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简介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现代社会,数百万人一生中会因远程旅行而遭受时差综合征的折磨,最明显的症状是疲惫。疲惫不仅仅在时差综合征中才有,如果有人从赫尔辛基向南飞到位于同一时区的开普敦,他也会感到非常疲惫,因为旅程很长,而且要经历从冬到夏、从春到秋的变化。但在一个时区内旅行与跨越多个时区旅行有一个重要区别:前者晚上入睡不会有困难,因此可以迅速地从旅途的疲惫中恢复过来。
跨越多个时区的旅行也不一定会引发时差综合征。引发时差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速度过快,我们过于迅速地从一个时区飞到了另外一个时区,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飞到了太阳落下的地方,从一个社会时间飞到了另外一个社会时间。我们的“体内时钟”只能从日出到日落逐渐地推进,乘坐飞机会影响它的推进过程,而坐船则不会。从欧洲坐船向西到美洲,就像在火星上生活:每天日落和日出的时间都比前一天晚一些,每天的时间都长于24小时。正好多数人体内一天的周期都比24小时长,在向西旅行时能相对容易地调整时差。基于这一体内时钟的特征,如果我们待在甲板上迎接黎明,我们就能适应逐渐变长的一天了。在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们的体内时钟与外界时间也达到了同步。但如果有人在一天之内横跨了半个地球,那么体内时钟就跟不上旅行的脚步了。
时差综合征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明暗变化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理节律。在时差综合征病发时,我们的大脑和消化功能是最遭罪的部分。科学家们用老鼠做了实验,他们模拟了引发时差综合征的环境,发现大脑的主要时钟SCN(视交叉上核)适应明暗变化的速度明显快于外缘组织(肌肉、肺或肝脏)的节律。他们还研究了喂食时间对动物的影响。最开始,人们在晚上给老鼠喂食,这与老鼠夜间活动的习性相符;一个星期之后,喂食时间推迟了几个小时,明暗变化不变。实验结果显示,肝脏时钟与进食时间达成同步,视交叉上核仍然保持与明暗变化同步。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生理节律发生了分离。
时差综合征导致体内时钟不同部分的时间发生偏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患时差综合征的时候会感到不舒服。实验还指出,如果“器官在旅行”,那么它们适应当地时间的过程有长有短。想象一下,我们身体中不同的器官适应时差的能力不同,这是一种多么有趣的现象。从波士顿向西越过加利福尼亚飞往东京,有些器官还像在另外一个地方似的。人们感到不舒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有些器官还没“到达目的地”呢。
(摘编自伦内伯格《神奇的人体生物钟》,张丛阳译)
材料二:
在一场从纽约到伦敦向东横跨大西洋的飞行过后,人们会觉得自己进入了未来的时间,同时却也身处于萦回不去的过去时间。经历了加压舱的催眠效应以及太早亮起的刺眼阳光,时差所属的现在时间,可以同时体现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令人仓皇失措。从地球东边往西飞则恰好相反,未来的时间被纳入了过去的时间。经历一场长途飞行后,人们往往无法立即恢复对时间的感知。
为什么现在要谈时差?因为时差标志了人类通过技术征服时间,经过不懈努力所达到的一个顶点。它很好地体现了批评家劳伦·勃朗特对“残酷乐观主义”的界定。用她的话来说,残酷乐观主义是一种对“受限的可能性条件”的依附,“它的实现要么是全无可能的、纯粹的幻想,要么是越过可能性的、有害的”。现代航空拥有这些迥异的特征,既展现了在几个小时之间跨越时空的迅捷,又展现了我们当下技术能力在时间与生理层面的明显局限。残酷乐观主义与简单的失望退缩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尽管掌握了许多知识,却一直抱有那种过分乐观的幻想。这种对潜在幻想的执着坚守,具体到航空旅行而言,我们全天候的快节奏生存限制了我们拒绝飞行的能力。我们看起来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已成既定事实的疲惫旅行,以及避无可避的航班延误、狭窄座椅和其他形式的湍流。
这种残酷乐观主义的处境使我们回到了一系列关于何谓人类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还有我们根深蒂固的旅行习性、睡眠与清醒的日夜循环、阳光与星光的天体影响,以及时间怎样统治我们的生活——任何其他东西对生活的影响都无法与时间相提并论。作为社会与文化经验的时差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地方,关系到以下问题的核心:人们的技术野心在何种程度上能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
因此,时差不仅仅是一个随时间流逝的糟糕幻梦,而且是一种有着科学、经济、文化甚至政治价值的现象。在时差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有着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特性。如果这条哲学路径对一些乘客或读者来说太过抽象,我想表达的是,时差同样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其结果。
(摘编自克里斯托弗·李《时差:昼夜节律与蓝调》,田可耘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内时钟”指人体内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是指人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B. “器官在旅行”形象地描绘出身体的器官在适应当地时间过程中的偏离状态。
C. “到达目的地”指身体的器官调整了时差,已经成功地适应了目的地的时间。
D. “残酷乐观主义”旨在阐释时差综合征给人们在时间与生理层面带来的伤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航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的矛盾会引发社会时间与体内时钟的矛盾,将导致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产生时差综合征。
B. 过分乐观的幻想有时在现实中显得残酷,比如全天候的快节奏生存使得我们不得不接受已成既定事实的疲惫旅行。
C. 作为社会与文化经验的时差对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决定了人们的技术野心是否能够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
D. 时差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特性,它不仅仅是自然与社会带来的结果,也必须被理解为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东西。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明暗变化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两句诗出自先秦《击壤歌》,歌颂了劳动的美好,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动写照。
B. 旅客进入机舱,灯光进入明亮的欢迎模式;晚餐时,切换到柔和的就餐模式;困倦时,昏暗的休息模式取而代之。
C.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室内活动时间长,白天接受的光线较少而夜晚较多,因此城市里的明暗变化比乡村小得多。
D. 褪黑素的分泌要通过视神经,与光污染关系不大,只有睁着眼睛睡在明亮的房间,褪黑素的分泌才会受到抑制。
4.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赫尔辛基向南飞往开普敦不会引发时差综合征,其回程同样如此。
B. 乘船从欧洲到美洲,由于速度不是很快,基本不会引发时差综合征。
C. 从纽约向东飞往伦敦,与其回程相比,时差综合征会显得相对较轻。
D. 乘坐“一带一路”专列西行巴黎,时间较长,很难引发时差综合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渡口
鲁彦周
那是前年春天。
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
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
忽然觉着有一个人朝我走来,睁眼一看,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他冲着我没头没脑地问:“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这里,也不喊我一声!”“渡河?”我慢慢爬起来,一只起码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荡着。老头不声不响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泛起淡淡的极温和的笑意,说:“太累了吧?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赶过来,谁知你倒睡着了!唉,年轻人啦,身体怎么样?还好吧?”
