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2025年高考政治大单元每周拔高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全面依法治国——2025年高考政治大单元每周拔高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周 全面依法治国
【重点难点复习】
1.把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3)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4)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是人民权利宪章,最大程度集中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追求和信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在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发挥带头作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2.深入理解依法执政
(1)内涵:党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2)依法执政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必须通过依法执政的途径来实现
(3)要求
①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②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党制定的大政方针,提出的立法建议,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通过国家立法机关的法定程序,才能够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③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④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3.正确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明确内涵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在守法和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在立法上的平等,因为法律具有阶级性,我国的法律只能反映和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而不能反映敌人的意志和利益;是指机会均等,不是指享有同样的权利,因为每个公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不同
不是平均 不要把平等理解为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履行同样的义务。如宪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不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不等于说符合法定年龄的公民与不足法定年龄的公民之间存在不平等,而是由于参与政治生活的公民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能力
反对特权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的公民
现实生活 由于种种原因,男女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要消灭这种不平等,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努力
树立观念 公民民主法治理念的养成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必须培育民主精神、规则意识,树立法律至上观念
4.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关系
项目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区 别 内涵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其内涵包括: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其内涵包括: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意义 通过建设法治国家,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措施 推进宪法实施;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等等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联系 ①法治国家与法治政府: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②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条件。③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保障,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④法治社会与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⑤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就是建设法治中国
5.比较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
项目 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 依法立法
核心 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法律自身特点 立法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严格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行使立法权
措施 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关系 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三者统一于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把握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关系
项目 严格执法 规范执法 公正执法 文明执法
内涵 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严格按规定办事、按程序办事 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原因 政府只有坚持严格执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群众正当权益,才能彰显公平,伸张正义。 各级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严格执法,体现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关系法治中国建设成效 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 公正是执法的价值取向 政府执法的文明程度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要求 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 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 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7.把握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关系
项目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区别 含义 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 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主体 广大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 政府
联系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这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必须共同推进
【基本方法与技能复习】
1.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答题要素】
治国重器+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深刻革命+重要保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法
【答题模板】
①法律是治国重器,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②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④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⑤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有利于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
2、如何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答题要素】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从中国实际出发
【答题模板】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3、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答题要素】
总要求+宪法实施+法律体系+法律实施机制+依法治国
【答题模板】
(1)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总要求)
(2)推进宪法实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3)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4)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4.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答题要素】
法治轨道+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制度体系+科学决策+公正文明执法+制约和监督+依法行政能力
【答题模板】
①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②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③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落实法治政府的建设。
④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不断推进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⑤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⑥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⑧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5、法治政府的建设是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答题要素】
健全法律制度+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答题模板】
①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健全法律制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法律保障。
②依靠人民,广聚民智,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现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的统一。
③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创新行政执法方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6、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答题要素】
党的领导+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民守法
【答题模板】
(1)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坚持依法执政。
(2)科学立法: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国人大要依法行使权力,科学立法,加强监督。
(3)严格执法:严格执法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监督。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4)公正司法: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司法机关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5)全民守法: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遵循宪法和法律。
(总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7.建设法治社会要求
【答题要素】
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答题模板】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①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②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①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②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①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②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8、如何推进科学立法?
【答题要素】
依法立法+发扬民主+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答题模板】
(1)要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2)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3)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客观地认识、确认和保护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9、阐述健全立法体制机制对实现立法的“最大公约数”的意义
【答题要素】
集民智、汇民意、体民情+增强法治观念+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答题模板】
①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科学立法。健全和完善立法机关与社会的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使立法更能集中民智、汇聚民意、体现民情;
②创新立法调研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增强公民参与的便捷性,调动公民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③推动开门立法,便于立法中合理确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引导公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实现立法的“最大公约数”。
10、我国立法工作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答题要素】
国家性质+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保证人民的权利
【答题模板】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立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立法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所盼所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③立法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获得感、幸福感,能够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11、严格执法的意义/作用
【答题要素】
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政府
【答题模板】
(1)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如果有了法而不严格执法,法律就成了“纸老虎”和“稻草人”。政府必须带头严格执法,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社会尊崇和敬畏法律。
(2)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只有坚持严格执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群众正当权益,才能彰显公平,伸张正义。
(3)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严格执法,体现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关系法治中国建设成效。只有不断推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能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和目标。
12、如何推进严格执法?
