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01考点考向目录contents02考情透视03思维导图04考点梳理05真题再现一、考点考向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考情预测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 政治认同: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充满自豪,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领悟文化的影响,客观、历史、辩证地分析文化现象。辩证地看待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公共参与: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从命题内容上看,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等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査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试题材料多为文化遗产、丝路文化、建党精神等方面的热点话题,考查文化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二、考情透视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2024 选择题:湖南卷、安徽卷 主观题:全国卷、甘肃卷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以下命题:以具体的文化活动、文化现象为背景,结合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考查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背景,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中国先进人物的事迹,或引文、成语、名言警句为载体,设置体现类选择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及其作用。2023 无 2022 选择题:辽宁卷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2024 选择题:北京卷、甘肃卷 主观题:新课标Ⅱ卷 2023 选择题:海南卷、广东卷 主观题:全国卷、广东卷 2022 选择题:江苏卷、湖北卷、广东卷 主观题:北京卷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2024 选择题:浙江卷 主观题:湖北卷、浙江卷 2023 选择题:全国卷、浙江卷、海南卷 2022 选择题:湖南卷 三、思维导图内涵产生载体核心实质①广义: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②狭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内容。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补充)四、考点梳理1、文化的内涵(1)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①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始终与经济、政治发展完全同步。(可能“先于”也可能“落后于”)②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政治经济决定决定经济基础集中表现决定反映反映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四、考点梳理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功能 对社会 引领风尚 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教育人民 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社会 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发展 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对民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个人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四、考点梳理3、文化的功能创造主体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形成过程 内部因素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民族性)。外部因素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包容性)。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四、考点梳理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 源远流长 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博大精深 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影响 对中华民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世界 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考点梳理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注意: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3、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历史文化,部分被历史淹没,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对国家发展对中华民族对解决问题对国际关系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②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考点梳理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原因正确态度【拓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①(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盘继承/全面承袭)③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④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传播开来。(大众传媒等)四、考点梳理7、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区别 着重点对象上 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 旧的表达形式”;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包括文化形式要求上实质上目标上 重在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联系 改造和转化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创新和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强调继承强调发展都是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而且在改造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上也有相同、相通之处,但是侧重点不一样。扩展延伸比较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古为今用区别 内涵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将传统文化与实践相结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质 侧重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侧重文化继承) 侧重于对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侧重文化发展) 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侧重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联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两个过程;“古为今用”强调“取其精华”后应有利于实践 注:对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侧重于创新)扩展延伸小结:怎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2)创造性转化: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3)创新性发展: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4)具体手段方式:大众化传播: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等)钱小琳中学思政骨干教师提升高层次名师工作室是什么 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具体表现: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支撑作用】 丰富发展 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时代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新时代 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四、考点梳理8、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 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展示,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怎么做 ①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③在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丰富民族精神,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④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四、考点梳理8、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①大前提: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②小前提:XX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体现),又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民族精神与时倶进的产物。③结论:弘扬XX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推动XX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小结: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XX精神的重要性(时代价值) 或分析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XX精神?1、(2023·广东)“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勒刻在器物上面,便于管理者检验与追责,“以考其诚”。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物勒工名” ( )①是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 ②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③以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 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物勒工名”的制度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这说明“物勒工名”以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③说法错误。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物勒工名”只是推动工匠精神形成的一种形式,①说法错误。五、真题再现2、(2023·海南)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尽管农机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这表明( )①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②村容村貌之“形”依赖于农耕文明之“魂”③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④坚守传统价值理念是保护农耕文明的必要前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文明保护的前提是发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④说法错误。农耕文明之“魂”依赖于村容村貌之“形”,②说法错误。五、真题再现3、(2023·全国)2023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60周年。六十年来,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成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彻中国大地,成为鼓舞和激励亿万青少年成长进步的强大动力。