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教学设计(表格式)+作业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教学设计(表格式)+作业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1.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教学设计
主题 3.1.1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1.通过冰糖可分实验,了解是可分的,通过观察隧道显微镜下的分子原子图片,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同时能对微粒的特征提出猜测。2.通过酚酞与氨水实验、酒精与水混合、压缩空气与水三组实验探究,能够从微粒的观点去解释宏观现象,初步建立微粒观。3.通过观察酒精气球实验及画出变化过程中的微观图像,能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现象,建立宏观现象——微观解释——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联系。
【评价任务】1.独立完成练习1(检测目标1、2、3)2.独立完成练习2(检测目标1、2、3)3.独立完成练习3(检测目标2)
【学习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跨进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微粒观的建构起着关键作用。本节课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既定目标。环节一借助冰糖可分将学生从宏观世界引入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通过展示隧道显微镜下的分子和原子图片证实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分析冰糖可分及分子原子图片,猜测微粒的特征。环节二对环节一中提出的猜测进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结合实验中出现的宏观现象,学生能够用微粒的观点去解释,初步建立微粒观。环节三既是对环节二的检测同时发展学生从模型建构的角度去认识,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将学生从宏观现象逐渐引入微观世界。本节课重点是从微粒角度认识宏观现象; 难点是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本课时属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课题1第一课时的内容,分子和原子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学生在初三物理第一课题中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和原子都很小,分子任何时候都在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知道分子间有间隙,气体分子间间隙大于液体大于固体。但是学生并没有建立准确的概念,学生对于分子原子的认识是片面的表面的,由于分子、原子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学生对此缺乏形象具体的认识,学习时还需加深这部分知识的认知。
【课前准备】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冰糖、小刀、研钵、球、注射器、棉花、小烧杯、气球药品:蒸馏水、氨水、酚酞、热水、酒精
【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景 提出假说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指导讨论,引出课题学生活动1学习任务1:冰糖可以再分吗?如何使冰糖分得更小问题:1.如何使冰糖固体分得更小?小刀切、研钵研、用水溶解
展示苯和硅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2.你认为哪组同学分得最小,为什么?用蒸馏水溶解,因为肉眼观察不到冰糖。学习任务2:观看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苯和硅的图片学习任务3:通过冰糖的溶解和分子原子的图片你可得知微观粒子有什么特征?小组代表回答:1.微粒很小2.微粒在不断运动3.微粒间有间隔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如何使冰糖分得更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途径理解物质是可分的,将学生从肉眼可见的宏观世界逐渐引入微观世界,再通过观察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图片,得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充分挖掘活动和图片的价值,引导学生提出微粒的特征,承上启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深度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感受科技在化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环节二:实验验证 间著知微教师活动2演示实验:酚酞与氨水混合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氨水的性质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 引导分析总结 为什么在酚酞和氨水溶液在不接触的情况下,酚酞溶液能变红?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演示实验:小试管中先装入蒸馏水,塞上带长玻璃管的胶塞,向长玻璃管中注入混有红墨水的酒精,用记号笔标记页面位置,震荡,使酒精与水混合均匀。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与酒精混合均匀后体积变小,请从微观角度解释?是否分子间的间隔是相同的吗?分子间间隔与什么因素有关?指导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提出问题:为什么装空气的的注射器比装水的注射器更易被压缩,请从微观角度去解释?微粒间的间隔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活动2学习任务1: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观看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1:分组实验,氨水和酚酞的实验操作要求:在一滤纸条上画出一条直线,并标注等距离六个点。在六个点上分别滴一滴酚酞溶液,放入一玻璃管内。(3)取2团等量的棉花,分别滴入6滴氨水溶液和酚酞溶液。(4)将棉花团分别放在玻璃管的两端,并塞上胶塞。(5)将玻璃管平放在桌面上,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小组代表回答:滤纸条从左到右依次变红,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团变红,滴氨水棉花团不变红。小组代表回答: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酚酞溶液中,使酚酞变红。学习任务2:演示实验,探究分子间有间隔实验2:蒸馏水与酒精的混合,观察混合后液面的变化小组代表回答: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学习任务3:分组实验,探究分子间隔的影响因素实验3:准备2只注射器,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空气与水用食指堵住注射器的一段,用相同的莉推动两支注射器活塞观察两只注射剂体积变化,并记录。小组代表回答:装空气的注射器更容易被压缩小组代表回答: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固体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几个分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质疑结果、顿悟,将课堂还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化学启蒙;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建立学生的实验自信,使其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同时渗透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环节三:迷思追踪 模型建构 教师活动3演示实验:将2ml酒精滴入气球内,将气球进行密封。然后将气球放入热水中。提出问题: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用○表示酒精分子,用图示表示变化前后引导评价,修正模型引导评价 学生活动3学习任务1:分子间隔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吗?实验1:酒精气球,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小组代表回答:气球逐渐变大小组代表回答:酒精分子受热分子运动不断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加大画出变化后的图示,展示,评价、修正学习任务2:应用模型用○表示水分子,请画出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实验观察,微观解释,模型建构,建立宏观现象——微观解释——符号表征之间的关联,解决学生头脑中的迷思概念,并通过改变情景实现模型的迁移。