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docx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docx

资源简介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____课时
课题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学生了解昆虫在动物界中的地位以及其身体结构的微小特征。 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认识到不同观察工具(肉眼、放大镜、显微镜)在观察物体时的特点和差异。 了解人类从动物身上获得的发明创造启发。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光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用不同观察工具观察昆虫等微小物体,并比较其特点。 理解人类从动物身上获得的启发。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准确描述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小物体的特征。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观察工具的成像原理和适用范围。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昆虫图片、显微镜使用视频、人类受动物启发的发明创造案例等。 光学显微镜若干台、放大镜若干个、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昆虫标本(蝴蝶、蝗虫、蚕蛾、天牛等)、手持式显微镜若干个。 学习单、画图纸、彩色铅笔等。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了解一些关于昆虫和观察工具的知识。 笔记本、铅笔等文具。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昆虫世界的视频,视频中不仅有蝴蝶翩翩起舞、蜜蜂忙碌采蜜、蚂蚁辛勤搬运等常见场景,还特意展示了一些罕见昆虫的独特行为,如竹节虫的伪装、沫蝉的跳跃能力等。视频画面清晰,色彩鲜艳,配上生动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神奇的昆虫世界。 播放完视频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昆虫呢?你们对昆虫有哪些了解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大家想一想,这些昆虫都有什么特点呢?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呢?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昆虫呢?”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昆虫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出课题:“昆虫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但它们的身体结构却非常复杂和奇妙。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像科学家那样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探索昆虫的奥秘。昆虫就像一个个小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它们的秘密。” (二)聚焦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昆虫的图片,如蝴蝶、蝗虫、蚕蛾、天牛等。每展示一种昆虫的图片,教师就详细介绍这种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对于蝴蝶,教师可以说:“蝴蝶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昆虫,它们有着五颜六色的翅膀。蝴蝶的翅膀上有很多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不仅让蝴蝶的翅膀更加美丽,还能帮助蝴蝶保持身体的温度。蝴蝶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在幼虫阶段,蝴蝶会吃很多植物,然后变成蛹,最后破蛹而出成为美丽的成虫。” 对于蝗虫,教师可以介绍:“蝗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们的数量很多,繁殖能力很强。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它们的后腿非常强壮,可以跳得很高很远。蝗虫喜欢吃植物,当它们大量出现时,会对农作物造成很大的破坏。” 对于蚕蛾,教师可以说:“蚕蛾是由蚕宝宝变成的。蚕宝宝会吐丝结茧,然后在茧中变成蚕蛾。蚕蛾的翅膀比较小,不太会飞。蚕蛾的主要任务是交配和产卵,为下一代的蚕宝宝做准备。” 对于天牛,教师可以介绍:“天牛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昆虫,它们的身体很长,有一对长长的触角。天牛的幼虫生活在树木里,会吃树木的木质部分,对树木造成一定的危害。天牛的成虫则喜欢在树木上活动,寻找食物和配偶。” 介绍完昆虫后,教师介绍昆虫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三)探索活动 1.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教师先进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演示,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进行操作: 安放: 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离桌子边缘大约 7 厘米。这样摆放可以让显微镜更加稳定,同时也方便我们进行观察。在安放显微镜的时候,一定要轻拿轻放,避免损坏显微镜。” 对光: 教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教师讲解:“对光的目的是让光线通过物镜和目镜,照亮我们要观察的标本。在对光的时候,要注意调整反光镜的角度,让光圈最亮。如果光圈不亮,可以尝试调整反光镜的角度或者转动转换器,更换不同的物镜。” 上片: 教师将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教师讲解:“上片的时候,要注意标本的位置,要让标本恰好在通光孔的中央,这样才能保证光线能够照亮标本的全部。如果标本不在通光孔的中央,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就会看到一部分是亮的,一部分是暗的,影响我们的观察效果。” 调焦: 教师眼睛看着物镜,转动调节旋钮,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然后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同时反方向转动调节旋钮,使镜筒缓缓上升,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 教师讲解:“调焦是使用显微镜的关键步骤,也是比较难掌握的步骤。在调焦的时候,要注意缓慢转动旋钮,避免压坏标本。如果我们转动旋钮太快,可能会导致物镜和标本碰撞,损坏标本和显微镜。当我们看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的时候,要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让图像更加清晰。” 观察: 教师慢慢移动载玻片,用左眼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一边观察一边将观察到的图像画在学习单上。 教师讲解:“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移动载玻片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如果我们移动载玻片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一致,就会找不到我们要观察的标本。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标本的结构特征、颜色、纹理等,并及时将观察到的图像画在学习单上。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观察结果,也方便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回顾和复习。” 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点,如安放显微镜时要轻拿轻放、对光时要调整反光镜角度使光圈最亮、调焦时要缓慢转动旋钮避免压坏标本等。 学生分组进行光学显微镜的操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小组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如果有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要耐心地解答,帮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昆虫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种昆虫标本(蝴蝶、蝗虫、蚕蛾、天牛等)、一个放大镜和一台光学显微镜。 教师布置观察任务:“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足或其他的某一个部分,把发现画成图并用文字标注。注意观察不同观察工具下图像的大小和细节的清晰度。” 