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导学案(有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导学案(有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导学案
【课标要求】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精神,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科学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公共参与: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积极参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活动,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问题导学】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 得来的。
(2)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 、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 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 ;
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 ,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 、重民本、 、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中华传统美德 、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中华人文精神 促进 、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博大精深 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 ,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强大的 和连续性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 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 。
知识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认识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 、时代条件、 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 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2.当代价值。
(1) 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 ,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 。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 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 。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 、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
【互动探究】
探究一:《二十四史》总共3213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自成一个史书文系,堪称世界文化奇观。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什么?
(3)如何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探究二:材料一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先秦、汉唐时期的孕育、发展,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中国戏曲种类丰富,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既相互交融,又有各自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许多审美风格的覆盖。从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拥抱西方戏剧。在尽情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等的营养后,中国戏曲也走出了国门,特别是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
材料二 作为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昆曲又称昆腔,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距今已有600多年。昆曲在历史中以其较高艺术和审美价值,引领着中华民族的集体审美。涌现了包括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在内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剧。同时,昆曲为众多剧种的发展提供了养分,对民间百姓生活影响深远,被称为“百戏之师”“百戏之祖”。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动荡、战事频繁,昆曲几近消亡;到了现代,昆曲又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逐渐与时代脱节。现在,我国推动昆曲重新焕发生机:针对昆曲脱离时代的问题,要求昆曲创作者主动出击,“放下架子”走入市场,走进群众;支持昆曲创新发展,创作更多的原创剧目,以更为新颖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戏曲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从昆曲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哪些特点?
探究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2月10日,全球多国举办各种龙年春节庆祝活动,共享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
对春节庆祝方式众说纷纭。一些人赞扬春节传统庆祝方式的独特魅力。春节的庆祝方式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包括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和吃团圆饭等,认为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说明了中国人民对家庭和团结的重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传承和保留传统庆祝方式。然而,也有人对一些传统庆祝方式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燃放烟花爆竹等方式存在着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呼吁改革和创新春节庆祝方式,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并能够从中获得更多文化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庆祝的方式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传统的燃放烟花爆竹、贴春联挂灯笼等,到如今的网络红包、视频拜年、线上聚会等新兴庆祝方式。春节的庆祝方式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现代化。
有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兴庆祝方式必将取代传统庆祝方式。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体系构建】
【易混辨析】
1.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2.中华文化就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而来的。( )
3.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
4.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
5.只要我们敢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外来文化就能发挥重要作用。( )
6.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直接拿过来就能够运用的文化。( )
7.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
8.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
9.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要积极吸收和借鉴所有外来文化。( )
10.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是要吸收国外的一切文化。 ( )
【当堂达标】
11.2024年6月,中美青年版画展在江苏举行。该展览搭建了两国版画艺术交流平台,增进了文化理解,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版画发源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版画风格,又为中国版画艺术兼收并蓄创造了条件。这表明( )
①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趋向同质化
②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影响深远
③中美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④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一口比“河南人的河南话”还正宗的口音,让来自德国的90后小伙儿无名火出了圈。9年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让无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目前在河南中医药大学读研的他,不仅针灸、推拿、拔罐不在话下,中国功夫、书法也样样精通。无名表示,中国的文化让他变得更包容,看事情更全面。他会坚持学习和推广中医,让更多患者受益。从无名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 )
①中华文化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
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具有包容性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具有服务社会、教育人民的当代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杭州2023年第19届亚运会吉祥物是一组名为“江南忆”的机器人,三个吉祥物分别取名“琮琮”“莲莲”和“宸宸”。“琮琮”以机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琮琮”全身以黄色为主色调,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吉祥物“琮琮”( )
①作为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②作为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说明越古老的文化越有价值
③适应时代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文化寓意鲜明,说明只有经济发展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4.陶寺遗址是探索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代表性遗址之一。陶寺文明吸收其他文化先进因素,创造性地使用复合范铸铜器,如铜铃、铜齿轮形器等,开夏商周三代辉煌的青铜铸造技术之先河。陶寺文明既经历了文化的交流互动、融合创新,也将文化基因传递给后世。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 ②文化凝聚力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密码