我和老头上了船,他荡起了桨,不时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想打听什么,可是我阴沉着脸,把他的话头拦住了。我注视着河面,河面上不断涌起浪花,哗啦啦,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太阳早已不见了,天空碧蓝,金色的阳光在山峰顶上闪动,水声和竹林里的风声喧哗竞赛地响着!
“同志……”老头喊我,可在这同时,我却该死地冒出一句话来,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我不知道老头脸色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还在嘟嘟哝哝抱怨,最后我说:“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
老头再不说话了,我也抑郁地望着对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头看看老头,他正低着头,用湿布仔细抹着船沿,虽然它并没有半点灰尘。
我在对岸合作社设立的小客店坐下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当儿,两边路上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连衣服都是破的。他们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乐得像群麻雀,有个扎辫子的姑娘,边走边吹口琴。
客店里的中年妇女见他们来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头也直起腰来。
“杜老爷爷,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
“你们好,工作完成啦?”
“快啦,老爷爷!”
客店里那位妇女满面笑容地走回来,她对我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
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当我疲乏地躺在铺上时,杜老头的形象总在我眼前。店里妇女说杜老头祖居渡口,父亲是摆渡的。他成年的时候,赌咒也不干摆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干,他坚决要到山外去;谁知这时候他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干什么的,别人不清楚。不久,这人和杜老头交上了朋友,杜老头不闹着要走了,他忘记了自己赌的咒,干起摆渡的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不说,问急了,便笑笑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得叫人莫名其妙。
后来山里闹起革命,他不声不响地摆渡;红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摆渡。不久,他的大儿子——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长给反动派杀害了;小儿子,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他的老伴给反动派逮去了,临死还喊:“共产党万岁!”
老头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他老了,头发白了,人瘦了,他离开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们还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来,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们的同志。
直到解放后,大家才晓得他是个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员,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到过北京、合肥,县里给他盖了休养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摆起渡来,这回不是不声不响,而是大声大响大笑大唱了!
大家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
这便是那中年妇女跟我说的情况,至于杜老头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谈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上衣,爬起来,走到外面。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经爬到顶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层蒙蒙胧胧的薄雾笼罩着,天空没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衬托得更亮。我从这里向南边看过去,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灯光下篝火隐约,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时有爆炸声响起。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
“山里的建设开始了!”我心里想。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
1959年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财富”“开发”等词语暗含对山里美好未来的期待,这交代了小说时代背景,也成为“我”进山的背景。
B. 面对主动热情帮助自己的杜老头,“我”却始终阴沉着脸,这让杜老头很失望,于是以沉默不语表明态度。
C. 杜老头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从中看出他决心参加革命事业,用自己的行动守卫一方山水。
D. 杜老头及其家人为了革命事业而殒身不恤的事实,说明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许许多多普通民众的支持。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富有暗示性,如杜老头出场时的肖像描写用精练节省的文字,巧妙暗示了杜老头的革命精神。
B. 小说借客店妇女之口道出勘察队年轻人的变化,虽是寥寥数语,却展现了新中国早期建设者的风采,富有浪漫气息。
C. 小说反复写到杜老头解放前摆渡时的“不声不响”,凸显他的谨慎与坚毅,也与解放后的“大声大响”形成了对比。
D. 小说中杜老头将老渡船比作历史见证人,虽然渡船会随着时代发展失去摆渡的作用,但是仍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7.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呈现的是“我”眼中的景物,别具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功能。
8. 小说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开,这样叙述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右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
9.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与吴军A战B太湖C流矢中D右臂E引佩刀F出G其镞H复战。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指条目、纲目,在文中的意思与成语“巧立名目”中的“目”意思相同。
B. 拔,指攻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 外,指向外,“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表示向西,两者用法相同。
D. 遮道,指阻挡道路,文中是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公建议武王在选任将帅前,要从“五材十过”等方面对这些人进行综合考察,这对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都至关重要。
B. 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 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 王铭随从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苏内翰
刘季孙
倦压鳌头①请左符②,笑寻颍尾为西湖③。
二三贤守去非远,六一④清风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
聚星堂上谁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壶。
[注]①压鳌头:指入翰林院。②左符:离京外任。③西湖:颍州西湖。④六一: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出类拔萃却厌弃官场,“倦”“笑”写其自伤自嘲,由此可见其人生态度。
B. “二三”与“六一”,数词对举,表述巧妙自然,运用衬托的手法以赞美苏轼。
C. 诗人想象为苏轼斟酒助兴,“金樽”则让人联想起“金樽清酒斗十千”的诗句。
D. 全诗叙中有议,虚实结合,豪健而流畅,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情厚意。
14. 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苏轼曾说本诗“一篇向人写肝肺”。你认为本诗中间两联写出了苏轼哪些“肝肺”?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自己的心灵已被形体役使,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宽慰自己及时调整还来得及。
