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空气与氧气课题 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高锰酸钾制氧气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化学观念(1)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2)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3)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科学思维(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科学态度与责任(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步骤。(2)分解反应的特点。难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和操作注意事项。(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氧气,提问学生氧气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呢?引出课题。学生活动:观察氧气,思考并回答问题。实验原理教师活动:讲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即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写出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装置(1)教师讲解教师活动: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由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导管等组成;收集装置可以选择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讲解装置的选择依据,如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等。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实验装置的组成和选择依据。(2)学生讨论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可以选择这些装置?还有没有其他的装置可以选择?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实验步骤(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教师活动: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即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掌握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2)装:将药品装入试管。教师活动:强调药品的装入方法,如高锰酸钾要平铺在试管底部,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药品的装入方法。(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教师活动:讲解固定试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掌握固定试管的方法。(4)点:点燃酒精灯加热。教师活动:强调先预热,再集中加热。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加热的方法。(5)收:收集氧气。教师活动:讲解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掌握收集氧气的方法。(6)离: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教师活动:强调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操作顺序。(7)熄:熄灭酒精灯。教师活动:再次强调操作顺序的重要性。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住操作顺序。实验分析(1)实验现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试管内固体的颜色变化、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收集到的氧气的性质等。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实验分析: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固体颜色由紫红色变为黑色;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收集到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注意事项教师活动:分析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为什么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为什么要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等。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注意事项的原因。分解反应教师活动:讲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即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写出几个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分解反应。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属于分解反应。课堂小结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课堂练习教师活动: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完成练习题。布置作业教师活动: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课后习题、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制取氧气等。学生活动:记录作业内容。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