【答题要素】
履行政府职能+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答题模板】
(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2)坚持规范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
(3)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分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
(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13、如何推进公正司法
【答题要素】
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为人民,依靠人民+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答题模板】
(1)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2)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3)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
(4)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
14、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答题要素】
法治观念+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民道德建设
【答题模板】
(1)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要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15.说明某某事过程是如何体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的。
【答题要素】
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
【答题模板】
①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②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16.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答题要素】
工作原则+原则政府+职能政府+决策依法+行政接受监督+工作人员
【答题模板】
①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③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④坚持依法行政,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⑤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完善行政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⑥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伦理、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17.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措施
【答题要素】
民主和法制+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政务公开
【答题模板】
①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二靠法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②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社会与公民),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政府、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
③坚持政务公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
18.如何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对政府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题要素】
政府性质+职能+宗旨+原则+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民主集中制+政府权威+政府与其他机关的关系
【答题模板】
①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②政府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③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④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⑤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为此需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⑥政府要树立权威,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⑦我国国家机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监督。
⑧政府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⑨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利益。
【试题练习】
1.2023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此次修订草案对多个社会治安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规定。例如,被处罚人遇有参加升学考试、近亲属病危或死亡等情形的,可以提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申请,满足法定条件的,公安机关可暂缓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决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此类修订旨在( )
①守好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②弱化政府执法权力,规范执法行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③彰显人文关怀,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良法保障善治
④完善法律实施机制,保障公民权利,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及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依法治国各个方面,为法治中国建设描绘出新的路线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①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②首要问题是让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
③总目标是纠正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④要落实改革举措,直面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3.由教育部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全国总决赛于2023年10月26日正式启动。自2016年起,教育部每年组织开展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全面覆盖全国大中小学各学段,通过网络学习、法治实践、全国总决赛、优质法治教育资源征集等方式,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已成为教育系统开展青少年宪法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和靓丽品牌。开展宪法教育活动( )
①表明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②提高了党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③有利于青少年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
④是基于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是( )
①坚持宪法至上,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②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③政府部门依法执政,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④公民的权利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法治国家是( )
①公民权利受保护的国家,公民的一切权利都受到法律的确认与保护
②国家权力受约束的国家,任何情况下行使权力都将承担法律责任
③法律至上的国家,法律得到普遍的尊重与遵从
④良法之治的国家,法律的内容合理,形式完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由于人口较少民族普遍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其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主要以口头传统形式作为载体进行存续,存在着文化传承的困境。2024年1月25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共同启动“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该计划能( )
①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记录好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记忆,铸牢“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体现政府履行文化建设职能,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④表明政协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地区融合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近日,某市在政务服务中心开设了政务公开服务专区。专区内市民可通过手机、纸质材料、现场咨询等多种方式查询政府信息、申请信息公开,并可通过手机网上扫码、现场咨询等方式为重大行政决策建言献策。同时依托专区,政府也可以全面了解群众对公开工作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提供相关服务。上述举措( )