(2)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直接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的思念,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3)“卷”字因其往往体现出力量感,所以常被古诗文用来描写江河,以显浪涛磅礴之势,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人们在造物活动中不止于满足“形”下之“致用之器”,更不断探寻着“形”上之“自然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深厚的“合”“和”思想,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道德经》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彼此相“和”才能 。“合”则“和”,儒家和道家对“和”的理解 ,无论是道家倡导的与自然“和谐”共处,还是儒家说的“中庸”之道,本质都是“以和为美”“以和为贵”。( )。《考工记》指出,好的器物制作所需之“美材” 要符合“天时地气”,然后“巧者合之”。“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无不是先因其地、以其时而取材,然后能工巧匠加以制作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和而不同”,但同时也强调“以和为美”。西周思想家史伯认为“和”是在差异中寻求平衡与统一,而非简单的趋同。中国传统造物活动正是不断地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从自然万物 发展变化的规律中,探究“和谐共生” 之道。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生不息 如出一辙 必须 周而复始
B. 绵绵不绝 如出一辙 必需 循环往复
C. 生生不息 异曲同工 必需 周而复始
D. 绵绵不绝 异曲同工 必须 循环往复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造物的最高境界
B. 造物最高境界莫过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
C. 中国传统造物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天人合一”
D. 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是造物的最高境界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提倡“以和为美”,但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
B.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和而不同”,同时也强调“以和为美”。
C.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提倡“和而不同”,但同时也强调“以和为美”。
D.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以和为美”,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家主席习近平25日在巴黎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习近平强调,要把中法关系发展好,政治互信是关键,务实合作是____________;新形势下,既要筑牢互信的堤坝,也要____________理想的灯塔;要坚持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____________,求同存异。
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法国1688年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这部《论语导读》仅存两本。《巴黎人报》评论说,这本《论语导读》原著非常珍贵”。一部《论语》,见证着中法交流的源远流长,印证着____________是中法关系的独特优势。
据最新消息,马克龙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德方官员,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一道,在3月26日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访问欧洲举行会谈中欧关系。这种“组团”做法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马克龙在外交上的一次“创新”。( )然而,欧盟28个所持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各不相同、且对华利益大小不一,“用一个声音说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摘自2019年3月25日观察者网)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必由之路 竖立 和而不同 文化亲近感
B. 当务之急 树立 齐心协力 政治互信力
C. 必由之路 树立 和而不同 文化亲近感
D. 当务之急 竖立 齐心协力 政治互信力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毛病,下面所作的修改没有毛病的一句是
A. 马克龙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德方官员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一道,3月26日与正在访问欧洲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中欧关系举行会谈。
B. 马克龙将于3月26日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德方官员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一道,就中欧关系与正在访问欧洲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谈举行。
C. 马克龙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德方官员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一道,在3月26日与正在欧洲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中欧关系举行会谈。
D. 马克龙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等德方官员一道,在3月26日与正在欧洲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中欧关系。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法德虽然依然是欧盟举足轻重的大国,但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毕竟不复当年,欧盟希望有协调、统一的行动,当然可以理解。
B. 法德虽然依然是欧盟举足轻重的大国,但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毕竟不复当年,希望欧盟有协调、统一的行动,当然可以理解。
C. 法德虽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毕竟不复当年,但依然是欧盟举足轻重的大国,欧盟希望有协调、统一的行动,当然可以理解。
D. 法德虽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毕竟不复当年,但依然是欧盟举足轻重的大国,希望欧盟有协调、统一的行动,当然可以理解。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商海淘沙,“老字号”几经沉浮,却总能在困境中枯木逢春,凭的是世代传承的精湛技艺和服务理念,靠的是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和与时俱进的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政策帮扶的外力引导,不少“老字号”苦练内功,适应市场化的激烈竞争,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借助历史浸润和现代滋养浴火重生,凭借诚信和品质蹚出一条发展新路,收获众多年轻的粉丝。
“老字号”的良好发展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各方珍惜。然而,当品牌巨大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老字号”却陷入“名分”争夺战。许多同宗同源的“老字号”因“一枝多叶”的树状式发展,形成了分店独立的经营格局。有学徒独立的,如“王麻子”字号遍地开花;有子女分家的,如“王老吉”后人在广州和香港两地发展;还有分店独立,公私合营家族老店的……这些都给后来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从南京上海“吴良材”案,到“中国商标第一案”王老吉红绿品牌之争,再到南北“稻香村”对簿公堂,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爆发。市场有纠纷很正常,但人们更加期待法律“亮剑”,终审能够定分止争;更加盼望商道彰显,双方可以合作共赢,让“老字号”能够发扬光大,而不是迷失在利益争夺的内耗中。( )。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国内不断升温的“老字号”商标归属争夺战,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爆发
B. 国内不断升温的“老字号”商标归属争夺战,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的爆发
C. 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的爆发
D. 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没有不爆发的
2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愿“老字号”伴我们走得更远,不被时光尘封
B. 愿伴我们走得更远的是不被时光尘封的“老字号”
C. 愿“老字号”不被时光尘封,更远地伴我们行走
D. 愿“老字号”不尘封于时光,伴我们走得更远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现代社会,数百万人一生中会因远程旅行而遭受时差综合征的折磨,最明显的症状是疲惫。疲惫不仅仅在时差综合征中才有,如果有人从赫尔辛基向南飞到位于同一时区的开普敦,他也会感到非常疲惫,因为旅程很长,而且要经历从冬到夏、从春到秋的变化。但在一个时区内旅行与跨越多个时区旅行有一个重要区别:前者晚上入睡不会有困难,因此可以迅速地从旅途的疲惫中恢复过来。
跨越多个时区的旅行也不一定会引发时差综合征。引发时差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速度过快,我们过于迅速地从一个时区飞到了另外一个时区,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飞到了太阳落下的地方,从一个社会时间飞到了另外一个社会时间。我们的“体内时钟”只能从日出到日落逐渐地推进,乘坐飞机会影响它的推进过程,而坐船则不会。从欧洲坐船向西到美洲,就像在火星上生活:每天日落和日出的时间都比前一天晚一些,每天的时间都长于24小时。正好多数人体内一天的周期都比24小时长,在向西旅行时能相对容易地调整时差。基于这一体内时钟的特征,如果我们待在甲板上迎接黎明,我们就能适应逐渐变长的一天了。在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们的体内时钟与外界时间也达到了同步。但如果有人在一天之内横跨了半个地球,那么体内时钟就跟不上旅行的脚步了。
