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轮子的故事(教案+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轮子的故事(教案+说课稿)

资源简介

苏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轮子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并了解轮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知道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理解轮子如何减少摩擦、提高移动效率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观察、动手实验、故事讲述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学会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究轮子的奥秘。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通过了解轮子的发明和发展历程,感受人类智慧的伟大,增强对科技进步的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轮子的故事》以轮子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这一古老而重要的发明。轮子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运输方式,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轮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其减少摩擦、提高移动效率的原理,并认识到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然而,由于年龄尚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对于轮子的结构和功能可能难以直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对轮子的认知。
四、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了解轮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知道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理解轮子如何减少摩擦、提高移动效率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轮子发明的小故事,如古代人们如何发现并利用轮子来搬运重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轮子的故事》。
提问激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带有轮子的东西?它们为什么要有轮子?轮子是怎么帮助它们工作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新知探究:认识轮子的结构和功能
实物观察:将准备好的带有轮子的物品摆放在展示台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轮子的外观、结构和运动方式。通过触摸、转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轮子的特点。
结构解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轮子的基本结构(轮辋、轮辐、轮毂等),并逐一解释各部分的作用。通过动画演示轮子的滚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轮子如何减少摩擦、提高移动效率的原理。
功能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轮子的功能,如省力、方便移动、提高速度等。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动手实验:体验轮子的作用
实验设计:准备两组实验材料:一组是带有轮子的玩具车或滑板车,另一组是相同重量的无轮物体(如木块)。让学生分别推动这两组物体,比较它们的移动难易程度和速度。
实验观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比较两组物体在移动时的不同表现。鼓励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原因。
结论总结: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轮子能够减少摩擦、提高移动效率,使得物体的移动变得更加轻松和快速。
(四)拓展延伸:轮子的发明与发展
历史回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轮子发明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介绍不同历史时期轮子的形态和应用。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感受轮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
创新思考: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我们常见的轮子形状外,还有哪些不同形状的轮子?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和应用场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意设计。
未来展望:引导学生展望轮子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可以讨论一些新兴技术如磁悬浮列车、智能轮胎等对轮子技术的革新和推动。
(五)总结反思: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轮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能力提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探索与轮子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或周围环境中带有轮子的物品,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轮子模型作为家庭作业。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物观察、动手实验、故事讲述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等环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轮子减少摩擦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动手实验环节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苏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12 《轮子的故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2课,主题为《轮子的故事》。本课从科学与生活、社会的关系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人造物与自然物的区分开始,逐步了解轮子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轮子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轮子并不陌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各种各样的轮子,如汽车、自行车、玩具车等。然而,他们可能并不清楚轮子的发展历程以及轮子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具体便利。因此,本课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中,深入了解轮子的故事。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轮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识不同时期的轮子特点;理解轮子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体会轮子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的轮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小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轮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识不同时期的轮子特点;理解轮子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的轮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视频资料、不同时期的轮子图片或实物、小车制作材料(如纸盒、车轮、吸管、胶带等)。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轮子的图片或实物,准备小车制作材料。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带有轮子的物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它们都需要轮子?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轮子的故事》。
2. 探究新知
(1)轮子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PPT课件展示轮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最初人们用滚木运送重物、后来发明木制轮子、挖空轮子装上轮辐、给车轮套上铁皮以及现代弹性橡胶轮的发明等。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时期的轮子图片或实物,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并思考轮子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轮子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视频资料和图片展示轮子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自行车、轮椅、购物车等。让学生认识到轮子不仅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 动手实践
(1)制作小车
教师提供小车制作材料,指导学生利用纸盒、车轮、吸管、胶带等材料制作一辆小车。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小车更加稳固、如何使小车行驶更加平稳等问题。
(2)小车比赛
学生完成小车制作后,组织一场小车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轮子的省力作用和滚动摩擦的科学原理。同时,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 总结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轮子的故事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轮子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关于轮子的奥秘。
七、作业布置
1. 让学生在家里寻找一些带有轮子的物品,并尝试解释它们为什么需要轮子。
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设计一款新型轮子或带有轮子的物品,并画出设计图或制作模型。
八、板书设计
轮子的故事
起源:滚木→木制轮子→挖空轮子→铁皮轮子→橡胶轮子
发展:省力、方便、快捷
应用:汽车、自行车、轮椅、购物车等
九、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中深入了解了轮子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制作小车时动手能力较差,需要我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