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18401949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中国史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远古—前221年)形成与发展时期:秦汉(前221—220年)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繁荣时期:隋唐(581年~907年)继续发展时期:宋元(960~1368年)辉煌与迟滞时期:明清(1368~1840年)晚清时期:1840—1912)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改革开放后:1978—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原始社会——夏商西周)第2讲 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史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2022 【Ⅰ】24·商西周青铜器铸造 浙江(1)·1·周王朝的统治模式 北京·1·多元一体浙江(6)·1·孔子从“周” 天津·1·龙山文化2021 【Ⅱ】24·西周采邑制度 广东·1·西周文化传播湖南·1·《诗经》2020 【Ⅲ】41·西周的政治制度 浙江·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江苏·1·手工业(冶金业)天津·1·土地制度海南·1·分封制2019 【Ⅰ】24·王位继承制度 【Ⅲ】24·宗法制 浙江·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江苏·24·二里头文化天津·1·青铜冶炼业 江苏·1·土地制度2018 【Ⅱ】24·商汤政权的合法性 浙江·4·宗族制的特点浙江·28·土地制度考情分析及备考指导考情分析考查内容:考查先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主要集中在政治史。1.早期政治制度发展与“天下共主”的形成;2.宗法制、分封制等制度的内涵与影响;3.商周时期的德治传统。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史情境,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己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趋势: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时期,因此是高考的常考点。重点关注:文明起源特点;私有制产生、阶级、国家出现;王位世袭制;“二重证据法”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井田制;工商食官;敬天保民;原始民主传统;早期国家特征BC770约BC2070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距今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皇五帝时期约BC1600BC1046夏商西周本课时间轴生产力水平社会形态社会组织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02早期国家:夏商周01【学习目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了解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发展阶段起源特点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早期国家雏形夏商西周的统治商周时期原始民主传统选官制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商和西周的思想文化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早期国家: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小结1.发展阶段:②按生产工具:①按社会组织: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目录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的,而是多条线忽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通过区内、外诸考古学文化的交汇、撞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不断地组合、重组,得到不断更新,萌发出蓬勃生机,并最终殊途同归,趋于融合。——摘编自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旧石器时代分布特点: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①地理分布: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②历史发展:源远流长,自成一系。所谓“多元”,是在中华大地上各族体单元不同文化和习俗;所谓“一体”,是迁徙、交流与融合结成一个有共同认知、传承的民族复合体。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新石器时代分布特点:数量较多,分布广泛;但同时出现了聚合发展的特点。时间 文化遗存 分布位置 生活特征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70万年~1万年 元谋人 长江中上游北京人 海河流域 丁村人 黄河中下游 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问题: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存能力,组织管理,精神生活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3.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打制石器,渔猎采集学会用火,群居生活使用磨制石器原始种植农业和家畜饲养养蚕缫丝,制作陶器玉器定居生活,修建村社祭坛神庙氏族部落原始人群母系社会父系社会4.早期国家雏形的出现③“万邦时代”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陶寺遗址)①三皇:燧(suì)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带领人们用兽皮制衣、结网打鱼发明八卦,创造文字结束“结绳 记事”的历史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②五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神话色彩浓厚禅让制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劳动工具【链接·选择性必修 2·P19、P21】农业 ①河姆渡遗址出土石制农具②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手工业 纺织业 ①约3 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②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陶瓷业 ①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②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冶金业 距今5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2022·天津卷·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A.良渚文化的传承 B.红山文化的传承C.龙山文化的传承 D.巴蜀文化的传承考查方向: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考查方向: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及特点(2014上海高考)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考查方向:古史传说时代——神话传说的价值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单位面积果兽数量有限,人口不能密集受时节影响大,食物供给不稳定,相对来说,采集比狩猎更稳定人口有限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数十万年间,人类群落的规模一般保持在三五十人之间。(母系社会)①使用打制石器②过着群居生活③采集和渔猎④会使用火生活状态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炭化稻谷陶猪罐人面鱼纹彩陶盆磨制石器的应用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养蚕缫丝定居生活更强大的征服能力更稳定的食物供给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生产力发展人口增加,定居成为可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的115号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算成新鲜小米有500多公斤。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座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合成新鲜小米约有2000公斤。屈家岭遗址500平方米范围内遗存的稻壳和稻草的红烧土达200平方米。齐家文化46座墓葬中出土430块猪下颌骨,最多的一墓中有68块。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且差别不大,尚未产生贫富分化。墓葬差别较大,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纲要上P4页P3 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在良渚文化遗址中, 上层贵族葬在专门的墓地里,并发现有大量的宗教性玉器、祭坛和豪华的丧葬行为; 中小贵族虽然没有专用墓地,但他们的墓葬中也有棺椁和精美的随葬品,只是数量较少而已。至于一般的社会大众的墓葬里,往往只有若干日常生活用具。—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生产力发展、财富分配不均、体现了阶层分化考古发现说明良渚文化有哪些特点 良渚玉器上的“神面纹”一个头戴羽冠,身上绘有纹身。