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因为它( )①具有超越性,不受一定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③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④适应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实践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雷锋精神是与时俱进的,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内涵,但其基本内涵具有质的稳定性,不可能被完全替换,因而选项③是不正确的。雷锋精神具有超越性,但不是超越一定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是超越一定时期时空范围的限制,因此,选项①是不正确的。五、真题再现4、(2023·全国)“岁朝图”原是文人雅士为祈福新年而以鲜花、果蔬等为素材创作的绘画作品。到了近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他的“岁朝图”中寓意吉祥富贵的牡丹花绽放,鞭炮、红灯笼、酒杯等“俗物”汇聚,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人们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 )①充满民俗特色,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 ②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③反映作者理想,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 ④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清雅意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传统“岁朝图”原是文人雅士为祈福新年而创作的绘画作品,齐白石的“岁朝图”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恪守传统风格的理解不符合题意,因此选项④是错的。生活化、世俗化的“岁朝图”赋予节日文化更加丰富的内涵,体现了画家的追求,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的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因此选项③是错的。五、真题再现5、(2024·安徽)一个好的地名往往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脉、铭刻记忆的作用。2023年,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将塑造地名品牌与文旅、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由此可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 )①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②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③通过乡村好地名弘扬传统道德和人文精神,增强民众的归属感④推动乡村好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弘扬传统道德”表述不准确,应该是弘扬传统美德,③不选。“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表述不准确,乡村文化是一个多元的体系,不能简单地说地名处于核心地位,②不选。五、真题再现6、(2024·湖南)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中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文化发挥其作用的特点②“助推器”表明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进步③“导航灯”说明了文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④“黏合剂”彰显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文化的力量,成为政治文明的“导航灯”,强调的是文化对政治的反作用,③不选。文化的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强调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不是经济对文化的作用,②不选。五、真题再现7、(2024·甘肃)在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上,展出了彝文古籍、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鼓和琴等1500余件展品,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丰富实践。该展览体现了中华文化( )①历来具有创新创造革故鼎新的传统②是在各民族的互鉴融通中创造的③内蕴“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④具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不涉及自然观,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通过展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涉及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创新创造革故鼎新的传统。①不符合题意。五、真题再现8、(2024·北京)将青山唤作“翠微”,“十里楼台倚翠微”;将信使唤作“鸿雁”,“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将日月星辰唤作“曜灵”“望舒”“白榆”……天地万物,草木摇落,飞禽走兽,稚子鱼虫,多有其雅称,富有诗意。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世界归根到底是由语言文字塑造的B.雅称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观念,是一种个体意识C.事物的美感来自于自然界本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雅称呈现了意境之美,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D“雅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而不是个体意识,B错误。物质决定意识,人们的精神世界归根到底是由客观存在塑造的,A错误。事物的美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既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也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C错误。五、真题再现9、(2024·浙江)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浙江修缮运河古镇,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促进沿线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使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城市品质、民生福祉的提升实现同频共振。上述做法( )①丰富了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②巩固了大运河文化在浙江发展中的基础地位③实现了大运河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④促进了沿线各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协同推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材料强调的是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没有体现大运河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③排除。大运河文化在浙江发展中的地位不是通过材料中的做法才得以巩固,夸大了该做法的作用,②错误。五、真题再现10、(2024·浙江)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 )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③不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而不是工匠精神,②不符合题意。五、真题再现11、(2023·广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点开网络阅读平台上的一部小说,读者可以在每段后面写“段评”,每章后面写“章评”,还可以点赞、吐槽、纠错、编段子,妙趣横生。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虽然社交化阅读日益流行,但传统阅读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书店或农家书屋等实体场景里浸润书香仍是许多人的优先选择。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关系到个人的素质提升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无论阅读的模式、场景等如何变化,开卷有益始终不变,阅读的意义始终不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阅读为什么会出现“变”与“不变”的现象。五、真题再现【答案】①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文化传播的形式会发生变化,要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②无论是社交化阅读还是传统阅读,这些约定俗成的仪式和活动,承载着人类对知识和生命的特别敬意,聚集了民众文化心理和认同感。在传承创新中让阅读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现场,成为与时代同行的节日新风,这样的阅读才历久弥新。五、真题再现12、(2024·全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近平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大南坡村地处太行山区,曾经依靠挖煤而富,又因煤炭资源枯竭而陷入贫困。2019年成功脱贫后,该村开始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在上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该村引进建筑、设计、美学、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对村里的建筑和环境加以美学改造和重新利用。村大队部、大舞台、供销社等闲置老旧公共建筑设施,被改造成为大南坡艺术中心、书店、游乐景观装置等,用于开展文化活动、展销文创产品;举办大南坡艺术团演出、南坡村民讲堂、民谣音乐会等充满乡风乡情的文化活动,给游客和村民带来美的享受;开展“艺同生长”美育系列活动,让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如今,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大南坡村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大南坡村“留住乡愁 传承文脉 用'美学经济’引领乡村振兴”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功能的知识,说明大南坡村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五、真题再现【答案】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大南坡村探索美育赋能乡村振兴,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焕发生机活力,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培育人的审美情趣,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增强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推动乡村振兴。五、真题再现13、(2024·甘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学艺术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艺术是一种修行,我们的先贤在绘画品评中提出“人品即艺品”的观点,诚然,绘画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艺术的修行。绘画也是格物致知的一个重要渠道,格物而致知,在亲近世间百卉的过程中加以研究、感受和体悟,体悟花卉生命律动给予我们的生命感动,从而升华为对世界的认知,成就“人生的艺术,艺术的人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功能”相关知识,谈谈如何理解“艺术是一种修行”。五、真题再现【答案】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学艺术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②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先贤在绘画品评中提出“人品即艺品”的观点,说绘画也是格物致知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在亲近世间百卉的过程中加以研究、感受和体悟,成就“人生的艺术,艺术的人生”。五、真题再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