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材料二: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从“自然天道”观出发。D.中国水墨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境界,体现了道家传统的哲学色彩观,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服务于社会礼制,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B.历史上,孔子反对齐桓公“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的规范。C.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组成,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D.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 )A.《礼记》:“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B.《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C.《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D.《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王剑波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要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堂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那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涌泪: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④武庙街的颐楼,是蒙自十分有特色的民居。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十分幽雅娴静,被作为了联大女生的宿舍。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一个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全面抗战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学院的师生到达蒙自后,他们的生活与南湖融为一体:南湖也成为师生们的精神家园。B.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师生,常在湖边从事读书、唱歌、诵诗等活动。他们的生活平静、惬意,每天无忧无虑。C.听风楼的得名,只是因为山风呼啸,使联大女生不能成眠。此名表达了女生们因居住环境差而引发的思乡之情。D.冯友兰先生为清华毕业生题词,用“屡经艰苦”概括了西南联大学子由北平终至昆明蒙自所经历的种种磨砺。E.本文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鱼翔浅底”“如怨如诉”等,会令我们想起《沁园春·长沙》《赤壁赋》中的名句。5.西南联大师生的哪些言行体现了“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请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6.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腾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礼记·大学》)(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敌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念,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节选自《礼记·大学》)7.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明明德 彰明B.先齐其家 使整齐有序C.如恶恶臭 厌恶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偏爱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夫晋,何厌之有C.食而不知其味 人而不仁,如礼何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9.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10.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D.“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11.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午日观竞渡边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一个“骇”字写出了人们观赏龙舟竞渡的惊恐心理,突出龙舟赛的紧张热烈。B.颈联写楚国端午日举行龙舟赛的风俗至今犹在,表达人们对屈原深深的怀念之情。C.尾联闲暇日江亭聚会,醉意中指责《离骚》不能消除忧愁,烘托自己的怨愁之深。D.本诗从端午节赛龙舟风俗写起,引发对屈原的思念,最后直接抒发情感,层次分明。14.本诗颔联对赛龙舟的场面描写富有特色,深得诗评家称赞,请简要赏析。四、默写题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1)不失其所者久,__________。(《<老子>四章》)(2)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3)__________,身修而后家齐。(《礼记·大学之道》)(4)《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君子和小人的义利观,指出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5)《大学之道》中指出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应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6)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五、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______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择善而从,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______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_______。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目不识丁 依赖 建造 名不副实B.不学无术 依赖 锻铸 名存实亡C.不学无术 信赖 建造 名存实亡D.目不识丁 信赖 锻铸 名不副实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B.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D.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实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是“修身”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19.阅读下列有关大观园景物题诗,完成题目。有凤来仪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怡红快绿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蘅芷清芬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四首诗分别对应了大观园中的潇湘馆、__________、衡芜苑、__________,主人分别是林黛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六、材料作文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先秦时期思想流派众多,它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某些理念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请任选角度立意,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七、基础知识2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跨者不行 B.譬如平地,虽覆一篑C.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小子何莫学夫《诗》2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曰余食赘行 B.知者不惑C.若火之始然 D.敏于事而慎于言2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在止于至善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C.仁以为己任 D.可谓好学也已2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 B.不足以事父母C.可以群,可以怨 D.其未兆易谋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由是观之 ②是非之心B.①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②非礼勿视C.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D.①自贼者也 ②贼其君者也26.下列选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知在格物 致:获得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C.自矜者不长 矜:矜持D.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27.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秦可卿、妙玉( )A.李纨、史湘云、香菱 B.贾巧姐、平儿、史湘云C.贾巧姐、李纨、史湘云 D.