面目十分威严的神人,骑在同样身上有花纹(或是麟纹),正在呲牙咧嘴的神兽身上的正面图案。玉琮王重约6.5公斤,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6厘米、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五千年文明探源—良渚古城遗址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城墙的出现意味着什么?这种修建有城墙的古城不仅仅是防御能力上的提升,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了一个社会的管理机制和组织调配、人力、物力、以及资源等能力的提高。考古发现良渚古城的总面积达到290多万平方米,这可能是良渚文化的首都,在古城外围还发现规模庞大的水利系统和大面积的稻田,说明良渚社会还有着发达的农业。公共权力的出现——统治者的强大的调动、组织能力农业畜牧业的出现及发展剩余产品私有制部落首领把集体财务据为己有贫富分化阶级产生国家强制机关生产关系的变化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产量提高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氏族公社部落、部落联盟国家*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军队、法庭、监狱、政府)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地位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制度文化史料夏朝“聚族而居”:由于劳动产品尚不充裕,为保障多数居民都能维持起码的生活,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也能维持生活,产品的分配不得不由共同体来进行…至于像土地这样的不动产,则更掌握在宗族的手中…总之,这时的人们聚族而居,集同族之人共同劳动,所有制关系也采取了同族人共同占有的形式。——摘编自沈长云主编《中国大通史 2 夏商西周》“间接统治”:夏朝王畿(jī)内外分布着许多封国,史称:“禹为姒(sì)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如有男氏等,还有承认夏朝“天下共主”地位的异姓族邦。夏与这些族邦或长期结盟,或短暂结盟,随着夏朝势力的消长,它们与夏王朝的关系或即或离,有的邦甚至演化为夏的敌对势力。——摘编自詹子庆《夏史与夏代文明》夏朝还不能完全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治理,只是初具了国家的样貌和形态。世袭制: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注重父系血缘关系。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①权力继承方式:世袭制②国家治理模式: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夏朝仍是聚族而居,夏部族直接管理,其他部族间接统治夏历《夏小正》①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②考古: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二里头宫殿基址问题1:夏朝具备国家的特征吗?夏有疆域、刑法、城墙、监狱、军队等,都标志着国家的产生。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孤证不立有待考证二里头宫殿基址复原问题2: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遗存吗?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考证历史之法——“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实证(2021·福建卷·1)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 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拓展延伸】: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先生提出,是指文献和考古相结合的方法,是综合利用“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新材料”的历史研究方法。考查方向:夏朝与夏文化遗存——文献与实物互证材料1: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史记·夏本纪》材料2: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 燕策一》(1)根据材料1,指出夏朝继位制度的变化。(2)关于启的继位,材料1、2为什么有的不同说法?①说明古人对启继位方式有不同意见。②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过程中可能存在斗争。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1)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形成的一种政治制度,它代表着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2)世袭制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它与私有制相适应,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一)夏朝(18全国1.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考查方向:夏朝政治制度——王位的传承商朝:中国信史的开端《史记·殷本纪》甲骨文1937年殷墟考古发掘情形地下之新材料纸上之材料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有文字记载或有实物印证的历史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汤,殷(今河南安阳)地位 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制度文化史料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内服外服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商朝:中国信史的开端(1)基本情况经济:井田制政治: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②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甲骨文、青铜器①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殷本纪》等②考古:殷墟甲骨文、铭文、青铜器商附属国附属国附属国周由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之地,商王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设立相卿士等内服官。指王畿外臣服商王方国,册封方国的首领为侯、伯为外服官,有很大的自主权,义务是定期纳贡和奉命征伐内服外服“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内外服关系:①松散的联盟关系 。②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③方国的向背影响商朝的兴衰。易错: “内服”、“外服”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臣服于商族的部落,大多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了商王的中心地位。具有神秘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商朝的统治具有什么特点?“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帝王由于迷信,凡事(如征战、祭祀)都要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左传》“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迷信鬼神原因:①知识水平有限,无法解释自然现象。②统治者神话王权,巩固统治。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商朝:中国信史的开端(2)国家特征西周:(gui)西周: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考证,可信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今陕西西安)地位 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由繁荣转向衰落的时期制度衰亡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政治: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经济:井田制、木石骨蚌、 工商食官文化:金文、青铜器衰落:①标志: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②原因: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③结果:周厉王出逃,诸侯推举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西周从此走向衰落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西周:西周:分封制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目的:稳定秩序,巩固统治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作战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在领地再分封。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内容:授土、授民西周的“封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封建制度”是以生产方式划分的,是一种社会形态。特点:①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②以血缘为标准,宗族色彩浓厚(同姓为主);③周王是天下共主,诸侯有独立性。