时差综合征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明暗变化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理节律。在时差综合征病发时,我们的大脑和消化功能是最遭罪的部分。科学家们用老鼠做了实验,他们模拟了引发时差综合征的环境,发现大脑的主要时钟SCN(视交叉上核)适应明暗变化的速度明显快于外缘组织(肌肉、肺或肝脏)的节律。他们还研究了喂食时间对动物的影响。最开始,人们在晚上给老鼠喂食,这与老鼠夜间活动的习性相符;一个星期之后,喂食时间推迟了几个小时,明暗变化不变。实验结果显示,肝脏时钟与进食时间达成同步,视交叉上核仍然保持与明暗变化同步。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生理节律发生了分离。
时差综合征导致体内时钟不同部分的时间发生偏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患时差综合征的时候会感到不舒服。实验还指出,如果“器官在旅行”,那么它们适应当地时间的过程有长有短。想象一下,我们身体中不同的器官适应时差的能力不同,这是一种多么有趣的现象。从波士顿向西越过加利福尼亚飞往东京,有些器官还像在另外一个地方似的。人们感到不舒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有些器官还没“到达目的地”呢。
(摘编自伦内伯格《神奇的人体生物钟》,张丛阳译)
材料二:
在一场从纽约到伦敦向东横跨大西洋的飞行过后,人们会觉得自己进入了未来的时间,同时却也身处于萦回不去的过去时间。经历了加压舱的催眠效应以及太早亮起的刺眼阳光,时差所属的现在时间,可以同时体现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令人仓皇失措。从地球东边往西飞则恰好相反,未来的时间被纳入了过去的时间。经历一场长途飞行后,人们往往无法立即恢复对时间的感知。
为什么现在要谈时差?因为时差标志了人类通过技术征服时间,经过不懈努力所达到的一个顶点。它很好地体现了批评家劳伦·勃朗特对“残酷乐观主义”的界定。用她的话来说,残酷乐观主义是一种对“受限的可能性条件”的依附,“它的实现要么是全无可能的、纯粹的幻想,要么是越过可能性的、有害的”。现代航空拥有这些迥异的特征,既展现了在几个小时之间跨越时空的迅捷,又展现了我们当下技术能力在时间与生理层面的明显局限。残酷乐观主义与简单的失望退缩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尽管掌握了许多知识,却一直抱有那种过分乐观的幻想。这种对潜在幻想的执着坚守,具体到航空旅行而言,我们全天候的快节奏生存限制了我们拒绝飞行的能力。我们看起来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已成既定事实的疲惫旅行,以及避无可避的航班延误、狭窄座椅和其他形式的湍流。
这种残酷乐观主义的处境使我们回到了一系列关于何谓人类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还有我们根深蒂固的旅行习性、睡眠与清醒的日夜循环、阳光与星光的天体影响,以及时间怎样统治我们的生活——任何其他东西对生活的影响都无法与时间相提并论。作为社会与文化经验的时差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地方,关系到以下问题的核心:人们的技术野心在何种程度上能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
因此,时差不仅仅是一个随时间流逝的糟糕幻梦,而且是一种有着科学、经济、文化甚至政治价值的现象。在时差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有着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特性。如果这条哲学路径对一些乘客或读者来说太过抽象,我想表达的是,时差同样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其结果。
(摘编自克里斯托弗·李《时差:昼夜节律与蓝调》,田可耘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内时钟”指人体内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是指人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B. “器官在旅行”形象地描绘出身体的器官在适应当地时间过程中的偏离状态。
C. “到达目的地”指身体的器官调整了时差,已经成功地适应了目的地的时间。
D. “残酷乐观主义”旨在阐释时差综合征给人们在时间与生理层面带来的伤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航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的矛盾会引发社会时间与体内时钟的矛盾,将导致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产生时差综合征。
B. 过分乐观的幻想有时在现实中显得残酷,比如全天候的快节奏生存使得我们不得不接受已成既定事实的疲惫旅行。
C. 作为社会与文化经验的时差对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决定了人们的技术野心是否能够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
D. 时差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特性,它不仅仅是自然与社会带来的结果,也必须被理解为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东西。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明暗变化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两句诗出自先秦《击壤歌》,歌颂了劳动的美好,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动写照。
B. 旅客进入机舱,灯光进入明亮的欢迎模式;晚餐时,切换到柔和的就餐模式;困倦时,昏暗的休息模式取而代之。
C.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室内活动时间长,白天接受的光线较少而夜晚较多,因此城市里的明暗变化比乡村小得多。
D. 褪黑素的分泌要通过视神经,与光污染关系不大,只有睁着眼睛睡在明亮的房间,褪黑素的分泌才会受到抑制。
4.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赫尔辛基向南飞往开普敦不会引发时差综合征,其回程同样如此。
B. 乘船从欧洲到美洲,由于速度不是很快,基本不会引发时差综合征。
C. 从纽约向东飞往伦敦,与其回程相比,时差综合征会显得相对较轻。
D. 乘坐“一带一路”专列西行巴黎,时间较长,很难引发时差综合征。
【答案】1. D 2. B
3. B 4. C
【解析】
【导语】材料一解释了时差综合征的成因、影响因素及其对人体不同器官的影响,强调了明暗变化对生理节律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不同器官适应时差的能力不同,导致人在时差综合征期间感到不适。材料二主要论证了时差背后的文化、社会和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适应和理解时差的问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伤害”错。原文“它的实现要么是全无可能的、纯粹的幻想,要么是越过可能性的、有害的”“残酷乐观主义与简单的失望退缩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尽管掌握了许多知识,却一直抱有那种过分乐观的幻想”,可见“残酷乐观主义”认为时差综合征给人带来的有可能有伤害;并且“残酷乐观主义”整体是“乐观”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航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的矛盾会引发社会时间与体内时钟的矛盾,……将导致……”错误,原文“引发时差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速度过快”,可见引发时差综合征的是速度过快,而不是“航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的矛盾”;
C.“决定了人们的技术野心是否能够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错误,应该是“人们的技术野心在何种程度上能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
D.“它不仅仅是自然与社会带来的结果”错误,原文“时差同样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其结果”,这里的“结果”指的是时差给人类带来的结果。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关于明暗变化的观点是:明暗变化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理节律。
A.说的是传统的农耕文明,与明暗变化无关;
B.通过灯光的变化影响人的生理节律,最适合做材料一中关于明暗变化的观点的论据。
C.说的是城市和乡村生活对明暗变化感知的差别;
D.说的是光线影响褪黑素的分泌。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阅读图表的能力。
C.“时差综合征会显得相对较轻”错,根据图表可知,影响时差综合征的是跨越时区的多与少,从纽约飞往伦敦或者其回程,跨越时区是一样的,因此其时差综合征症状应该相似。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渡口
鲁彦周
那是前年春天。
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
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
忽然觉着有一个人朝我走来,睁眼一看,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他冲着我没头没脑地问:“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这里,也不喊我一声!”“渡河?”我慢慢爬起来,一只起码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荡着。老头不声不响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泛起淡淡的极温和的笑意,说:“太累了吧?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赶过来,谁知你倒睡着了!唉,年轻人啦,身体怎么样?还好吧?”
