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
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两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
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联系
【时空定位】
【预习新知】
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 ”。
2.汉初的统治:
(1)王国问题
①背景:汉初,“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 并行制。
②问题:王国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③应对:汉高祖将异姓王逐渐剪除,但是,又陆续分封 ;汉景帝削减王国封地,引发了七国叛乱,叛乱被平定。
(2)“文景之治”
①背景:汉初,经济残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尊奉 思想。
②内容: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史称“ ”。为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创造了条件。
二 西汉的强盛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皇帝直接掌控的 。
(2)选官制度:确立以 为代表的官吏选拔制度。
(3)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颁布“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设置刺史:负责对辖区内的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监察。
③任用酷吏:严厉镇压 、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4)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①金融:改革币制,将 收归中央。
②生产:实行盐铁官营。
③贸易:推行 ,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5)加强对思想的控制:接受 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的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开拓疆域:巩固和加强了国家统一。
(1)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战争,夺取 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酒泉等四郡。
(2)张骞通西域:
①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②中国的丝织品沿此路西传,形成著名的“ ”。
(3)地方治理:
①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②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
三 东汉的兴衰
1.西汉的衰亡
(1)社会危机: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西汉灭亡:公元____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王莽新政与农民起义
①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②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王莽政权被推翻。
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光武中兴”
(1)政治上
①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外戚干政。②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提倡节俭。
③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上
①恢复西汉的____-制。②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③六次下诏释放奴婢。
(3)思想上:提倡文教,重视儒学,以“柔道”治天下。
4.东汉衰亡
(1)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与“____之祸”
①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政治腐朽黑暗。
②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遭受“党锢之祸”。
(2)土地兼并、农民起义与军阀割据
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 ”起义军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③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 两汉的文化
1史学成就
(1)《史记》:西汉中期 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 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
2文学成就
(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 ,辞藻华丽。
(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五言诗:民间流行, 、生动,传播广泛。
3科技成就
(1)医学①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东汉时的《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 》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 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概念阐释】
1.黄老之学: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汉初以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黄老之学的特点是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因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其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
2.“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出现,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爱惜民力,轻徭薄赋的结果。“文景之治”是封建统治相对清明的时期。
3.汉承秦制:“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如郡国并行制以及后来汉武帝实行的刺史制度均为在秦朝制度基础上的创新。
4.中朝与外朝的运作
3.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一政策,有利于平抑物价,增加中央收入。
4.秦汉对儒学态度的差异:“尊崇儒术”的汉武帝与“焚书坑儒”的秦始皇虽然在对待儒学的态度上截然相反,但他们这些思想措施在实质上都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都是为了巩固统一,殊途同归。
【合作探究】
1 历史解释——汉初的统治
史料 汉初政府纯粹代表一种农民朴素的精神,无为主义即为农民社会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俭无为、与民休息,遂成为汉初政府之两大信念。因乱后社会经济破产,人心厌乱,战国晚年黄老一派消极思想,遂最先在农民政府里得势。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黄老思想为何在汉初“农民政府里得势”?如何理解史料中“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
2 家国情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史料 汉武帝时,主父偃主张: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阅读史料,指出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简析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
3 历史解释——汉代的边疆治理
史料 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领负责
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根据史料,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巩固训练】
1.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等为外朝。”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
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
2.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大定之治
3.西汉初期,经济残破,百业待兴,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 )
①崇尚黄老之学 ②崇尚董仲舒新儒学
③实行无为而治政策 ④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5.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大”。这一现象导致了( )
A.王莽篡夺政权 B.政治腐朽黑暗 C.诸侯势力膨胀 D.藩镇割据严重
6.有学者认为,“大一统”观念包含空间与疆域拓展的意蕴,也强调军事扩张行动必须具备道德合法性。借此昭示“大一统”与“大统一”之差异,界分“王道”与“霸道”之别,据此秦朝只可被视为“大统一”,而西汉则应称为“大一统”。据此西汉被视为“大一统”的主要原因是( )
A.整合广大疆域实现了统一目标 B.推行儒学教化形成文化认同
C.废除了地方实行的郡国并行制 D.汉承秦制的基础上巩固集权
7.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 )
A.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 B.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
C.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D.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
8.为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采取的举措是( )
A.推崇黄老思想 B.颁布“推恩令” C.开辟丝绸之路 D.设置西域都护
9.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的史学名著是(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得势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黄老思想主张无为,注重民生;黄老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与民休息的政策相契合。
理解: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与秦的残暴苛政全然不同。
2措施:颁布“推恩令”;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尊崇儒术。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3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
【巩固训练】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所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B项正确;黄老思想是汉初的治国思想,排除A项;开辟丝绸之路最初是为了联合大月氏来共同对抗匈奴,排除C项;西域都护府不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依所学,《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故选A项;《汉书》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排除B项;《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排除C项;《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排除D项。
(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