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重点难点】1、重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影响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与影响。2、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与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预习案】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28--32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通读教材,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图。2、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段,归纳东汉末年以来到西晋之间的政权更替情况。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立,220年-280年东汉灭亡魏蜀吴三国鼎立,曹魏灭蜀,西晋取代魏后灭吴,完成统一。3、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段,东汉-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形成什么局面?五族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中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政权分立的时期,起初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4、阅读教材的第二目第一段,三国西晋以来形成了哪个特权阶层?在课文中画出其含义。阅读教材30页历史纵横,指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是什么?有哪些代表?按时间顺序写出南朝有哪些政权?六朝有哪些?定都在哪?士族。几家北方高门士族,琅琊王氏(王导、王敦);陈郡谢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太原王氏南朝:宋、齐、梁、陈,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定都:建康(今南京)。5、阅读教材的第二目第二段,指出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表现?有什么影响?原因(1)自然环境:南方自然条件优越(2)社会环境:南方战争较少,社会相对安定(3)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根本)。表现: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等都有显著发展;③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今广东广州)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影响:①促进江南地区的社会进步;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③促进了民族融合.6、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一段,说出北方政权割据情况及重要战役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割据政权:十六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存在。淝水之战:前秦进攻东晋,战于淝水,前秦败。7、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二段,说出北魏的概况,理解、记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分点画上)。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 教材32页第一段【探究案】1、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城仍是“江南卑湿(地势低下潮....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锄草的工具)”...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材料二:“江南....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ong,上闩),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并尝试回答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1)自然环境:南方自然条件优越(2)社会环境:南方战争较少,社会相对安定(3)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根本)。影响:①促进江南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③促进了民族融合.2、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夫关中土沃物....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 “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交融;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答案解析1.A2.C3.B4.C5.B6.A7.A8.A9.C10.B11.B12.A13.A14.B15.D1.C 2.C 3.B 4.C 5.B 6.B 7.C 8.A 9.C 10.B【习题案】1.“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这是对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具有人口迁移特色的客家文化的奠基时期应为( )A.两晋之际 B.秦汉时期C.中唐以后 D.两宋之际2.《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希”,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3.有学者指出,门阀士族在汉末大乱中坚守儒家共同体信念,作为清流而身遭党锢;在五胡进入中原时,携带着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流入南方;在东晋面临北方强敌时力挽狂澜;在南朝以下勉上的浪潮中致力于重建新朝秩序。该学着意在强调阀士族( )A.为平乱治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B.在乱世中坚守了自身的责任C.维护了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 D.推动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4.魏晋时期,首次出现了有别于原来“里”的“村”,村成为乡里组织重要的单位。乡里组织的官员数量依照户口编定。“按千户为准,千户以上置史、佐、正三人,依户口数另设里吏一人”,乡官主要由官府派出,辅以民间推选,并享有俸禄品秩。这些做法( )A.形成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 B.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 D.加强了地方道德教化职能5.西晋时期,“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后,大批人口从中原地区外迁,公元296年,齐万年之乱后,一股经汉中抵蜀地,另一股经汉水至淮河一带,后为石勒所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呈现由政府组织的特点 B.呈现由北向南的趋势C.造成中原人口大量锐减 D.开启了经济重心转移6.东晋及南朝前期,州镇长吏通过征辟僚属,召募部曲等方式培植私人势力。到梁陈时期,朝廷实行“禄米”制度、规范了地方上名目繁多的科调杂敛;同时又规定“州郡县禄米绢布丝绵,当处输台传仓库”。梁陈时期的这些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解决了诸侯王之乱的流弊C.结束了地方财政混乱局面 D.大大缓解了民族间的矛盾7.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A.战乱影响商品经济发展 B.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C.北方农耕经济发展充分 D.南方的赋税来源依赖商业8.南朝《宋书》记载刘宋时期“兵车勿用民不外劳(额外的劳役)役宽务简氓庶民众(繁息至余粮栖亩存积于田亩)户不夜扁(上门锁)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收获)则数郡忘饥。”以上史料描述的是江南地区( )①社会比较安定 ②经济得到发展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民族交融加强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9.下图为《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据图画内容可以推知( )A.政府改革加速少数民族汉化 B.社会动荡导致民众生活困苦C.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迁 D.经济发展推动饮食结构改变10.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今广东)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这一时期,南方的开发主要得益于( )A.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 B.北民南迁与民族交融C.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D.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11.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 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 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12.北魏孝文帝时期,曾下令奴婢不准出家为僧,地方出现私度为僧的,根据情况,要对邻、里、县、郡官员进行处罚或免官,此举旨在( )A.维持国家赋役征发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C.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D.打击分裂割据势力13.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B.建立了大一统国家C.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 D.