我和老头上了船,他荡起了桨,不时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想打听什么,可是我阴沉着脸,把他的话头拦住了。我注视着河面,河面上不断涌起浪花,哗啦啦,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太阳早已不见了,天空碧蓝,金色的阳光在山峰顶上闪动,水声和竹林里的风声喧哗竞赛地响着!
“同志……”老头喊我,可在这同时,我却该死地冒出一句话来,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我不知道老头脸色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还在嘟嘟哝哝抱怨,最后我说:“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
老头再不说话了,我也抑郁地望着对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头看看老头,他正低着头,用湿布仔细抹着船沿,虽然它并没有半点灰尘。
我在对岸合作社设立的小客店坐下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当儿,两边路上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连衣服都是破的。他们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乐得像群麻雀,有个扎辫子的姑娘,边走边吹口琴。
客店里的中年妇女见他们来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头也直起腰来。
“杜老爷爷,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
“你们好,工作完成啦?”
“快啦,老爷爷!”
客店里那位妇女满面笑容地走回来,她对我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
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当我疲乏地躺在铺上时,杜老头的形象总在我眼前。店里妇女说杜老头祖居渡口,父亲是摆渡的。他成年的时候,赌咒也不干摆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干,他坚决要到山外去;谁知这时候他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干什么的,别人不清楚。不久,这人和杜老头交上了朋友,杜老头不闹着要走了,他忘记了自己赌的咒,干起摆渡的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不说,问急了,便笑笑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得叫人莫名其妙。
后来山里闹起革命,他不声不响地摆渡;红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摆渡。不久,他的大儿子——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长给反动派杀害了;小儿子,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他的老伴给反动派逮去了,临死还喊:“共产党万岁!”
老头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他老了,头发白了,人瘦了,他离开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们还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来,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们的同志。
直到解放后,大家才晓得他是个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员,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到过北京、合肥,县里给他盖了休养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摆起渡来,这回不是不声不响,而是大声大响大笑大唱了!
大家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
这便是那中年妇女跟我说的情况,至于杜老头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谈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上衣,爬起来,走到外面。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经爬到顶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层蒙蒙胧胧的薄雾笼罩着,天空没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衬托得更亮。我从这里向南边看过去,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灯光下篝火隐约,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时有爆炸声响起。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
“山里的建设开始了!”我心里想。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
1959年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财富”“开发”等词语暗含对山里美好未来的期待,这交代了小说时代背景,也成为“我”进山的背景。
B. 面对主动热情帮助自己的杜老头,“我”却始终阴沉着脸,这让杜老头很失望,于是以沉默不语表明态度。
C. 杜老头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从中看出他决心参加革命事业,用自己的行动守卫一方山水。
D. 杜老头及其家人为了革命事业而殒身不恤的事实,说明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许许多多普通民众的支持。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富有暗示性,如杜老头出场时的肖像描写用精练节省的文字,巧妙暗示了杜老头的革命精神。
B. 小说借客店妇女之口道出勘察队年轻人的变化,虽是寥寥数语,却展现了新中国早期建设者的风采,富有浪漫气息。
C. 小说反复写到杜老头解放前摆渡时的“不声不响”,凸显他的谨慎与坚毅,也与解放后的“大声大响”形成了对比。
D. 小说中杜老头将老渡船比作历史见证人,虽然渡船会随着时代发展失去摆渡的作用,但是仍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7.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呈现的是“我”眼中的景物,别具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功能。
8. 小说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开,这样叙述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5. B 6. A
7. ①反映“我”的心理状态。开篇以湍水急风等自然景物烘托“我”的沮丧,最后以灯火处处的建设景 象抒写“我”的豪迈。②体现“我”的成长过程。借助对景物一次次饱含情感的描绘,形象揭示“我”经历一次次的心灵触动,最终获得成长的过程。
8. ①在“我”讲述的个人经历的大故事中,套着老渡夫革命和勘察队年轻人成长的小故事;②两个小故事体现了家国精神的传承,也使“我”从中找到前行的动力,深化了主题;③这种形式避免了小说叙事单 一与平铺直叙,使结构严谨而活泼,内容真实而丰富。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这让杜老头很失望,于是以沉默不语表明态度”错,由原文“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老头再不说话了”,可见让杜老头失望的不是“我”始终阴沉着脸,而是“我”说的这句话,对这个地方的抱怨,让他失望,因而沉默。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巧妙暗示了杜老头的革命精神”过分拔高,杜老头出场的肖像描写是“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从这个肖像描写无法看出其“革命精神”。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自然环境本身的作用:1、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为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2、渲染故事气氛,营造故事特定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性。3、以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二、对人物的作用:1、烘托人物心境。2、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3、暗示人物命运。三、对情节的作用:1、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2、制造悬念、铺垫作用。3、线索作用四、对主题的作用:揭示主题、深化主题。
题干强调“是‘我’眼中的景物”,提示我们与人物有关。
就本文而言,环境描写主要反映“我”的心理状态。如开篇“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描写湍急的水流,巨大的水声让“我”头晕,由后文“我”对老头抱怨“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可知,当时的“我”心情沮丧,牢骚满腹,这处自然景物烘托“我”的沮丧;
文章最后描写“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描写竹筏上的点点灯火,以及建设者们与自然搏斗的叫喊声,写出一种激情,而“我”听了中年妇女对杜老头的介绍,心境也发生了变化,感到“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受到感染,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建设者的责任。结尾以灯火处处的建设景象抒写“我”的豪迈。
