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导学案【课标要求】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科学精神: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公共参与:做文化交流的使者,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发展中华文化。【问题导学】1.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⑴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⑵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发展必须 。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 、一切有利于 、一切有利于 ,以发展 。2.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⑴理论依据:①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②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 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相结合,同 相结合,实现了 ,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⑵对待外来文化的原则: ,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互动探究】探究一: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节选)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国内许多学堂,外国许多留学生,在这期内蓬蓬勃勃发生。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鲁迅《拿来主义》(节选) “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分析梁启超和鲁迅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探究二:2023年11月9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开幕,大会主题为“共建网络世界共创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精诚合作、互通有无,这无疑需要增进共识:人类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互联网大会引发网民热议,下面是部分网民的网络留言:事事关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大千世界: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见贤思齐:各国顾全大局,共同携手才能共建命运共同体。期待明天更好!(1)外来的有益文化怎样才能在中国发挥积极作用?(2)结合材料,谈谈文化发展应怎样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探究三: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从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到科技、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也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发展。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吸收借鉴其优秀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在诸如流行音乐、时尚娱乐等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在文化交流中逐渐变得相似,例如,年轻人开始穿着类似的服装、听同样的音乐、玩同样的游戏、追捧同样的电视剧或电影。这些现象反映出了各国文化在交流中的同质化趋势。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交流能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但也会使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同质化。请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辨析。【体系构建】【易混辨析】1.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文化成果。( )2.外来文化是先进文化,应该照搬过来。( )3.今天,我们倡导文化交流互鉴,既要吸收各国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4.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被称为“历史虚无主义”。( )5.要让世界读懂中国,就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 )6.回顾历史,中华文明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需要宣传普及优秀的外来文化,满足人民大众文化需求。( )7.中华文化只有同外来文化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8.文化交流互鉴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 )9.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意味着我们可以照搬西方的先进文化。( )10.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反对“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当堂达标】11.9月14日至15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办。两天时间里,聚焦“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交流合作”这一年度主题,论坛安排了50场嘉宾演讲和圆桌对话,600多名中外嘉宾相聚一堂,共鉴中华文化之美,共谋文化传承创新,共促文明交流互鉴。这表明我国文化发展( )①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实现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交融②要弘扬民族精神,尤其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④要立足于人民的实践智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当今,看似繁荣的国内儿童书市场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孩子们“如数家珍”的大多数童书都是外国书籍,如美国的《贝贝熊》、法国的《不一样的卡梅拉》等,“西餐”悄然成为孩子们“餐桌上的主菜”。这引发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担忧。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创新除了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外,别无它法②依托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童书③抵制“西餐”文化的传播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④开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童书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23年7月28日晚,成都大运会开幕。开幕式上,出土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穿越时空鹏飞而至,在与现代文明的体育盛会相遇中,穿越历史照进现实,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金沙石磐、蜀锦、川剧变脸也悉数亮相。开幕式向我们展示了( )①要办好今天的事情必须立足中华文化立场②中华民族在文化的传承中孕育的文化自信③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逐步实现融合发展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更具魅力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4.在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动中,来自美国的友好人士用“不打不相识”“知己知彼”和“三人行必有我师”3句短语,形容中美之间的交流。中美两国有分歧,在交流中求同存异,是“不打不相识”;相互了解,进而理解,是“知己知彼”;相互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交流应取长补短、理解个性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④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的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而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可追溯到更远。在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要( )①立足中国具体国情,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求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③挖掘历史文化沃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④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2024中秋奇妙游》是河南卫视推出的中秋节晚会,融合舞蹈、歌曲、情景喜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国宝级文物、文化IP、网络热梗和强势阵容,为观众呈现一场既传统又现代、既古典又时尚的视听盛宴,探索并诠释了中秋这一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全新意义,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不少观众观后直呼:原来文化还能这么“玩”,只有我大中华的文化底蕴才能拍得这么好看……这启示我们( )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应立足于人民大众的喜好②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应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文化交流互鉴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面向未来,我们要持续从敦煌文化中提炼出中华文明更多方面的精神标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展示我国教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与各国学者一起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通过文化传播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文化形象。由此可见( )A.敦煌文化走向世界取决于多种多样的文化载体B.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敦煌文化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C.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融合统一D.敦煌文化的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照搬外来文化18.当芭蕾舞遇上中国民族舞、在舞台上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近期,国家大剧院舞台上演了一场“苗味”芭蕾。芭蕾舞蹈《花一样开放》讲述了乡村志愿者在苗乡的扶贫故事,巧妙地将苗族舞蹈表现手法与芭蕾相结合,给人带来全新艺术感受。这充分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一切文艺作品创作源泉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熔铸了中华文化④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9.写意与写实相对。写意是艺术家忽略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强调其内在精神实质的艺术创作倾向和手法。把中国的写意文化融入雕塑里形成了写意雕塑。继承和发扬中国雕塑的写意传统,是对20世纪以来一度重视西方写实雕塑而忽视民族传统写意倾向的有力纠正。写意雕塑( )A.纠正了西方雕塑文化重科学精神轻人文精神的缺点B.充分吸收了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并能为我所用C.