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教学目标
1.明确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政治认同。
2.描述、解释和论证文化发展与人民、时代、中外文化资源的关系,选择走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
3.理解、阐述、辨析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评价直接从传统文化那寻找解决方案或简单移植西方的价值观的观点,预测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趋势和发展道路。
1.教学重点: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教学难点: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视频导入:《中国艺术节宣传片》。
本节课设置三个议题,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设计意图:通过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文化发展内容引导教学,形成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认知,培养学生合思维能力和政治认同素养。通过议题式教学方式,增强学习趣味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进行新课】
议题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设置情境:群星奖获奖作品《歌从黄河岸边边来》、《塞上儿女心向党》视频播放
活动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歌从黄河岸边边来》、《塞上儿女心向党》这两部作品的创作与推广过程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启示?
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材料思考:
教师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作品在创作中坚持习近平思想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群众生活中获取创作源泉。在推广中银川市政府为了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
知识环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议题二: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设置情境:第十九届群星奖系列活动以“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参赛作品或是立足生产生活实践,反映党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或是从身边小事讲起,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或是通过精巧构思连接古今,描绘当代美好生活图景……。作品以百年征程、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重大事件为主题,充满“时代性”“烟火气”“人情味” ,不仅播出时赢得了高收视率,还产生了持久而良好的观众反响。
活动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本单元知识,思考问题:分析这些文艺作品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
在学生思考基础上教师归纳:我们在本单元第七课“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中学习过,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由一定时代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这些作品广为流传的原因就是,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用奋斗的底色向光明,用时代的精神向未来,通过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奏响文化发展全新的篇章。
知识环节: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议题三: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情境设置:江苏昆山选送的表演唱《看戏》,舞台演唱形式大胆创新,采用西方教会音乐阿卡贝拉(Acappella,即无伴奏合唱)纯人声音乐形式,以国粹京剧经典唱段为旋律,让观众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中体验‘歌中有戏、戏中有歌’的跨界文化的魅力。
  “人声为鼓点,国粹入唱词”,台上演员的精彩演绎尚未收尾,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与喝彩声已经骤然响起。评委和观众都深深地记住了这个极富创意的音乐节目——《看戏》。
活动探究:阅读相关材料,结合本单元知识,思考:表演唱《看戏》是如何推动文化创新的,这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有何启示?
学生思考:
教师分析: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将国粹京剧与西方音乐相互融通,形成中西结合的跨界文化,这种文化交流交融深深的打动了观众。
知识总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议题和三组情境(视频和材料),通过议题式教学方式,增强学习思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高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归纳概括能力,增强科学精神素养,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知识和情感基础。
活动环节:以书本“阅读与思考”中的三组不同观点作为教学情境,设置思辨问题:
观点一:博古可以通径,既然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我们就直接从古人那里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好了。
观点二:西方发达国家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我们只需要坚持价值观移植过来即可。
观点三: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他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改造世界。
具体如何对待这些资源有三种不同观点,请同学们谈谈你对这几种观点的看法?
学生思考探究:
教师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不同资源,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把握。
设置意图:本环节以观点辨析为情境,结合第七课和第八课已有知识,在增强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提高提取和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不同资源,则意在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精神素养,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合理性的政治认同。
作业:
登录文化与旅游部网站的“公共服务”板块,选择一部优秀文化作品深入了解,重点分析这部作品在哪些方面引发你的共鸣,并与你的同学和老师分享。
设计意图:议题探究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通过作业形式让学生继续课后深入探究本节课内容,继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
情感升华:学习二十大关于文化的论述,让学生感受到要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把文化发展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