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 10.2 滋养心灵教案 统编版(2024) 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 10.2 滋养心灵教案 统编版(2024) 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滋养心灵》教案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理解个人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积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认识到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认同国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政策和举措,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信任与归属感。
健全人格: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特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责任意识:
明确自己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责任,主动关注和维护心理健康,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关注他人心理健康,在集体生活中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帮助他人保持心理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认识到滋养心灵对个人成长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切实运用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有效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理解精神世界的充盈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造生命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健康很重要,那大家觉得健康仅仅是指身体不生病吗?” 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的看法。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健康就是身体强壮,能跑能跳;有的同学可能会意识到心理健康也很重要,但说不清楚具体表现。
教师讲述一个小故事:“小明身体一直很棒,很少生病。可是最近,他总是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学习成绩也下降了。他自己也很苦恼,不知道是怎么了。同学们,你们能猜猜小明可能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滋养心灵,让学生明白良好的生命状态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还需要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
(二)讲授新课
心理健康的内涵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场景的图片,如同学们在操场上愉快玩耍、在教室里认真学习、参加文艺活动等,同时展示一些表现负面情绪的图片,如一个人独自哭泣、生气地摔东西等,然后提问:“从这些图片中,大家能看出哪些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哪些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吗?”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外在表现差异。学生可能会回答积极参与活动、面带笑容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情绪低落、行为过激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教师进一步引导:“那大家再想想,心理健康除了这些外在表现,还包括哪些内在的方面呢?”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心理健康的内涵。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能够良好地适应环境等。教师总结归纳心理健康的内涵,包括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方面。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教师讲述案例:“小红在一次考试中失利后,心情非常低落,觉得自己很笨,以后都不会取得好成绩了。但是她没有一直沉浸在这种情绪中,而是主动找老师分析试卷,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了学习计划。后来,她的成绩逐渐提高了。同学们,小红的做法对我们保持心理健康有什么启示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主动寻求帮助和积极解决问题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生可能会回答遇到问题不能逃避,要积极面对等。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可能的方法有运动、听音乐、写日记、与朋友倾诉等。教师总结这些方法的优点和适用场景,如运动可以释放压力,听音乐能够舒缓情绪,写日记有助于自我反思,与朋友倾诉可以获得支持和理解。同时,教师强调掌握自我调节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的必要性,如当心理问题较为严重,自己无法调节时,应及时向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滋养心灵的重要性
教师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人们在贫困环境中艰难生活但依然面带笑容、积极乐观的画面,如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在简陋的教室里认真学习,眼神中充满渴望;另一组是物质条件优越但人们精神萎靡、满脸疲惫的画面,如一些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然后提问:“从这两组图片中,大家能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精神世界对人的影响。学生可能会回答即使生活艰苦,但有积极的精神追求也能让人感到幸福;而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会让人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教师进一步引导:“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对我们这么重要呢?”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精神世界丰富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有力量坚持下去,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意义。教师总结滋养心灵的重要性,如拥有健康、和谐的内心世界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丰富的精神世界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有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提升生命的韧性和质量,使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找到生活的乐趣和价值。
丰富精神世界的途径
教师展示一些名人的事迹,如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投身航天事业,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钻研,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文学家鲁迅以笔为武器,通过写作揭露社会黑暗,唤醒民众意识等,然后提问:“从这些名人的事迹中,大家能看出他们是如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对丰富精神世界的意义。学生可能会回答他们有坚定的信念、为了理想努力奋斗,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师提问:“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具体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行动计划。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计划,如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参加志愿者活动、学习一门艺术特长、参观博物馆等。教师对学生的计划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在生活实践中扩展生活阅历、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生命充满色彩与活力。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内涵、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滋养心灵的重要性以及丰富精神世界的途径。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心理健康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请几位同学回答,巩固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师强调保持心理健康和滋养心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努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积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健康、美好的生活。
(四)随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当我们遇到心理问题时,正确的做法是( )
A. 自己默默忍受,不想让别人知道
B. 随便找个人倾诉,不管对方是否能理解
C. 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尝试自我调节,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D. 觉得心理问题不是病,不用在意
答案:C。解析: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自己默默忍受可能会使问题加重;随便找人倾诉不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帮助,甚至可能会泄露隐私;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所以不能不在意。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尝试自我调节,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是正确的做法。
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滋养心灵的方式( )
A. 每天坚持阅读有益的书籍
B. 经常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C. 沉迷于网络游戏,逃避现实
D. 学习绘画,培养艺术修养
答案:C。解析:阅读书籍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精神世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滋养心灵;学习绘画等艺术活动可以培养兴趣爱好,提升审美和创造力,都是滋养心灵的方式。而沉迷网络游戏,逃避现实,不仅不能丰富精神世界,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不属于滋养心灵的行为。
2. 简答题
请简要说明心理健康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心理健康的内涵包括认知功能正常,能客观地认识世界和自己;情绪反应适当,情绪稳定且积极向上;意志品质健全,有坚定的目标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自我意识正确,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个性结构完整,性格开朗、乐观;人际关系协调,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社会适应良好,能适应不同环境;行为表现规范,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行为与年龄相符,表现出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答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丰富精神世界。比如,阅读经典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书中汲取主人公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在奉献爱心的过程中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提升社会责任感;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或语言,如学习摄影,用镜头记录美好瞬间,培养艺术素养和观察力;参观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等,了解人类历史和科技发展,拓宽知识面和视野等。
(五)板书设计
心理健康的内涵
认知、情绪、意志等方面的正常与协调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等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主动学习知识
自我调节(情绪调节方法)
寻求专业帮助
滋养心灵的重要性
幸福生活的支柱
应对挫折、提升生命质量
丰富精神世界的途径
学知识、长见识、练胆识
生活实践(阅读、艺术活动、志愿服务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