①提高了行政服务效能和水平
②增加了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度
③增强了政府依法执政的能力
④规范了该市政府服务流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最高人民法院等四部门于2023年11月20日联合发布了《法律援助法实施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加强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过程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确保当事人依法获得法律援助,为法律援助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该《办法》( )
①有利于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②健全了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了工作衔接
③为我国执法机关科学设置职能提供法律依据
④能推进我国法律援助行稳致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银川市公安局联合司法、街道、律师力量,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站。依靠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带动机制创新,探索出“专群结合、警民共治”的工作模式,在全市建成46个“塞上枫桥”特色警务室。此模式有利于( )
①发挥权力机关作用,增强群众幸福感与安全感
②创新纠纷解决模式,提升完善基层治理的效能
③深入建设法治社会,激发矛盾化解的更大合力
④完善居民民主管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4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明确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法律规定的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这一规定( )
①厘清了各级行政机构的立法权限
②明确了部门规章的立法依据和制定主体
③提升了国务院各部门的服务效能
④要求部门规章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4年3月,国务院在全面总结城市节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将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上升为法规制度,颁布出台《节约用水条例》,对提升城市节水治理能力、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动城市节水迈入法治化轨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国务院( )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良法善治
②坚持严格执法,维护法律权威
③注重立法技术,推进立法过程科学化
④行使立法权,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是为了防治噪声污染,保障公众健康,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律。下列说法符合该法要求的是( )
①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由行政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②全社会应当增强噪声污染防治意识,积极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活动
③各级权力机关对本区域声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声环境质量
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依法享有获取声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噪声污染防治的权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针对近年来花样翻新的电信诈骗,人民法院一方面加强追赃挽损,通过审理网络诈骗案件揭露诈骗套路;另一方面出台相关司法意见,用好用足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助力全民反诈。这表明我国人民法院( )
①履行审判职能,打击网络安全犯罪行为
②严守最后防线,提高了司法程序的公正性
③坚持司法为民,发挥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
④践行法治理念,助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H市中级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代表委员联络工作,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主动接受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坚持把联络工作作为推动理念更新、作风改进、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联络工作运行机制。这有利于( )
①推动公正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②推进严格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③发挥代表委员作用,提高治理效能
④提高司法工作效率,坚持司法为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最高人民法院按照《意见》的要求,指导各地法院积极推进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改革,探索以流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为单位的案件集中管辖机制;制定、修订环境资源司法解释,发布加强和创新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及其指导性案例,指导各级法院全面准确适用法律。各地管辖法院探索设立跨市域、全流域的专门化环境资源审判机构,推进涉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三合一”,促进惩治犯罪、赔偿损失和修复环境协调统一,较大幅度提升了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热切期许。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谈谈人民法院对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的意义。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市场供应充裕。但同时,我国面临耕地总量有限、粮食稳产增产难度加大等挑战,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长期存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出台了一系列粮食安全有关政策措施,积累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确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领域一些新的改革举措,迫切需要法律予以确认、支持和规范。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围绕粮食安全问题不断提出立法议案和建议。经过三次审议,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高票通过了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中暂缓执行拘留的情况,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彰显人文关怀,③符合题意。材料中举措体现了法、理、情的统一,有利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④符合题意。公正司法是守好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①不符合题意。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此类修订旨在优化政府执法权力,而不是弱化执法权力,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B
解析: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并非让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③错误。从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角度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①符合题意。“要落实改革举措,直面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说明依法治国的要求,④符合题意。故选B。
3.答案:D
解析:因为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所以各相关部门坚持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时期”,把宪法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有利于青少年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③④符合题意。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材料强调的是开展宪法教育活动,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对学生开展宪法教育活动,与提高党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能力和水平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D
解析: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其他法律制度是宪法的具体化,不能用宪法代替其他各种法律制度,①说法错误。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公民的权利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有利于建设法治国家,②④符合题意。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政府部门应是依法行政,③说法错误。故选D。
5.答案:D
解析: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到法律的确认与保护,①错误。法治国家是国家权力受约束的国家,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②错误。法治国家是法律至上的国家,是良法之治的国家,法律得到普遍的尊重与遵从,法律的内容合理,形式完善,③④正确。故选D。
6.答案:C