这些环境描写体现“我”的成长过程。由开头的“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写“我”后悔来这个地方,想要离开;到听了杜老头的故事,心境发生了变化,感到了这里环境的美好,“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再到结尾通过写竹筏上的灯光和建设者们与水流的搏斗,感受到了建设者们的豪情,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总之,文章借助对景物一次次饱含情感的描绘,形象揭示“我”经历一次次的心灵触动,最终获得成长的过程。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特色的能力。
先理解“故事套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讲述的“我”的故事,“我”因为要调查一种货源而来到了水库上游,这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我”后悔到这里来,想要调动工作;此时“我”遇到了一个老渡夫杜老头,他把“我”渡到对岸,“我”从小客店一个中年妇女那里听说了他的革命故事,看到了一群年轻的建设者,“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这是文章讲述的个人经历的大故事。
“套故事”,是说在大故事中插入了“小故事”。本文的小故事有两个,一个是杜老头的故事,他当年做了二十多年的交通员,大儿子被反动派杀了,小儿子作为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老伴被反动派抓走杀害了,他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解放后杜老头不住休养的地方,又回来摆渡,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第二个小故事是一群年轻的建设者的故事,中年妇女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从中我们可以推想出勘察队年轻人成长的小故事。
再看这样叙述的效果。首先是两个“小故事”的意义。杜老头的革命故事可歌可泣,反映了革命者为了国家牺牲小家的革命牺牲精神;而勘察队年轻人为了国家建设,不再是白面书生和娇嫩小姐,而成长为“比铁还硬”的建设者。两个故事代表两代人,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但家国精神不变,体现了家国精神的传承。两个“小故事”对“我”的影响是,让“我”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狭隘,找到了前行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总之,“小故事”深化了主题。
此外,故事套故事其实就是“顺叙”中有“插叙”,这样就避免了单一的叙事角度,避免了平铺直叙,丰富了内容的同时,使得情节紧凑、集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右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
9.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与吴军A战B太湖C流矢中D右臂E引佩刀F出G其镞H复战。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指条目、纲目,在文中的意思与成语“巧立名目”中的“目”意思相同。
B. 拔,指攻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 外,指向外,“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表示向西,两者用法相同。
D. 遮道,指阻挡道路,文中是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公建议武王在选任将帅前,要从“五材十过”等方面对这些人进行综合考察,这对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都至关重要。
B. 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 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 王铭随从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答案】9. CEH 10. A
11. B 12. (1)军队出征越过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
(2)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太湖和吴军交战,被飞过来的箭射中右臂,拔出佩刀割出箭镞,又投入战斗。
“与吴军”“太湖”都是“战”的状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湖”后即C处断开;
“中”的宾语为“右臂”,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臂”后即E处断开;
“引”的宾语为“佩刀”,“出”的宾语为“其镞”。并且“引佩刀”“出其镞”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镞”后即H处断开。
故选CEH。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目”,条目、纲目/名称。句意:能再具体给我讲讲吗?/变着法定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
B.正确。“拔”,攻克/超过。句意:攻克了敌人的水寨。/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C.正确。“外”,向外,名词活用作状语/“西,”向西,名词活用作状语。句意:对外控制海盗(倭寇)。/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
D.正确。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错误。由原文“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可知,是先被选拔充当奇兵,然后在战争开始后率领士兵冲锋陷阵。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兵”,军队;“逾”,越过;“杀将”,被动句,将领被杀。
(2)“属”,某类人;“牧”,治理;“愧”,与……相比惭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说:“怎样评论将帅的优劣得失呢?”太公回答说:“作为将领,有‘五材’,有‘十过’。”武王又问:“能再具体给我讲讲吗?”太公说:“所说的五材,指勇、智、仁、信、忠五种美德。勇敢就不可侵犯,智慧就不会淆乱,仁慈就爱护他人,诚信就不会欺骗人,忠诚就没有二心。所说的十过,指有的虽然勇敢但却轻易去送死,有的性情急躁而心中急于立功,有的秉性贪婪喜好贪图小利,有的性情仁慈而不忍心伤害他人,有的虽然机智但胆小怯懦,有的虽然诚信但喜欢轻信别人,有的本性廉洁但不爱护他人,有的虽然有才智而反应迟缓,有的虽然性格刚强但十分自负(刚愎自用),有的天性懦弱喜欢依赖他人。所以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生死存亡,战争的胜败全在将帅手中。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先王一贯重视将帅的任免,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因此说,大凡战争,不能两方面都获胜,也不可能两方都失败。军队出征越过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武王道:“说得很好。”
(节选自《六韬·论将》)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最初隶属元帅俞通海部下,随军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因为王铭勇猛,被选拔充当奇兵。从作战一开始,他就率敢死队打喊着突击敌人,攻克了敌人的水寨。从此多次有战功。在太湖和吴军交战,被飞过来的箭射中右臂,拔出佩刀割出箭镞,又投入战斗。俞通海慰劳了他。龙湾之战,追赶敌人到采石,王铭独自冲入敌阵。敌兵拿槊刺他,伤了他的脸。王铭三进三出,杀敌伤敌人数超过自己军队人数。赐给文绮银碗,被选拔充当宿卫。随军攻取江州,激战康郎山和泾江口,又攻克英山各寨,被提升为管军百户。洪武四年,考察百户中各善用枪的人,大抵没人能与王铭抗衡。积功升官到长淮卫指挥佥事,调任守卫温州。上奏说:“臣所管辖的地方,对外控制海盗(倭寇),城池楼橹因陋就简,不仅不能壮国威,如突遇大风潮水的变故,便没有办法抵御,势必要进行改造。”太祖批复照准。于是修缮城池和濠沟,全都比过去规格增加一倍。加筑外墙,从海神山开始连接郭公山,头尾长二千多丈,宏伟宽敞壮丽,屹立东浙巨镇之中。太祖十分赞赏,给予世袭。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温州的百姓阻挡道路迎送。长官都相视叹息道:“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苏内翰
刘季孙
倦压鳌头①请左符②,笑寻颍尾为西湖③。
二三贤守去非远,六一④清风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
聚星堂上谁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壶。
[注]①压鳌头:指入翰林院。②左符:离京外任。③西湖:颍州西湖。④六一: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出类拔萃却厌弃官场,“倦”“笑”写其自伤自嘲,由此可见其人生态度。
B. “二三”与“六一”,数词对举,表述巧妙自然,运用衬托的手法以赞美苏轼。
C. 诗人想象为苏轼斟酒助兴,“金樽”则让人联想起“金樽清酒斗十千”的诗句。
D. 全诗叙中有议,虚实结合,豪健而流畅,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情厚意。
14. 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苏轼曾说本诗“一篇向人写肝肺”。你认为本诗中间两联写出了苏轼哪些“肝肺”?请简要分析。
【答案】13. A 14. ①追慕先贤,坚守志节。“贤守”强调理政惠民之举,“清风”意在清廉守节之心,写出了苏轼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慨叹年华,豁达随缘。“霜鬓满”直断人生易老之忧,“插菊花”状其从容愉悦之态,写出了苏轼超然洒脱的胸怀。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自伤自嘲”错误,根据注释②可知,苏轼是自请外任,此时苏轼是如愿以偿,心情是如释重负,没有感伤和嘲讽,反而是轻松喜悦的。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中间两联的意思是:前任太守们赫赫的政绩不会被玷污,六一公那清健的诗风而今也不会单孤。四海之内,谁人不知东坡诗名?学士霜鬓,重阳佳节,可曾插得菊花,可曾又得佳句?
