上、认真务实、勤奋进取。2第一框 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四、内容结构本框主要阐述了应当培养何种人生态度这个问题。正确认识人生态度,首先要了解人生态度的含义,知道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消极的人生态度对人的不同影响,懂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消极的人生态度会指引人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初步树立应当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认识;其次要准确把握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内涵,结合历史和现实中的案例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具体表现,深化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认识。学生应当认识到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人热爱生活、相信未来,从而选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为采用正确方法面对顺境和逆境奠定基础。四、内容结构“生活观察”栏目,呈现学校开展的一场关于顺境、逆境的辩论赛的场景,让结合教材上正方、反方的不同观点,谈谈自己对两方观点的看法并说明理由。旨在引导学生懂得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历程中两种不同的境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以何种态度对待人生的境遇。1以李自成的历史典故作为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做到顺境不骄。身处顺境时,我们应珍惜美好时光,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也要有忧患意识,警惕优越条件滋生的骄傲、自负等不良心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2通过又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呈现司马迁在一段话中所提到的一些圣贤是如何对待逆境的,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做到逆境不馁。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逆境中前行,需要我们鼓足勇气,迎难而上。青少年时期多经历一些挫折和考验,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之路。教材还通过“阅读感悟”栏目,以《季羡林文集》中的一段话启发学生对此深度思考。3第二框 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本框最后一个层次的核心观点是“顺境和逆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自满自足,意志衰退,顺境就有可能转化为逆境;受磨难而奋进,不悲观、不言败,逆境就有可能转化为顺境。4本框主要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这个问题。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一方面要认识到没有人的人生完全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既有顺境又有逆境,顺境和逆境的作用都是两面的,能够理性看待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为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知道顺境有可能转化为逆境,逆境也有可能转化为顺境,从容对待成败得失,使之成为人生成长的阶梯。学生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理解经历挫折和考验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之路,增强抗挫折能力。四、内容结构本栏目旨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将知识化为行动,知行合一。四、内容结构第十三课 实现人生价值教学目标:(1)领会人生价值的重要性,理解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和活动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2)理解人生价值是通过劳动创造的,明确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是衡量其人生价值的尺度。(3)树立劳动不分贵贱的观念,懂得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能够实现人生价值,在踏实奋进中可以绽放人生的光彩。(4)能够自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时代、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高尚的人生价值。(5)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进取,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四、内容结构第十三课 实现人生价值内容结构分析:本课包括引言和“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两框内容。引言阐明了本课的核心观点:有价值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在奋斗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本课共设计两框。第一框围绕人生价值的创造展开,第二框围绕人生价值的实现展开。第一框阐述了如何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第二框阐述了如何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领会人生价值的重要性,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理解人生价值是通过劳动创造的,通过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来衡量,追求高尚的人生价值,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内容结构为什么要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0102怎样才能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四、内容结构“生活观察”栏目,以农民、工人、科研人员及交通警察为劳动主体呈现了四幅图画,启发学生思考图中人物的劳动为社会带来了什么。进而引领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是通过劳动创造的。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们各种各样的愿望都是在劳动中实现的,因此,人们在劳动中感受到幸福和愉悦,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美好。1通过“探究与分享”栏目,以黄山风景区基层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两个“中国好人”为榜样人物,作为教材的故事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是衡量其人生价值的尺度。一般来说,一个人通过劳动为他人和社会作出的贡献越大,他的价值就越大。人们的职业不同、岗位有别,但只要为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就是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也就创造和实现了人生价值,就应当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积极评价。2本框最后一个层次的核心观点是“人世间的一切美好生活都是通过劳动来创造的”。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栏目,以马克思的劳动观“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我们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今天,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都要靠劳动来实现。3第一框 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本框主要阐述了如何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要准确理解人生价值,首先要把握人生价值的内涵,是指人的生命和活动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要重点把握清楚人生价值是通过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也是创造人生价值的途径。