解析:该计划能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①不符合题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等共同启动“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能记录好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记忆,有利于文化传承,铸牢“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体现出政府履行文化建设职能,助力文化强国建设,②③符合题意。该计划表明政协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文化繁荣,但没有强调促进地区融合发展,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7.答案:A
解析:某市在政务服务中心开设了政务公开服务专区。同时依托专区,政府也可以全面了解群众对公开工作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提供相关服务。说明此举提高了行政服务效能和水平,①符合题意。专区内市民可通过手机、纸质材料、现场咨询等多种方式查询政府信息、申请信息公开,并可通过手机网上扫码、现场咨询等方式为重大行政决策建言献策。说明此举增加了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度,②符合题意。政府依法行政,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③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规范政府服务流程,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8.答案:D
解析:加强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过程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确保当事人依法获得法律援助,表明该《办法》健全了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了工作衔接,②符合题意。该《办法》能推进我国法律援助行稳致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④符合题意。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与题意无关,①不符合题意。为我国执法机关科学设置职能提供法律依据与题意无关,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9.答案:C
解析:人大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符合题意。银川市公安局联合司法、街道、律师力量,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站。此模式有利于创新纠纷解决模式,提升完善基层治理的效能,②正确。依靠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带动机制创新,探索出“专群结合、警民共治”的工作模式,在全市建成46个“塞上枫桥”特色警务室。此模式有利于深入建设法治社会,激发矛盾化解的更大合力,③正确。居民民主管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法律规定的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没有涉及各级行政机构的立法权限,故①不选。材料中指出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法律规定的机构,要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可以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这一规定明确了部门规章的立法依据和制定主体,要求部门规章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故②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明确规定相关部门的立法依据和制定主体,未涉及服务效能的提升,故③不选。故选C。
11.答案:B
解析:国务院在全面总结城市节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颁布出台《节约用水条例》,由此可见国务院坚持从实际出发,行使立法权,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国务院从实际出发,行使立法权,故②③排除。故选B。
12.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是为了防治噪声污染,保障公众健康,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律。对此,全社会应当增强噪声污染防治意识,积极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活动,并且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依法享有获取声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噪声污染防治的权利,②④正确;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①错误;各级行政机关对本区域声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声环境质量,③错误。故选D。
13.答案:B
解析:人民法院审理网络诈骗案件,加强追赃挽损,是以审判职能严惩处网络安全犯罪,是以加强法治的思维保障数字经济安全健康发展,①④正确。人民法院的上述做法是有效打击网络安全犯罪,维护数字经济领域公正秩序的结果,并不是纠正司法过程中的问题,不体现司法程序公正,②排除。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才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③不选。故选B。
14.答案:D
解析:材料涉及H市中级人民法院探索新形势下联络工作运行机制,不涉及“人权司法保障”,①排除;“严格执法”的最重要主体是行政机关,题干主体是司法机关,②排除;主动接受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有助于发挥代表委员作用,提高治理效能,③正确;坚持把联络工作作为推动理念更新、作风改进、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其中“改进作风”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能力提升”就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可见这有利于提高司法工作效率,坚持司法为民,④正确。故选D。
15.答案:①集中管辖能够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好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②推动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专业化,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提高法院审判和服务质效;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形成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合力,加强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要求谈谈人民法院对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的意义。需调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公正司法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可联系集中管辖能够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好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关键词②:制定、修订环境资源司法解释,发布加强和创新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及其指导性案例,指导各级法院全面准确适用法律→可联系推动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专业化,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提高法院审判和服务质效。关键词③:各地管辖法院探索设立跨市域、全流域的专门化环境资源审判机构,推进涉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三合一”,促进惩治犯罪、赔偿损失和修复环境协调统一,较大幅度提升了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热切期许。→可联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形成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合力,加强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6.答案:①粮食安全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②制定粮食保障安全法是贯彻落实党的领导、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要求。③有利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实现粮食安全依法治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④有利于保障粮农合法权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依法保障粮食有效供给。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可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作答,知识限定是《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我国面临耕地总量有限、粮食稳产增产难度加大等挑战,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长期存在→可联系粮食安全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关键词②: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可联系坚持党的领导。
关键词③:粮食领域一些新的改革举措,迫切需要法律予以确认、支持和规范。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高票通过了粮食安全保障法→可联系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实现粮食安全依法治理;有利于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依法保障粮食有效供给。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