诗歌中的“颍州”,北宋著名诗人晏殊、欧阳修和苏轼先后于此为守,皆常宴赏于颍州西湖。写“二三贤守”,是在安慰苏轼在颍州当官,并不是什么坏事,恭维苏东坡也是一个清风好太守,表明来到颍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苏轼虽然远离了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旋涡,但是仍然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二三贤守”也道出苏轼心中效仿先贤之意。“清风”不仅仅是写诗之风,也是从政之风。刘季孙认为苏轼虽遭遇政治上的挫折,依然会坚守志向和节操,保持清廉的作风。
此时的苏东坡因为仕途的坎坷,早已经白发苍苍了。所以,刘季孙这里用了“四海共知”,因为苏东坡的诗篇流传天下;用“霜鬓满”把天下人共同怜惜苏东坡之衰老之情巧妙写出。“四海共知霜鬓满”“又开慰坡公,随时消息,不必以时事介意也”。古人重阳有饮酒插花的习俗,“重阳曾插菊花无?”道出了苏轼对诗酒唱和生活的欢欣。诗人不愧为苏轼知己,既能体悟到苏轼对年华老去的忧虑,也懂得他的旷达之心。苏轼没有因仕途坎坷而介怀,反而在重阳节饮酒插花,随缘自适。
所以苏东坡看到这两句诗之后,喜笑颜开,大赞赏。后来,苏东坡送别刘季孙之时,还专门写道:“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自己的心灵已被形体役使,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宽慰自己及时调整还来得及。
(2)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直接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的思念,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3)“卷”字因其往往体现出力量感,所以常被古诗文用来描写江河,以显浪涛磅礴之势,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悟已往之不谏 ②. 知来者之可追 ③. 少妇城南欲断肠 ④. 征人蓟北空回首 ⑤. 怒涛卷霜雪 ⑥. 天堑无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谏、蓟、涛、堑、辕。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人们在造物活动中不止于满足“形”下之“致用之器”,更不断探寻着“形”上之“自然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深厚的“合”“和”思想,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道德经》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彼此相“和”才能 。“合”则“和”,儒家和道家对“和”的理解 ,无论是道家倡导的与自然“和谐”共处,还是儒家说的“中庸”之道,本质都是“以和为美”“以和为贵”。( )。《考工记》指出,好的器物制作所需之“美材” 要符合“天时地气”,然后“巧者合之”。“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无不是先因其地、以其时而取材,然后能工巧匠加以制作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和而不同”,但同时也强调“以和为美”。西周思想家史伯认为“和”是在差异中寻求平衡与统一,而非简单的趋同。中国传统造物活动正是不断地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从自然万物 发展变化的规律中,探究“和谐共生” 之道。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生不息 如出一辙 必须 周而复始
B. 绵绵不绝 如出一辙 必需 循环往复
C. 生生不息 异曲同工 必需 周而复始
D. 绵绵不绝 异曲同工 必须 循环往复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造物的最高境界
B. 造物最高境界莫过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
C. 中国传统造物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天人合一”
D. 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是造物的最高境界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提倡“以和为美”,但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
B.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和而不同”,同时也强调“以和为美”。
C.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提倡“和而不同”,但同时也强调“以和为美”。
D.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以和为美”,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
【答案】16. A 17. C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绵绵不绝:形容多,连续不断。此处用来修饰“世间万物”,用“生生不息”恰当。
第二处,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异曲同工:比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相同的效果。原意为不同的曲子有着相同的影响,同样精彩。此处是说儒家和道家对“和”的理解本质相同,应用“如出一辙”。
第三处,必须:副词,一定得要。必需:动词,一定得有。此处在“符合”这个动词前要用副词来修饰,因此选“必须”。
第四处,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含重新开始的意味。循环往复:强调重复出现或者进行。此处用来形容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能是重复的,因此用“周而复始”恰当。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语段陈述的话题是“中国传统造物活动”,而括号后面有文字“然后能工巧匠加以制作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可推知括号内的句子要以“造物”开头,故可排除AD两项;“中国传统”应该修饰“造物”,而非“天人合一”,故排除B。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虽然……但”错误,在这里是多余的,应该为递进关系“不仅……也”; 从上下文内容可以看出“以和为美”与“和而不同”的语序是错误的,应该前后交换。A项用了“虽然……但”,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故排除A;B项将“以和为美”与“和而不同”的语序弄错,故排除B;C项同时具备两处错误,关联词和语序都不当,故排除C项。
故选D。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家主席习近平25日在巴黎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习近平强调,要把中法关系发展好,政治互信是关键,务实合作是____________;新形势下,既要筑牢互信的堤坝,也要____________理想的灯塔;要坚持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____________,求同存异。
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法国1688年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这部《论语导读》仅存两本。《巴黎人报》评论说,这本《论语导读》原著非常珍贵”。一部《论语》,见证着中法交流的源远流长,印证着____________是中法关系的独特优势。
据最新消息,马克龙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德方官员,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一道,在3月26日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访问欧洲举行会谈中欧关系。这种“组团”做法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马克龙在外交上的一次“创新”。( )然而,欧盟28个所持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各不相同、且对华利益大小不一,“用一个声音说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摘自2019年3月25日观察者网)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必由之路 竖立 和而不同 文化亲近感
