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件-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件-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哲学与文化》
2024/10/30
巍峨高山,携手共攀
【知识体系】
第五课教材分析
备考
课程要求
本课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党和国家的政策、道德、价值观等,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通过相关改革措施,考查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趋势;以党和国家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漫画的形式,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明确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理解改革的意义,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社会历史的本质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劳动→手脚分工、人脑、语言意识、社会关系)
(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物质生产的实践
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精神文化领域
(2024,广东,T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对话+创作”为基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启了全面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可以像人类一样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代码、论文和视频脚本等任务。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加速迭代,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并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广泛运用,将彻底改变和颠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结合材料一,运用相关哲学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答案】(1)①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②人类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代替了人的一些劳动,一定意义上确实具备了类人的“实践”功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但是无论技术进步到何种程度,都改变不了其为人类工具的属性,更无法改变和颠覆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本质。
【真题演练】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不同回答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含义 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示 方法论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社会实际; ②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用正确、先进的社会意识指导社会实践,克服错误、落后的社会意识。
即时演练
(2022·广东)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被称为旧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②旧唯物主义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③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主义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
④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即时演练
(2024·湖南)大美潇湘,山水如画,“潇湘八景”最早由宋初山水画大师所作,作为一个超越地域和历史范畴的美学意象,成为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文化母题与图式,成就了中国山水画别开生面、自成—派的“潇湘山水”。亦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由此可知( )①潇湘的自然山水是能被艺术家的心灵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艺术家以手中画笔为潇湘自然山水描绘图景、设定法则
③“潇湘八景“作为美学意象是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意识
④自成一派的“潇湘山水”寓于中国山水画艺术共性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二、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注意】
①这两对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因为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基本,是一切社会矛盾的物质根源。这两对矛盾共同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②不能认为上层建筑只要适应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要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才会推进社会进步)
【拓展延伸】:正确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涉及领域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经济领域)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三权分置)、国企改革等。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政治文化领域),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法律法规完善、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如放管服改革、教育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
即时演练
(2022·山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
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即时演练
在新的形势下,外资三法已难以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2016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是新形势下国家关于外商投资活动全面的、基本的法律规范,是外商投资领域起龙头作用、具有统领性质的法律。该法从总则、投资促进、投资保护、投资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方面对新的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作出了基本的、明确的规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些法律的出台是基于( )
①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认识事物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③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A.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C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根本 动力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实现方式 阶级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强大动力(作用) 原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两适应)
【知识整合】运用改革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①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目的: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地位/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强大动力;
④改革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角度: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辩证法角度: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唯物史观角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拓展延伸】:发展的动力问题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4)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5)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
三、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内涵
(1)从“质”与“量”上理解:①在质上,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②在量上,人民群众是大多数,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广大劳动群众。
(2)从“变”与“不变”上理解:①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②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2.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领导力量)
(二)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基本内容 地位 意义 要求
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②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思想上)
(行动上)
即时演练
(2024·北京)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国共产党脱颖而出,团结带领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一九五四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5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②“五四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
③政治制度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即时演练
(2023·全国甲卷)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开展,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分别开设专栏,听取全社会意见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854.2万余条,为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
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
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探索创新有效的实现形式
③人是社会历史主体,每个人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④只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就能实现“从群众中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