调和了各民族矛盾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C.政权并立与文化停滞 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15.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学者总结为: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 )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强化对官员的监察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控制选举的话语权1.(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2.(2024·江苏高考·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3.(2023·湖南高考·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4.(2024·湖南高考·3)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5.(2023·江苏·高考真题)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6.(2024·浙江·高考真题)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 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7.(22-23高二上·安徽池州·开学考试)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8.(2024·甘肃·高考真题)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9.(2024·安徽·高考真题)《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 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10.(23-24高三上·安徽·开学考试)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横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这种观点认为迁都( )A.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腐败 B.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立国根基C.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丧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条件【拓展学习】一、多角度(途径、表现、影响)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1)途径:民族迁徙,友好往来,民族征战,统治者的改革等(2)表现:①内迁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杂居,相互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②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胡”“汉”观念逐渐淡薄。③少数民族接受中原统治方式,逐渐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民族间的交融。(3)影响:①原有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民族差异逐渐缩小②促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③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④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认识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20年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2、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3、评价:积极: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史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二)东晋的士族制度1、含义: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通过制度的形式对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和优越的社会地位给予确认从而形成士族门阀政治。该制度萌芽于东汉,兴起于魏晋,兴盛于东晋,衰落于隋唐。2、形成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经济,渐成割据。③政治原因:士族是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支柱),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④制度因素: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3、特点:①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占据高级文官。②经济: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发展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门第观念浓厚;④文化:崇尚清谈(魏晋玄学,不谈国计民生,空谈玄学)。(三)中央官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成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他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是后世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四)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原因:主要是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2、影响: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三、社会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一)农业:1、农业工具: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魏国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蜀汉发展经济,促进西南地区发展。孙吴开发江东。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2、劳作方式:小农经济、租佃式经营、曹魏屯田式经营、北魏均田制、东晋南朝的庄园经济、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寺院经济(二)手工业:1、金属冶炼术:南北朝时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2、陶瓷业: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3、丝织业: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1)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因战乱频繁遭到严重破坏。(2)土族庄园经济和寺院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士族制度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交融加强,联系密切,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定了基础。【南方经济开发】(1)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自然条件优越;②社会环境:南方相对安定,北方长期战乱;③政策:统治者轻徭薄赋,注重经济发展;④劳动力、技术:北民南迁带来丰富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工具(根本)。(2)表现: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等都有显著发展;③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今广东广州)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3)影响:①促进江南地区的社会进步;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③促进了民族融合.四、思想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也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二)科技: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就。中医药成就: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屠呦呦等专家团队受到启发,从青蒿中分理出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1)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内迁,入主中原,北方人口南迁,各民族交融加强,尤其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多民族交融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特征。(2)区域开发:北方战乱,社会经济曲折中有所发展。孙吴政权促进南方经济开发,从东汉末年到东晋,人口不断南迁,江南开发初见成效,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另外,田庄经济和寺院经济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3)政治:社会分裂与门阀政治,威胁中央集权,世家大族垄断政权,门阀政治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产生重要影响;魏晋时期三省制、均田制、租调制奠定制度基础。(4)文化交流: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出现三教合一趋势;文学艺术成就突出,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就,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外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