B. 当务之急 树立 齐心协力 政治互信力
C. 必由之路 树立 和而不同 文化亲近感
D. 当务之急 竖立 齐心协力 政治互信力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毛病,下面所作的修改没有毛病的一句是
A. 马克龙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德方官员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一道,3月26日与正在访问欧洲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中欧关系举行会谈。
B. 马克龙将于3月26日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德方官员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一道,就中欧关系与正在访问欧洲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谈举行。
C. 马克龙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德方官员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一道,在3月26日与正在欧洲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中欧关系举行会谈。
D. 马克龙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等德方官员一道,在3月26日与正在欧洲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中欧关系。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法德虽然依然是欧盟举足轻重的大国,但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毕竟不复当年,欧盟希望有协调、统一的行动,当然可以理解。
B. 法德虽然依然是欧盟举足轻重的大国,但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毕竟不复当年,希望欧盟有协调、统一的行动,当然可以理解。
C. 法德虽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毕竟不复当年,但依然是欧盟举足轻重的大国,欧盟希望有协调、统一的行动,当然可以理解。
D. 法德虽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毕竟不复当年,但依然是欧盟举足轻重的大国,希望欧盟有协调、统一的行动,当然可以理解。
【答案】19. A 20. C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必由之路,是必定要经过的道路、地方。现也指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必须经历的过程。当务之急,意思是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这里是说中法两国务实合作是必定要经过的道路,应用“必由之路”。竖立,指为使物体与地面垂直而立。树立,意思是建立;建树。抽象事物用树立;具体事物用竖立,这里是指“灯塔”,应用“竖立”。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齐心协力,指的是认识一致,共同努力。这里是指中法两国虽然有不同之处,但和睦地相处,应用“和而不同”。第四个横线前面有《论语》,属于文化交流范畴,应填“文化亲近感”。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马克龙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德方官员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一道”不合逻辑,应在“马克龙”后加上“将”。“3月26日”介词残缺,应在前面加上“在”;另外这个时间短语应放在“会谈”前面做时间状语。“就中欧关系”应放在“举行会谈”前面。“正在访问欧洲的”语序不当,应是“正在欧洲访问的”, “与……习近平的会谈举行”“举行会谈中欧关系”语序不当,应为“与……习近平就中欧关系举行会谈”。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这段话的主语应是“法德”,根据话题一致原则,最后一句话应是“希望欧盟……”,而不是“欧盟希望……”,排除AC项;“虽然……但是”的句式,按照逻辑关系,应是“虽然依然是欧盟举足轻重的大国,但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毕竟不复当年”,排除D。故选B。
【点睛】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商海淘沙,“老字号”几经沉浮,却总能在困境中枯木逢春,凭的是世代传承的精湛技艺和服务理念,靠的是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和与时俱进的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政策帮扶的外力引导,不少“老字号”苦练内功,适应市场化的激烈竞争,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借助历史浸润和现代滋养浴火重生,凭借诚信和品质蹚出一条发展新路,收获众多年轻的粉丝。
“老字号”的良好发展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各方珍惜。然而,当品牌巨大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老字号”却陷入“名分”争夺战。许多同宗同源的“老字号”因“一枝多叶”的树状式发展,形成了分店独立的经营格局。有学徒独立的,如“王麻子”字号遍地开花;有子女分家的,如“王老吉”后人在广州和香港两地发展;还有分店独立,公私合营家族老店的……这些都给后来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从南京上海“吴良材”案,到“中国商标第一案”王老吉红绿品牌之争,再到南北“稻香村”对簿公堂,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爆发。市场有纠纷很正常,但人们更加期待法律“亮剑”,终审能够定分止争;更加盼望商道彰显,双方可以合作共赢,让“老字号”能够发扬光大,而不是迷失在利益争夺的内耗中。( )。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国内不断升温的“老字号”商标归属争夺战,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爆发
B. 国内不断升温的“老字号”商标归属争夺战,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的爆发
C. 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的爆发
D. 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没有不爆发的
2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愿“老字号”伴我们走得更远,不被时光尘封
B. 愿伴我们走得更远的是不被时光尘封的“老字号”
C. 愿“老字号”不被时光尘封,更远地伴我们行走
D. 愿“老字号”不尘封于时光,伴我们走得更远
【答案】22. B 23. D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争夺战升温”与“是……矛盾……爆发”主宾搭配不当,“矛盾爆发”的主语应该是“争夺战”而不是“争夺战升温”;
二是成分残缺,“矛盾……爆发”作为主谓短语,不能作“是”的宾语,应在“爆发”前加上结构助词“的”,使“爆发”成为宾语;
全部修改正确只有B项。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是文段的最后一句,根据备选选项的内容可知,这是一个总结句。
文段第一段讲“老字号”走出一条新路不容易。第二段讲“老字号”陷入商标归属争夺战。第三段讲对“老字号”发展前景的期盼。因此,这句总结句要明确表达一种期待。
整个文段的陈述中心是“老字号”,而不是“我们”,因此排除B项。
“更远地伴我们行走”语序不当,故排除C项。
联系上文语境,可知此处需先保证“老字号”不尘封于时光,才能“伴我们走得更远”,故排除A项。
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