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题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程标准: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3.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原因、影响等分析,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培育学生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通过本课李大钊的《青春》这一教学立意,围绕李大钊的青春发展,通过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等展现重大历史事件的时空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新情境的创设,历史图片以及历史文献资料研习,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清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国民大革命的历史逻辑,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家国情怀:通过李大钊的青春这一教学立意,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国民大革命的学习,体会无数仁人志士用青春为中国革命付出的艰辛努力,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青春,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具有责任与担当意识。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概述五四运动的主要过程,认识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影响。
2.时空观念:能够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之间的关系、影响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虑。
3.史料实证: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认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
4.历史解释:能够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对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学习,感受弱国无外交,培养忧国忧民、为国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走向失败的分析。
课前预习
知识主干
一、五四运动(1919)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1、背景(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即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1)政治:北洋军阀对内独裁统治,对外出卖主权。
(2)经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3)阶级: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指明革命新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外交(导火线):1919年初,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① 1919年1月,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遭和会拒绝。
② 和会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激起人们的愤怒,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2、过程:(特点:革命性、爱国性、群众性、彻底性)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
北京学生游行示威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
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3、结果: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2)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②思想文化: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③政党建设: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④历史转折: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尝试探究1
材料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5月5~6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之事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实力帮助学生
5月7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5月20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月5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请据材料,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提示
特点:
(1)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
(2)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多地;
(3)参与运动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尝试探究2
五四运动与中华民族觉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吾人最后之觉悟”;从鸦片战争时期少数先驱者个体觉醒,到甲午战败后士大夫阶层“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再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与对唤醒民众使命的自觉承担。时人对“觉悟”的定义包括:启蒙者的主动“自觉”与启蒙者唤起工农的“人人觉悟”“科学(学术)觉悟”“政治的觉悟”与“伦理的觉悟”,对外不许列强侵害主权的民族主义觉悟与对内不许军阀把持政权的民主主义觉悟,个体意识的觉悟与群体意识的觉悟,从一般倡导“国民觉悟”到重点启发“阶级觉悟”。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觉悟途径,如《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等报刊在实现“第一次全面觉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开启
——五四启蒙运动中的“觉悟”话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开启中华民族觉醒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开启中华民族觉醒的原因。
提示:
(1)特点:
由表及里,不断深入;实现全面觉醒;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反省;民族意识觉醒和民主意识觉醒相结合;以报刊宣传为重要觉醒途径;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先进中国人的努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地点:从十月革命后(1917年11月)开始广泛传播,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2、载体: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团体: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南陈北李)
4、人员: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1920翻译)、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尝试探究
请您谈一谈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提示:
(1)从领导阶级看,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2)从指导思想上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传播的主要思想,并逐渐与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
(3)从革命前途上看,工人阶级不仅要砸碎一个旧世界,还要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社会。
(4)从时代特点上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
1、条件
(1)阶级: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2)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外部: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商议建党事宜。
(4)组织:1920年8月,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随后北京、广州、武汉、长沙、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2、诞生——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先在上海法租界,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内容:
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说明中共思想上还不成熟)
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4)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③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背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1922年)
(1)内容: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和“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2)意义:
①首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②初步明确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③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进一步深刻认识的表现。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
②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③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国民党:一个比较革命的政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共同目标:反帝反封建
2、标志: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意义
①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1、发展: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2、高潮: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结果:失败
(1)原因: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
(2)标志: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4、失败原因:
(1)主观(根本):中共缺乏经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客观:中外联合,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共产国际错误指示。
课堂达标
1.1922年6月,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提出,解决时局问题的关键是用革命手段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建立民主政治。文件还提出,为了完成无产阶级在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主张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共同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B.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国情
C.完全摆脱共产国际对自身的影响
D.正式提出成熟的民主革命纲领
2.1926年8月,瞿秋白在题为《国民革命之农民问题》的讲演中提出,必须将“耕地农有”“武装农民”“农民参加政权”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农民问题。这可以看作是(  )
A.对中国特色革命理论的探索
B.对北伐战争的配合
C.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吸收
D.对外来经验的借鉴
3.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指出:“(训政是)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1928年,蒋介石在《训政纲领》中提到:“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这表明(  )
A.国民党发展了美国三权分立的理论
B.蒋介石践行了孙中山的“训政”理念
C.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基层自治的条件
D.“训政”沦为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工具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很快波及其他城市,商人们以罢市的方式参加抗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该运动(  )
A.因外交失败直接爆发
B.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1922年,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并在宣言中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民主主义革命格外迅速成功。”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B.统一认识与国民党合作
C.根据矛盾变化制定斗争方针
D.准备调整革命斗争策略
参考答案
1.B
2.A
3.D
4.D 
解析 材料“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很快波及其他城市,商人们以罢市的方式参加抗议”介绍了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参加人员即学生和商人,没有涉及工人,因而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信息,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即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排除A项;材料“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体现出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参加运动的人员有学生、商人,范围上波及了很多城市,因此该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C项。
5.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中共二大在正确分析国情后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民主主义革命格外迅速成功”,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准备调整革命斗争策略,故D项正确;A项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B项与中共三大有关,排除;材料与根据社会矛盾制定斗争方针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
课后小结
拓展材料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1月,英、美、法、日、意等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对德和会,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中国是参加对德宣战的战胜国之一,但北洋军阀政府却准备接受这个决定。这次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5月4日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定为青年节。2019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历史特点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为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主要影响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评价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五四运动是一次自觉发动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中国一直存在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各级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学校、机关都对纪念活动非常重视。
但是近些年来社会上也对于五四运动进行了种种反思。例如南怀瑾先生就批评五四运动“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三,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