人生价值通过对他人和社会所作的贡献来衡量,这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学生应当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感受到幸福和愉悦,积极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体悟到人生的价值和美好,为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四、内容结构“生活观察”栏目,通过讲述一名邮车驾驶员其多美吉的榜样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认为其多美吉是“最美奋斗者”。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也会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时代、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接着用“阅读感悟”栏目呈现《雷锋日记》中的一段内容,加深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和理解。1教材呈现本框的一个核心观点“立足岗位做贡献。任何一项工作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通过“阅读感悟”栏目《庄子》中的一段话,以古文中蕴含的道理启发学生,要在踏实奋进中绽放人生的光彩。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只有沉下心来,心无旁骛,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2通过设置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以“时代楷模”潘东升的事迹为例,让学生谈谈对奉献的理解,以此启发学生,我们应该在奉献中走向伟大,成就精彩人生。当我们将个人的命运和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奉献时,人生就会闪耀出伟大的光辉。3第二框 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本框主要阐述了如何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关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够实现人生价值,二是要积极追求高尚的人生价值,三是把握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位劳动者,致敬奋斗者和奉献者,珍惜新时代提供的广阔舞台,在积极进取中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四、内容结构本栏目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思考并总结出今后自己践行劳模精神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确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四、内容结构四、内容结构“单元思考与行动”是新增的一个栏目。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内容,设计的相关活动。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重点知识,学会运用本单元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完成活动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形成相应的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念,达到培育核心素养的目的。包括两部分:一是“情境思考”,设计一个综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二是“实践活动”,围绕本单元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观察、分析和解决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活动形式可以活泼多样,如生活观察记录、完成某项特定任务、开展社会调查、设计活动方案、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写规划书或者建议书、制作简报等。四、内容结构这部分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真实生活相融合,学以致用。引领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以便更好的融入社会。四、内容结构五、重点难点六、教学建议首先,教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人生观的内涵。“人生观”这个词虽然没在教材里出现,但是三课的内容分别阐述了人生观的三个方面,即“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这些都是新知识点,在以往的教材中并没有出现,同时,这三个词也是本单元的核心词,准确理解其内涵,是讲好这一单元的前提。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素养培育的要求,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具备迎接挑战的能力;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成就幸福人生;感知劳动创造的成就感、幸福感,领会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形成诚实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本单元的总素养目标细化为每课时的具体目标时,要进行课时活动设计和作业设计,各课时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对素养的培育落脚点也应有所不同。厘清概念,明确目标1六、教学建议与时俱进,丰富内容2六、教学建议研透教材内容的同时,要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进行讲解。要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人生观是相对抽象的内容,如何把内容具象化,要把相关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相关联。以教材内容为主要载体,用好教材上素材的同时,要及时选用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和新颖性。读懂教材,用好教材,还要拓展教材。灌启结合,以理服人3六、教学建议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理性的东西相对多一些,放在初一来讲,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这些都是新概念,如何深入浅出地把人生观、价值观的道理讲清楚、讲透彻,同时又能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能够理解和悟透这些道理,这就需要教师按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取材身边的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设置引发深度学习的问题链,让课堂变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既有思想性、理论性又有亲和力、吸引力和针对性。方法多样,知行合一4基于素养培育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落脚践行,强调知行合一。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也应是灵活多样的。比如,新课标里面提到的案例教学、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多种方式,都是可以灵活选用的。这就要看所讲授的内容选用哪些方式方法会让课堂更有效果。六、教学建议方法多样,知行合一4比如,在讲“人生态度”这部分内容时,可采用案例法,除了教材上提供的苏轼和华罗庚的例子,还可以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古今中外的榜样人物的例子,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也可以用同一个榜样人物的事迹把“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内容串联起来,比如用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素材,就可以把三课的内容都一例到底的讲清楚讲明白,同时还把伟人的光辉人生历程对学生进行了普及,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同时,还对其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以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育。六、教学建议方法多样,知行合一4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相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那么,无论是学校“小课堂”还是社会“大课堂”,都应体现教学内容的活动化。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案例式、项目式、体验式、启发式等各种增强参与度和体验性的活动“活起来”,而课外实践活动则可以通过研学、参观等各种实践方式引导学生“动起来”,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六、教学建议谢 谢 大 家 !敬 请 批 评 指 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