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权力的分配周人在全国建立了绵密的封建网络。每一个地处边缘或前哨的封国,无不负有融合异族的任务。晋国奉命安抚夏人和戎族。考古发现的燕国遗址,处处显示周文化与当地土著及北方山戎族群的混合。—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作用:巩固王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促进了民族融合。周文化影响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动文化交流和华夏认同观念发展。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局限:诸侯独立性强,势力的日益壮大,导致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西周:分封制(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020·海南卷·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考查方向: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影响考查方向: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目的(2022浙江高考)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2021广东高考)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皋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考查方向: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考查方向: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影响含义:以血缘关系的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规定相对的大小宗关系。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家国同构,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族权与政权的结合。表:政治体现里:血缘纽带分封制相互依存宗法制互为表里商代,王位的继承……既有传子者,也有传弟者。传子者中,又有传长子与传幼子等多种。……商代中期的九世之乱,其根源在于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概念阐释】家国同构: 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西周:宗法制——权力的继承【思考】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血缘纽带“尊宗敬祖”、“尊老爱幼”、任人唯亲、等现象嫡长子继承制传宗接代、重男轻女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唯上是从的作风世袭干部职务终身制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形成世卿世禄、“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统治结构。③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的内容之一:形成了尊宗敬祖、重伦理的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导致重男轻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出现。西周:宗法制影响(2022浙江高考)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 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考查方向: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西周:礼乐制分封制宗法制政治隶属(表)血缘纽带(里)互为表里礼乐制维护工具维护工具——权力的认同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统治秩序。表现:仪式、器具、称谓。作用: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的发生。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礼仪规范,使用的音乐也不同用鼎的礼仪: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死”的不同说法: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驾崩薨卒不禄死礼:贵贱有序 乐:上下和同1.表现:①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②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选官制度(选必1P30)世官制,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商周时期原始民主传统:(选必1P3)材料:西周晚期,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言论。2.影响: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基本土地制度 井田制 简介: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奴隶与庶民集体劳作。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诗经》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材料: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 ——《诗经·小雅》贵族占,村民集体耕作,收获归贵族村社份田收获归自己;土地使用无所有权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发展历程:产生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时期→废除于战国时期瓦解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经 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由于冶炼青铜器所需要的锡十分稀有,青铜产量有限,基本上为上层贵族所垄断,主要被用来制造武器、礼器和生活用品。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农业技术:开沟排水(沟渠灌溉,重视水利)、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青铜铸造: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湛、使用广泛纺织:西周时期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品种丰富,花色图案精美①商代:最早的货币;②西周:官府控制商业——工商食官;③《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④商周时期出现契约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铜铃和海贝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进工商食官制: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宫殿和宗庙位于中心(选必二P56)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2020·天津卷,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2022·全国乙卷·24)据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考查方向:商周的经济——青铜铸造的繁荣考查方向:商周的经济——井田制文化 ①文字:商朝形成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 ,西周使用铭文(金文、钟鼎文);②青铜文化:商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遗址);③历法: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殷历)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纪日方法④民本观念:.西周教育法律(七)商和西周的思想文化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思考:材料体现了怎样的思想观念,相较于商朝治国思想有怎样的进步?进步: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转变(人文意识逐渐增强),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观念:敬天保民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禹刑》《汤刑》《九刑》学在官府法治思想的渊源(2023·四川内江一模·24)西周,周人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保民”。由此可知当时A.天命观不适应统治需要 B.出现了早期民本思想C.道德是君主专制的根本 D.诞生了朴素民主意识(2016·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考查方向:商周的文化考查方向:商周的文化——民本思想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①神权和王权相结合(甲骨文的占卜功能、祭祀)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从内外服到分封)④原始民主遗存,王权有限。政治①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经济①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②敬天保民,人文意识逐渐增强③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文化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