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顺序和方法,如先肉眼观察,再放大镜观察,最后显微镜观察;观察时要仔细观察昆虫的结构特征、颜色、纹理等,并及时记录下来。 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比如,教师可以问:“大家用肉眼观察昆虫的触角,能看到什么?用放大镜观察呢?用显微镜观察呢?它们有什么不同?” 或者 “大家观察昆虫的翅膀,看看翅膀上有什么颜色和花纹?这些颜色和花纹在不同的观察工具下有什么变化?” 观察结束后,各小组整理观察结果,准备进行汇报。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观察结果,互相补充和完善。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准备进行汇报。 3. 用手持式显微镜自由观察 教师介绍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同学们,这是手持式显微镜,它非常小巧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物体的微小结构。使用时,只需将显微镜对准要观察的物体,通过调节焦距和放大倍数,可以看到不同清晰度和大小的图像。” 教师可以亲自示范一下手持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如何操作。 教师发放手持式显微镜给每个小组,让学生用其观察周围物体的微小结构,如纸张的纤维、衣服的纹理、手指的指纹等。 学生进行自由观察,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发现不同物体的微小结构特点,并将观察到的结构用示意图画下来。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比如 “大家观察纸张的纤维,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不同的纸张纤维有什么不同?” 或者 “大家观察衣服的纹理,看看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不同材质的衣服纹理有什么不同?” (四)研讨活动 1. 提出问题 “在观察中,你发现了什么?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观察过程,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观察中,你们有哪些新的发现呢?有没有让你们感到惊奇的地方呢?”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教师倾听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观察收获和思维亮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走动,观察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一些引导和提示。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肯定学生的发现和惊奇之处,如昆虫身体结构的精细、显微镜下微小物体的奇特形态等。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发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这些现象对我们了解昆虫和其他微小物体有什么帮助呢?” 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观察结果的意义。 2. 讨论 “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范围大小)有什么不同?” 教师展示同一物体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下的图像,提问:“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像,你们能发现用不同观察工具观察同一物体时,图像的大小和视野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观察工具下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从放大倍数、成像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如肉眼观察的图像最小,视野最大;放大镜观察的图像比肉眼大,视野比肉眼小;显微镜观察的图像最大,视野最小等。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经验,具体说一说在使用不同观察工具时的感受。比如,学生可以说:“用肉眼观察的时候,只能看到物体的大概形状和颜色,但是看不清楚细节。用放大镜观察的时候,可以看到物体的一些细节,但是视野变小了。用显微镜观察的时候,可以看到物体的非常细小的结构,但是视野非常小,只能看到很小的一部分。”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不同观察工具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得出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的结论。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哪种观察工具呢?为什么?” 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察工具。 (五)拓展延伸 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同学们,课后请你们继续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如花朵的花粉、树叶的细胞等,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同时,你们也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昆虫和其他微小物体的知识,以及人类从它们身上获得的启发。”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观察建议和方法,让学生的课后作业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教师可以说:“大家在观察花朵的花粉的时候,可以用放大镜先观察花粉的形状和颜色,然后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的结构。在观察树叶的细胞的时候,可以用刀片切下一小片树叶,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树叶细胞的形状和结构。大家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更多关于昆虫和其他微小物体的知识,以及人类从它们身上获得的启发。”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说:“同学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就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多观察身边的事物,比如花草树木、昆虫动物、日月星辰等。大家可以思考这些事物的特点、规律和用途,也可以思考我们人类是如何从这些事物中获得启发,创造出更多有用的东西的。希望大家能够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 3. 教师介绍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资源 教师介绍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资源,如参观科技馆、博物馆、自然保护区等,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教师可以说:“同学们,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科学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参观科技馆、博物馆、自然保护区等地方,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科技馆里有很多有趣的科学实验和展品,可以让我们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博物馆里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和标本,可以让我们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自然保护区里有很多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珍稀的动植物,可以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希望大家有机会的时候,可以去这些地方参观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 (六)课堂总结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昆虫在动物界中的地位、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不同观察工具的特点和差异、人类从动物身上获得的启发等。 教师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的学生和小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发言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同时也可以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期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