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高中思想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教科书 书 名:经济与社会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7月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分析社会保障的类型、完善措施,相信我国的社会保障是行之有效的“社会减震器”。 2.科学精神:通过对社会保障四种类型的具体解读和分析,知道我国社会保障是一个体系式的“安全网”,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的社会保障。 3.法治意识:明确享受社会保障是我们的权利,也是社会成员应该分担责任。 4.公共参与:根据材料、教材知识,探究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适当提出自己的建议,探究合作能力,并不断提升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社会保障的作用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教学难点: 1. 社会保障的作用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农民工邢万强》 总议题:从关注解决农民工的问题-----看我国的社会保障; 议题一:帮助农民工走出困境----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内容; 议题二:解决农民工的困惑和担忧---认识社会保障的作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讲授新课 议题一:帮助农民工走出困境----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内容 议学情境: 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群体,为我国城市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同时他们的背后又有多少辛酸和无奈。 农民工1: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多为危险性大的,每天的工作时间长,收入比较低,因此很容易患病,却难以支付高昂的医药费,大部分农民工能忍就忍,不得不到半不得已不到医院救治;在工作中受伤后,相当多的雇主推卸该担当的责任; 农民工2:我和孩子妈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孩子跟着奶奶在家,到了上学的年龄也还没有去上学,基本的义务教育也没有接受; 农民工3:我现在62了由于家中就自己一个人,现在年纪大了无法外出打工,基本的生活也出现了问题; 农民工4:由于家里那边经济比较落后,我在外打工,儿子初中毕业后就去当兵,现在退伍在家赋闲,又不想让他和我一样背井离乡出来打工。 议学活动:结合社会保障的内容(形式),你认为哪种社会保障的形式适合来帮助他们 并说明选择的原因。 议学小结:学会区分四种社会保障的形式 区别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地位保障对象资金来源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农民工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材料分析的基础,帮助学生区分社会保障的四种形式,体会四种保障的优势。 议题二:解决农民工的困惑和担忧---认识社会保障的作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议学情境:2021年全国的农民工总量已达2.4亿人。然而,农民工所享受的社会保障程度比较低,尤其是其社会保险长期游离于城镇职工之外。“换地方打工,社保还要不要管 ”某报社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近将要回家的农民工群体,了解他们对养老金的看法。 农民工观点1:①不少人都不知道自己打工时有没有交社保,也不知道现在缴纳的养老金,将来“关他们什么事儿”,他们普遍的观念是“干一天算一天”,“钱攥在自己手里最安全,交了老了也不一定能用得上, 等老了病了的那一天就听天由命吧”。 ②“和人家城镇的职工不能比,人家收入高,养老也规范健全”。 农民工观点2:①农民工流动性很大,不定期跨省换工作的比比皆是,“如果换工厂,原来缴的社保就没了”,农民工收入也通常较低,社保对他们而言是一道较高的制度性门槛;②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适时提高了缴费档次,大家都想不通:“新农保的缴费标准每年调,为什么不能一次到位”③很多人常常是参保后又想想觉得交钱的时间长不合算还是选择退保。④还有农民工认为政策随时在变,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眼前利益看得见,以后的事谁说得清”。 议学活动:如果由你来解答农民工的困惑,请运用“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结合社会保障的作用,针对农民工观点1中“现在缴纳的社保,将来‘关他们什么事儿’”的困惑作明确的解释。 结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和农民工观点2的内容,对政府如何解除农民工的担忧,让“以后的事说得清”提三点合理性建议。(结合教材理解具体要求) 议学小结: (1)(1)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2)社会保障通过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 4、总要求: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农民工的困惑和担忧,让学生们学会运用学习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提升学生思维的能力,并且增强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同感,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见,提升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构架框架 4、课堂小结 播放视频《有我在你身边》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至今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都要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点赞,社会保障的明天将会更好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5.迁移应用层次(课后作业) 议题迁移:农民工的美好期待---社会保障制度的明天 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所享受的社会保障见证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稳增长、促改革、保民生作出巨大贡献。但这一制度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一定差距。 美好生活的需要1: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差距:现存医保体系无法做到公平对待尤其是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依旧存在“垫付”和“跑腿”的麻烦; 美好生活的需要2:“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差距:我国社保水平总体还比较低,和欧美国家依旧存在差距; 美好生活的需要3:用人单位更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差距:用人单位还存在不履行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义务; 美好生活的需要4: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城乡、一二三线城市之间医疗卫生依旧存在很大差距; 美好生活的需要5: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服务平台----差距:社保卡应用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美好生活的需要6::更满意的收入----差距:农民工等一线劳动者的收入依旧比较低。 议学活动:民有所想,我有所谋。假如你是决策者,针对这些新需要和差距该确定怎样的解决策略?请运用“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知识完成。(策略要求结合理论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议学小结:运用本节课知识,策略要求结合理论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二、实践作业:走访调查自己所在社区或村镇人们对我国社会保障的认识程度,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对他们进行宣传普及。(形成文字资料包括:采访对象的身份、认知程度,你们之间的交流情况(采用问答式)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