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01考点考向目录contents02考情透视03思维导图04考点梳理05真题再现一、考点考向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考情预测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政治认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科学精神:科学把握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性。分析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交流与交融的作用。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价值冲突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公共参与:做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者。 高频考点: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等。题型预判: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会考查。选择题以体现类、措施类和意义类为主,非选择题以意义类、措施类、启示类为主。备考时要关注时政热点中,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的典例,如巴黎奥运会、一带一路建设,紧密联系本课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运用。二、考情透视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2024 选择题:江苏卷、浙江卷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以下命题:文化多样性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高考常通过世界各地文化遗产、文化节目等差异,考查文化多样性。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常设置说明类、体现类、启示类选择题,考查文化创新与借鉴、交流与交融的关系。通过各国文化交流互鉴、我国文化发展中融合外来文化的典例,考查文化交流、交融。2023 选择题:江苏卷、浙江卷 主观题:湖南卷 2022 选择题:海南卷、浙江卷 文化交流与 文化交融 2024 选择题:山东卷、新课标Ⅱ卷 主观题:北京卷 2023 选择题:天津卷 主观题:湖北卷 2022 选择题:江苏卷、浙江卷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024 选择题:安徽卷 主观题:广东卷 2023 选择题:浙江卷 2022 选择题:浙江卷 三、思维导图四、考点梳理1、文化具有民族性地位形成作用核心表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历史发展的产物 +人民智慧的结晶+借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注意区分“核心”的提法:①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也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精神支柱--精神火炬--精神根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四、考点梳理2、文化的多样性含义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形成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要求 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注意:文化多样性 ≠ 文化多元性【知识拓展】比较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多样性区别 表现 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原因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联系 ①文化民族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文化民族性凸显了民族文化的个性,即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民族文化越丰富、越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越明显 ②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民族性: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可以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知识拓展】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文化具有个性)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具有共性)原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辩证关系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关系原理】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任何一种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四、考点梳理3、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是什么 文化交流是通过一定手段,方式传播文化。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为什么/意义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民族文化)③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对人类文化)怎么做 ①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②态度:应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③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还包括旅游、聚会、政治、经济活动等。【注意】1、文化交流≠减少文化多样性,不会使各民族文化走向趋同、走向融合,不会化多样性为单一性。2、文化交流≠文化输出和文化渗透。后者属于文化霸权主义。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要坚持“走出去”,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又要“引进来”,欢迎世界各国(外来)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就是在文化交流上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3、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重的。在文化交流中既要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借鉴各国有益文化,为发展中华文化服务;同时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落后腐朽成分,警惕文化渗透,确保中华文化健康发展。不能认为“文化无国界,可以任意交流与借鉴”。文化交流不会减少文化差异,不一定能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4、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主导或引领世界文化。四、考点梳理4、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是什么 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本土化的过程就是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为什么/意义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②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本国本民族文化,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对民族文化)③文化交融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对世界文化)怎么做 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注意】文化交融≠文化趋同、渐趋统一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区别 内涵 文化交流是指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文化的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展。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语言、报刊、网络等)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文化交融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文化交融更多的是指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侧重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 文化交融侧重的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发展 状态 文化交流发生的是量变。 文化交融发生的是质变。意义 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的意义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联系 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和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和发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 【知识拓展】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错误观点 ①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②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正确态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要求 ①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包容)②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原因 ①必要性: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②重要性: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要求 ①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②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四、考点梳理5、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区别 含义 指以弘扬主旋律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它不以赚钱为目的。产品具有公益性。 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产品带有消遣性、娱乐性、益智性。生产目的 生产公共产品,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 生产商品,以营利为目的。资本来源 国家或社会 企业机构性质 事业单位 企业单位运营机制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联系 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事业以文化产业为支撑。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知识拓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①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文化多样性角度)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要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交流和交融角度)③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要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立足国情,交流借鉴)⑤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两种错误的观点,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知识整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2023·江苏)有学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只有自信才会用 逻辑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只有共情才能以情感传递共同价值。这一观点强调,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应该( )A.立足中国国情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B.在交流交融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D.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D【详解】AC只反映了文化的民族性,概括不完整,AC不符合题意。B只反映了文化的世界性,概括不完整,B不符合题意。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说明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说明要坚持文化的世界性,D符合题意。