袭人、李纨、史湘云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D选项“中国水墨山水画……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张冠李戴,原文是“……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此处将“中国画色彩”说成“中国水墨山水画”。2.答案:C解析:C选项“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述错误,原文为“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此处省略了“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并且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说成“人们的日常生活”。3.答案:D解析:“五色体系”指的是“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的体系。D选项“《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是染布时发生的一种自然现免、无关政治和人事,故不符合“五鱼休系”理论。4.答案:BC解析:5.答案:①同学们不远千里由北平辗转到蒙自,屡经艰苦,但仍坚持求学,体现了顽强坚毅的精神。②西南联大的女生将颐楼改名为“听风楼”。她们在强烈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况下,仍坚持在蒙自读书;此举也可以表达联大女生抵御外侮的豪情。③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此举为呼吁国人,在强敌入侵之时,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有的同学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体现了在外敌入侵之时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有的同学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体现了抵御外敌时刚毅、顽强的精神。④闻一多先生静心读书,长时间不下楼活动。他的“怒读救国”的行为,体现了一名学者刚毅的品质、坚定的信念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解析:6.答案:“激流”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抗战局面;“平静温柔的流水”指的是南湖远离战火的平静生活和西南联大师生坚持研究学问的沉稳心态。“宁静”,指的是在蒙自宁静的环境,师生们宁静潜心研究学问的生活;但师生们心中同样充满激情,他们心系国家,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宣传抗战,呼吁唤醒国人,甚至亲赴战场,抗日救国。解析:7.答案:C解析:8.答案:D解析:9.答案:B解析:10.答案:B解析:11.答案:D解析:12.答案:(1)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有处事合宜。(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解析:13.答案:C解析:C.“醉意中指责《离骚》不能消除忧愁”说法有误。此句中“讽”是诵读的意思,不是指讽刺指责。故选C。14.答案:①运用叠词“猎猎”“嘈嘈”描摹旗子被风吹动和鼓被擂击的声音,增强气势,富有节奏感;②运用比喻,彩旗如云,鼓声如雷,烘托了赛龙舟热闹壮阔的场景;③运用夸张,写云旗在云霄翻动,雷鼓震动细流,突出其声势浩大;④视听结合,从视觉写云旗翻青汉的壮阔,从听觉写雷鼓殷碧流的巨响,多角度描写赛龙舟的热闹场景;⑤描绘色彩,“青”“碧”,增强立体的质感,富有画面的感染力;⑥对仗工整,“云旗”对“雷鼓”,“猎猎”对“嘈嘈”,“翻”对“殷”,“青汉”对“碧流”,对仗非常工整,增加词语表现力,使语句更具韵味。解析:颔联中,作者使用了两个拟声叠词,其中“猎猎”形容风吹动旗帜等的声音,“嘈嘈”形容鼓声粗重,这两个叠词的使用使得整句诗都拟声逼真,节奏感强。“云旗”以云喻旗,“雷鼓”说明鼓声如雷,使用的是比喻手法,作者借这两个比喻细致描绘了参与竞渡龙舟的装饰,从而凸显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在现实中,旗子不可能如天一样高,鼓声也不至于震动河流,但作者却偏偏在这一联中写云旗翻飞于重霄,如雷鼓声震动清流,可见是巧用夸张,在夸张性描摹中展示了龙舟竞渡的浩大声势。颔联中,旗子翻飞需要用眼睛看到,鼓声如雷需要用耳朵才能听到,作者在这里兼具二者,是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来极力凸显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作者在颔联中用“青”“碧”这两个色彩词来分别展现天空和河水这两个大背景,而在背景色衬托下,龙舟、旗子、鼓也就更为色彩鲜明。这一鲜明的对比也就使得整个场景更具有立体的画面感。在用词上,上句“云旗”与下句“雷鼓”相对,指出主语;上句“猎猎”对下句“嘈嘈”相对,都是拟声叠词,上句“翻”对下句“殷”相对,都是动词,上句“青汉”对下句“碧流”,都是表示背景的宾语。这一严密的对仗,使得整句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更能表现赛龙舟时欢快、活跃的气氛。15.答案:(1)死而不亡者寿(2)就有道而正焉(3)心正而后修身(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5)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解析:16.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根据“甚至”一词,此处所表达的意思应比“不通文墨”程度更深,用“目不识丁”更合适。信赖:信任并依靠。依赖:①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②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根据语境,此处是说孔子让别人信任的结论只有“修身”,用“信赖”更合适。建造:建筑;修建。锻铸:锻造和浇铸。根据语境中的“人格”,用“锻铸”更合适。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名存实亡: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此处是说“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与实际不相称,用“名不副实”更合适。故选D。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但”应放在“目标”后;二是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可将“做到”改成“达到”“实现”。综合分析四个选项,C项修改最恰当。故选C。18.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根据上文,“这一条”指代的是“修身”,再结合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可知括号内所填句子以“修身”为主语,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A项与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之间的转折意味更浓,A项更恰当。故选A。19.答案:怡红院;稻香村;贾宝玉;薛宝钗;李纨解析:20.答案:略解析:2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不行”,古义是不能走长路,今义是不可以、不允许。句意:跨步前进的人不能走长路。B.“平地”,古义是填平洼地,今义指平坦的地面。句意:比如要填平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C.“掌上”,指手掌之上,古今义相同。句意: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D.“小子”,古义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指年幼的男孩子。句意: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故选C。2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行”通“形”,形体。句意:就叫做剩饭、赘瘤。B.“知”通“智”,智慧、聪明。句意:聪明人不会迷惑。C.“然”通“燃”,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D.无通假字。句意: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故选D。2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在于至善止”。句意: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有可以终身行之一言乎”。句意:有没有可以用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呢 C.宾语前置句,正常顺序是“以仁为己任”。句意: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D.判断句,“可谓……也”表判断。句意:可以说是好学了。故选B。2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B.名词作动词,侍奉、孝敬。句意:不足够用来侍奉(自己)的父母。C.名词作动词,合群。句意: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D.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句意:问题在未显露迹象之时易于图谋。故选A。2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及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是”,代词,这。句意:由此看来。“是”,形容词,正确的。句意:分辨对错得失的能力。B.“非”,动词,不是。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个人。“非”,否定副词,不。句意: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C.“于”,介词,到;句意: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于”,介词,和。句意: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D.两个“贼”都是动词,残害。句意:是伤害自己的人。/是伤害君主的人。故选D。26.答案:C解析:27.答案:C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