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克服了民族虚无主义D.在保持了民族性的同时,又凸显了时代性特征20.赓续中华文脉,一个重要支撑就是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擦亮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呈现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印刻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用文化之光开启美好生活之门。这说明( )A.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B.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C.中华文脉日益彰显旺盛而强大的包容性D.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参考答案【互动探究】探究一:①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有益成果。③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探究二:(1)外来文化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2)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探究三:该观点是不科学的。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各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学习、借鉴与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该观点看到了文化交流对于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合理的一面。②但是,文化交流并不必然导致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同质化。在文化交流中,各民族只要认同本民族文化(或坚守本民族的文化立场),坚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或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那么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会多元化,而不会同质化。【易混辨析】1.错误【详解】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经验、积极成果。2.错误【详解】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批判利用。3.错误【详解】今天,我们倡导文化交流互鉴,既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错误【详解】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5.错误【详解】让世界读懂中国,要求我们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6.错误【详解】对优秀外来文化要吸收借鉴,而不是宣传普及。7.错误【详解】中华文化同外来文化有益成果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而不是才能发挥作用。8.错误【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文化交流互鉴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9.错误【详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照搬,而是根据具体条件加以吸收借鉴,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10.正确【详解】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我们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盲目排外的“封闭主义”,也要反对一味推崇、盲目照搬外来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当堂达标】11.B【详解】①:北京文化论坛聚焦“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交流合作”这一年度主题,共鉴中华文化之美,这表明我国文化发展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实现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交融,①符合题意。②: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②表述错误。③:2023北京文化论坛安排了50场嘉宾演讲和圆桌对话,600多名中外嘉宾相聚一堂,共鉴中华文化之美,共谋文化传承创新,共促文明交流互鉴。这表明我国文化发展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③符合题意。④:要立足于人民的社会实践,而不立足于实践智慧,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12.C【详解】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只能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①错误。②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西餐”悄然成为孩子们“餐桌上的主菜”,引发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担忧,这启示我们要依托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童书;开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童书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④符合题意。③:对“西餐”文化,我们要吸收借鉴其有益成果,立足国情,交流互鉴,而不是一味的抵制,③错误。故本题选C。13.B【详解】①:我们对外开展文化交流互鉴,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办好今天的事情必须立足实际,①错误。②:“太阳神鸟”、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金沙石磐、蜀锦、川剧变脸悉数亮相,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在文化的传承中孕育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②符合题意。③:材料强调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没有涉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③不符合题意。④:出土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穿越时空鹏飞而至,在与现代文明的体育盛会相遇中,穿越历史照进现实,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更具魅力,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4.B【详解】①④:在交流中求同存异,相互了解,进而理解,相互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这表明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的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文化交流应取长补短、理解个性,①④正确。②:材料强调不同文化的交流,没有涉及文化发展,②排除。③:材料强调不同文化的交流,没有涉及发展本民族文化,③排除。故本题选B。15.B【详解】①③:根据材料表述,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源是实践,根在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并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③正确。②:在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要源自实践,植根实践,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②错误。③:材料不涉及学习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6.C【详解】②③:河南卫视推出的中秋节晚会《2024中秋奇妙游》融合舞蹈、歌曲、情景喜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国宝级文物、文化IP、网络热梗和强势阵容,为观众呈现一场既传统又现代、既古典又时尚的视听盛宴,探索并诠释了中秋这一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全新意义,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这启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说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应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②③正确。①:文化发展应立足于社会实践,而不是立足于人民大众的喜好,①错误。④: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没有体现文化交流互鉴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17.B【详解】A:敦煌文化走向世界要借助于多种多样的文化载体,但载体不起决定作用,A错误。B:我们要持续从敦煌文化中提炼出中华文明更多方面的精神标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展示我国教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通过文化传播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文化形象,这表明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敦煌文化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B正确。C: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文化可以交流互鉴,但不会融合统一,C错误。D: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不是照搬外来文化,D错误。故本题选B。18.C【详解】①∶材料中当芭蕾舞遇上中国民族舞、在舞台上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近期,国家大剧院舞台上演了一场“苗味”芭蕾。说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①入选。②:社会实践是一切文艺作品创作源泉,②错误。③∶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民族舞遇上芭蕾舞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同时只强调苗族舞蹈表现手法与芭蕾相结合,给人带来全新艺术感受,不涉及熔铸了中华文化,③不选。④:材料中“芭蕾舞蹈《花一样开放》讲述了乡村志愿者在苗乡的扶贫故事,巧妙地将苗族舞蹈表现手法与芭蕾相结合,给人带来全新艺术感受。”说明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④入选。故本题选C。19.C【详解】A:材料有关信息不能说明西方雕塑文化是否具有重科学精神轻人文精神的缺点,A不符合题意。B:材料反映抛弃西方文化的缺陷,突出强调写意雕塑的民族性,而未说明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并能为我所用,B不符合题意。C:继承和发扬中国雕塑的写意传统,纠正20世纪以来重视西方写实雕塑而忽视民族传统写意的倾向,这说明写意雕塑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克服了民族虚无主义,C符合题意。D:材料反映地是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却未强调时代性特征,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0.A【详解】A: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呈现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活,体现了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A符合题意。B: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的影响,未涉及文化的交流和交融,B不符合题意。CD:材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未涉及包容性,未涉及反对民族虚无主义,C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