五、真题再现2、(2023·浙江)20世纪上半叶,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曾赴日、美、苏演出,引起轰动。京剧表演艺术由此得到这些国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对这些国家的戏剧及其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文化交流互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中国传统文化有两面性,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这个观点的表述本身正确,但材料没有涉及,④错误。材料强调中国的京剧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没有涉及文化交流互鉴时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错误。五、真题再现3、(2023·浙江)1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开创了橄榄梯田耕作系统;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沙漠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绿洲农业系统……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③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材料表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不强调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②与题意不符。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①错误。五、真题再现4、(2024·北京)文化遗产合作是中法两国文化关系中颇具活力的亮点。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署协议书,双方联合开展秦始皇帝陵火烧木材和巴黎圣母院火烧木材遗迹保护修复以及价值认知研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双方签署的协议书具有国际法效力②木质遗存保护这一共性问题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③共同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④中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是两国文明伙伴关系的生动写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中法两国共同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无关,③排除。双方签署的协议书对中法双方具有法律效力,而不是具有国际法效力,①错误。五、真题再现5、(2024·浙江)《永乐大典》辑入了先秦至明初的大量珍贵文献资料,但其正本不知所踪,副本存世寥寥。几代学人均认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这存世不足百分之四的文化瑰宝,仍需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因为( )①《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②《永乐大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材料不涉及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④排除。《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①排除。五、真题再现6、(2024·安徽)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认同的都是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相互认同,④说法错误。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人类文化成果,①说法错误。五、真题再现7、(2024·甘肃)在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上,展出了彝文古籍、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鼓和琴等1500余件展品,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丰富实践。该展览体现了中华文化( )①历来具有创新创造革故鼎新的传统②是在各民族的互鉴融通中创造的③内蕴“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④具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不涉及自然观,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通过展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涉及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创新创造革故鼎新的传统,①不符合题意。五、真题再现8、(2024·山东)玑衡抚辰仪由十八世纪在华任职的欧洲学者主持设计,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2024年初,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大使馆与北京天文馆合作,利用3D技术制作了玑衡抚辰仪一比一复制品,并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斯洛文尼亚。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融合中西方科技的玑衡抚辰仪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②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创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④赠送复制品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没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没有创新其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③排除。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排除。五、真题再现9、(2024·全国甲卷)中国人注重门楣文化,视匾额为建筑的脸面,“黄鹤楼”“拙政园”“荣宝斋”等匾额今天依然醒目地悬挂于门梁显要之处。匾额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处世理念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构成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审美意趣的特有文化景观。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 )①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其传播方式创新②民族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③民族文化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人们的精神追求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c【解析】①: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社会实践,而不是其传播方式创新,①错误。②:匾额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处世理念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构成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审美意趣的特有文化景观。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民族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②正确。③:中国人注重门楣文化,视匾额为建筑的脸面,“黄鹤楼”“拙政园”“荣宝斋”等匾额今天依然醒目地悬挂于门梁显要之处。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民族文化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③正确。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社会实践,而不是人们的精神追求,④错误。五、真题再现10、(2024,湖北)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因形似古代城墙防御建筑“马面”而得名。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 )①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B五、真题再现11、(2024·北京)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中国历史上佛经汉译,近代西方学术文化著作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传播,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在欧洲的流传,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翻译架起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通过准确传神的翻译,既可以让我们认识世界,又可以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阐明翻译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五、真题再现【答案】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是在交流中实现的。②通过翻译,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③通过题译,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五、真题再现12、(2023·全国甲卷)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交流的知识,说明我国菌草技术的全球应用推广是如何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10分)【真题演练】五、真题再现答:①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社会交往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在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实现的。(4分)②中国菌草技术全球推广,为治理荒漠、脱贫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菌草科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3分),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高了中国文化软实力。(3分)五、真题再现13、(2024·广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高二某学习小组就“聚焦中国故事,探究中国智慧”主题整理了下列材料,并开展讨论: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难题,中国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话语权;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行动。从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成立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到宣布“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并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中国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另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蕴含中国智慧元素的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跨越千年,书写繁荣的丝路新画卷》多语种微视频,展现了“丝路精神”薪火相传背景下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转载,覆盖受众4亿多人次。契合青年文化潮流的民间舞蹈“科目三”火热出圈,传到日韩、欧美后掀起中国流行符号的海外模仿秀,形成文化热点事件……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1)以“国际传播中如何将‘中国故事'转为'世界故事'”为议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真题演练】五、真题再现【答案】(1)①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选取具有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中国故事,经文化生产后转化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世界故事。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从世界文明的交汇处讲述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文化借鉴意义的中国故事。③加强文化交流,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及传播手段,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好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五、真题再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