【评价任务】 1.【检测目标1、2、3】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物质分子个数体积0℃/101kPa20℃/101kPa0℃/202kPa64g二氧化硫约6.02×1023个22.4L124.1L11.2LA.二氧化硫分子质量很小 B.闻到二氧化硫的气味是因为分子在运动 C.温度升高,二氧化硫分子体积变大 D.压强变大,二氧化硫分子间的间隔变小2.【检测目标1、2、3】2022年2月4日至20日在北京、张家口成功举办了第24届冬奥会。届时降雪量不足,人工造雪,即先将水制成细小的冰片,储存于冷库;当需要雪花时,高压风机将冰片粉碎、吹出,就形成了晶莹别透的雪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高压风机将冰片吹成雪花时,水分子的质量变小了 B.水制成冰片后,其中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C.人工造雪的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 D.水变成冰的过程中,水分子间的空隙改变了3.【检测目标2】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情况。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为了展示兴趣小组的研究成果,兴趣小组的一位同学给全班同学表演了一个魔术节目,道具如图所示。 INCLUDEPICTURE "C:\\Users\\TH\\Desktop\\4SJ54.EPS"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wangyq\\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sm0hrvv5zm4d22\\FileStorage\\TH\\Desktop\\4SJ54.EPS"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wangyuqin\\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sm0hrvv5zm4d22\\FileStorage\\TH\\Desktop\\4SJ54.EPS"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wangyq\\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sm0hrvv5zm4d22\\FileStorage\\TH\\Desktop\\4SJ54.EPS" \* MERGEFORMATINET ①该节目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棉花团由_____色变成_____色,大烧杯中出现了一株美丽的“铁树”。②请你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说明: 。该性质不能解释的现象是(填字母)   。A.固体的溶解B.气体的扩散C.物质的热胀冷缩D.液体的挥发。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本节课不仅拓宽了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视角,而且丰富了学生对化学学科发展的认识。由生活实例提出假说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通过另一个实验实验学生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同时发展学生的模型认知、借助三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教师演示实验及图片展示中逐步落实设定的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实例如何使冰糖分得更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将学生从宏观世界引入肉眼不可观的微观世界。 2.通过具开展多次实验活动,突破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教学重点,同时落实宏微结合、证据推理、 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化学核心素养。3.借助新实验,拓探查学生用分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的发展状况,同时建构宏观-微观-符号的模型认知,突破教学的难点,发展学生证据推理、图像表征等学科能力。
【作业设计】
1.对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实验现象 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 品红加入水中后整个液体变为红色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解释 分子常温时不运动,加热时运动 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间有间隙
A.A B.B C.C D.D
2.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温度越高,分子的体积越大 B.温度越高,分子的质量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快 D.温度越高,分子间间隔越小
3.“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氨气质量 含有分子个数 氨气体积
0℃/101 kPa 20°C/101kPa 0°C/202kPa
17g 约6.02×1023个 22.4L 24.1L 11.2L
A.氨分子质量很小 B.压强变大,氨分子的体积变小
C.温度升高,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分子在运动
4.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在“冰丝带”的制作过程中投入使用。下列关于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循环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停止运动 B.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
C.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D.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5.太空水球“沸腾”了!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在“天宫课堂”中,将泡腾片放入蓝色水球中,失重环境下,泡腾片不断产生气泡,却始终不会离开水球。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失重环境下,水分子仍然在运动 B.泡腾片在水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C.失重环境下,水分子数目变多 D.在太空中,水分子间依然有间隔
6. 某同学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实验现象与结论错误的是(  )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烧杯乙中的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D.烧杯甲中的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7.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
(1)医疗急救中常需要给病人输氧,原因是氧气能够   。
(2)氧气通常贮存于蓝色钢瓶中。6000 L的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从微粒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
8.小南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将少许浓氨水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注:在通常状态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得到氨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图2实验中可观察到   (填“ba”或“bc”)段纱布条先变色。
(2)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   。与图1实验相比,改进后图2实验的优点是   。
(3)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变   (填“快”或“慢”),请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
【参考答案】
1.A 2.C 3. B 4. C 5. C 6. C
7.(1)供给呼吸;(2)分子间有间隔,加压后氧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8.(1)甲烧杯中的溶液没有明显现象,乙烧杯中的溶液变红;ba;
(2)是不断运动的;更环保,节约药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