③文化发展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④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这说明了(   )
①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②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促进,走向趋同
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共同拥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照亮”着游子回家的路。为了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国务院公布《地名管理条例》,自5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公布《地名管理条例》旨在( )
①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固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③创新民族历史文化标识,保护地方文化特色
④传承历史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从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到颁奖礼仪人员的“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服饰;从“雪如意”“冰玉环”等场馆,到同心圆玉璧奖牌……北京冬奥会一系列“东方故事”,获得了海内外观众的无数赞许。这说明( )
①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中得到发展 ②优秀传统文化因其广泛传播而具有价值
③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引起世界人民共鸣 ④文化创新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18.近年来,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借助创意驱动、科技赋能,以时尚视觉艺术表达在全国掀起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这启示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  )
①彻底改造,依法取缔  ②大力弘扬,全面继承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对中国人来说,过年的美好,从买年货那一刻就开始了。春节临近,上海很多商圈、商场张灯结彩,开设了新年集市,传递着过年的喜悦。消费者不仅能品尝到老字号的年货美食,还能好好体验传统春节习俗,风格各异的年画更勾起了很多人对童年时过年的记忆。上述材料体现了(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互动探究】
探究一:.(1)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2)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3)①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文化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探究二:(1)形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中创造)
发展:①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②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探究三:对于某些传统活动存在着安全隐患,应赋予时代的内容,创新春节庆祝方式,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春节传统庆祝方式可以增强节日的喜庆气氛,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传承和保留传统庆祝方式;不管是新兴庆祝方式还是传统庆祝方式,都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所以不是新兴庆祝方式取代传统方式,而是二者相得益彰。
【易混辨析】
1.错误【详解】“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故本题说法错误。
2.错误【详解】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故题目观点错误。
3.错误【详解】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故该判断错误。
4.错误【详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故该判断是错误的。
5.错误【详解】我们要敢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但是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故本题观点错误。
6.错误【详解】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因此,传统文化不是我们今天直接拿过来就能够运用的文化。故题中观点错误。
7.正确【详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故题目观点正确。
8.错误【详解】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故本题观点错误。
9.错误【详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不是所有外来文化。故题干表述错误。
10.错误【详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故该说法错误。
【当堂达标】
11.D【详解】①:不同的文化会不断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但不会走向同质化,①错误。
②:中美青年版画展搭建了两国版画艺术交流平台,增进了文化理解,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说明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影响深远,②正确。
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③错误。
④:版画发源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版画风格,又为中国版画艺术兼收并蓄创造了条件,说明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动力,④正确。故本题选D。
12.C【详解】①③: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也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①③不符合题意。
②④:德国的90后小伙儿无名不仅针负、推拿、拔罐不在话下,中国功夫、书法也样样精通,中国的文化让他变得更包容,看事情更全面,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具有服务社会、教育人民的当代价值,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3.A【详解】①: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说明吉祥物“琮琮”作为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①符合题意。
③: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以机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说明其创作适应了时代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符合题意。
②: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但不意味着越古老的文化越有价值,②说法错误。
④: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传承性,只有经济发展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A。
14.B【详解】①③:陶寺文明吸收其他文化先进因素,创造性地使用复合范铸铜器,如铜铃、铜齿轮形器等,开夏商周三代辉煌的青铜铸造技术之先河。说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陶寺文明既经历了文化的交流互动、融合创新,也将文化基因传递给后世,说明文化发展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①③正确。②:材料说明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创新,没有涉及文化凝聚力的作用,②排除。
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该说法不准确且与材料的主旨不符,④排除。故本题选B。
15.C【详解】②④:“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说明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共同拥有,故②④符合题意。①: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就是中华文化,①说法错误。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不会消失,不会走向趋同,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16.B【详解】①:地名是社会基本公信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布《地名管理条例》旨在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正确。②:“固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说法错误,②错误。
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③错误。
④:修订地名保护地名有利于传承历史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④正确。故本题选B。
17.A【详解】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①说法错误。
②: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具有价值,并不是因其广泛传播而具有价值,②说法错误。
③:北京冬奥会一系列“东方故事”获得了海内外观众的无数赞许,说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引起世界人民共鸣,③符合题意。
④:“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东方故事”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8.D
【详解】③④: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③④正确且切题。
①②: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搞-刀切,既不能彻底改造,也不能全面继承,且依法取缔的是腐朽文化,大力弘扬的是优秀文化,①②错误。
故本题选D。
19.B
【详解】①:消费者不仅能品尝到老字号的年货美食,还能好好体验传统春节习俗,这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①正确。
②:优秀文化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②排除。
③:风格各异的年画更勾起了很多人对童年时过年的记忆,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③正确。
④: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发展,④排除。
故本题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