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表格式)鲁教版(2024) 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金属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表格式)鲁教版(2024) 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金属

资源简介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金属属于课标“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的一类物质,之前学习了酸碱的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突出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相似的特点,强化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进行研究的技能。本课题又是金属的核心内容,它具有以下的教育功能:1.承载着对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研究思路的建立。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具有了零碎的、不系统的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归纳出金属的化学共性,同时,要引导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发现不同的金属与同一种物质反应的现象不同,可见共性中有差异,从而进一步探究金属化学性质差异的规律性---金属活动性顺序。2.促进对研究物质化学性质方法的学习,发展科学探究技能。在本课题的学习中,通过对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探究,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对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探究技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继续巩固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在本课题的的学习中,可以找到物质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如金属与酸反应的共同特点都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从而归纳出置换反应的概念。本课时则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以及置换反应。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3、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的概念
教学重点:金属与酸反应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镁片、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试管、镊子、砂纸、胶头滴管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境引入 展示金属蚀刻画,让学生简单了解金属蚀刻画的制作过程:金属蚀刻画是利用金属材料为载体,通过打磨底板、底稿设计、酸液腐蚀着色等工艺而制成的传统艺术品。 提出问题:请阅读教材P61-62,并从化学角度解释“打磨底板”和“酸液腐蚀” 欣赏金属蚀刻画,简单了解金属蚀刻画的制作过程。 自学教材P61-62,回答问题。 打磨底板: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酸液腐蚀:金属能与酸反应 通过金属蚀刻画的制作原理,将“金属板在制作前为什么需要打磨”和“酸液为什么能做腐蚀液”两个现实问题转化为“金属表面氧化膜的成因”和“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学科问题。
环节一:金属表面氧化膜成因的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册知识,复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填写表格。 回忆氧气与镁、铁的反应,填写表格 学生上册已学习镁、铁与氧气的反应,能较快想到金属氧化膜的成因是金属与氧气造成的。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同时引出金属铝与氧气的反应。
【提出问题】金属镁、铁和铜能和氧气反应,金属铝与氧气是否反应?可能的产物是什么? 预测答案:能反应,生成Al2O3 让学生形成类比思维,结合镁、铁与氧气的反应,推测出铝与氧气也能反应。
【播放视频】铝的燃烧,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1.为何生活中的铝制品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 2. 生活中的铝制品如铝锅,能不能经常用钢丝球清洗呢? 观察并记录现象,发现铝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能生成氧化铝。 回答问题: 1.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2.不能,钢丝球会打磨掉氧化铝保护膜。 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生活问题:铝能与氧气反应,为何能用来做铝锅?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提出问题】1.是否所有金属都与氧气反应? 2.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有哪些影响因素? 3.请粗略比较上述金属的活动性。 结论: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回答问题】 1.金与氧气不反应; 2.影响反应的因素有:金属的活泼性、氧气的浓度、金属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Mg、Al>Fe、Cu>Au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并对比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影响因素,让学生对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有初步了解。
环节二:酸液能用于腐蚀金属板的原因探究——金属与酸反应 【回顾旧知】金属与酸反应 【提出问题】 1.是否所有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2.金属与酸反应剧烈程度是否相同? 回忆金属与酸的反应 【回答问题】 1.铜不与酸反应 2.反应剧烈程度不同 利用“酸液腐蚀”的工艺步骤,引导学生回忆金属与酸反应,并引申出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问题,以推进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金属与酸的反应,及其剧烈程度。 引导学生设计并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提出问题】 1.有什么差别
2.能说明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提出注意事项: 1.金属使用前需要打磨掉氧化膜 2.基本控制金属表面积和液体体积 3.先将打磨好的金属放入试管、再快速滴入酸液 4.小组分工合作:实验、观察、记录、完成学案(8分钟) 完成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现象,完成表格。 回答问题: 1.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2.镁、锌、铁、铝都能跟酸反应置换出盐酸中的氢,而铜不能。是因为镁、锌、铁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镁与酸反应比锌快,锌比铁快,说明镁的活泼型比锌强,锌的活泼性比铁强。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实践探究能力,由金属与酸反应的定性研究到反应快慢、剧烈程度的定量研究,强化学生学习思维。
环节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提出问题】能够从实验探究和活动性顺序表中得到什么启发?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回答问题:金属位置越靠前反应越剧烈;位于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 结合实验探究,将实验中得出的四种金属活动性比较延伸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引导学生得出金属与酸反应的一般规律,以点画面,完善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结合客观事实和知识积累,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意义,强化“一类物质性质”的学习方法。
环节四:置换反应 引导学生观察金属与酸反应方程式的共同点。 讲解置换反应的特点:单换单。 Mg+2HCl=MgCl2+H2↑ Mg+H2SO4=MgSO4+H2↑ Zn+2HCl =ZnCl2 +H2↑ Zn +H2SO4 =ZnSO4 +H2↑ Fe +2HCl =FeCl2 + H2↑ Fe +H2SO4 =FeSO4 +H2↑ 观察方程式,归纳共同点: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BC =B+AC 在已经学习其他三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让学生从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归纳此类方程式的特点,并结合特点写出通式,深化对复分解反应的了解。
随堂检测 引导学生完成随堂检测 完成习题 1.下列四种金属中,能与稀H2SO4反应放出H2的是(C) A. Cu B. Ag C. Zn D. Hg 2. 某些不法商家将锌和铜混合制得假黄金,下列厨房用品可用来鉴别假黄金的是(B) A.食盐水 B.白醋 C.料酒 D.酱油 3. 下列反应过程属于置换反应的是(D) A.铝制品保护膜的形成 B.盐酸除铁锈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D.稀硫酸腐蚀铁片 通过随堂检测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强化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的知识。
板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金属与酸反应:Mg+2HCl=MgCl2+H2↑ Zn+2HCl =ZnCl2 +H2↑
活动性顺序表:金属位置越靠前反应越剧烈;位于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BC =B+A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