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25年高考政治基础专项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25年高考政治基础专项复习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第六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2025年高考政治专项复习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目录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教材知识萃取
①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产生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所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决定因素 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特征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职能 政治(维护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
②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重大成就。
教材素材变式
1.[必修3 P75相关链接变式]我国拥有几千年优秀的法律文化,很多古代法律和经典判例给现代人以启迪。例如,
南宋时期,法律对女儿所能继承的财产份额作出规定:“父母已亡,儿女分产,女合得男之半。”宋朝,在新郎新
娘成亲之前,双方要交换婚帖。其中,女方的婚帖会列出陪嫁的嫁妆,将来万一夫妻离婚,或者出于其他原因妻
子改嫁,这婚帖上的嫁妆,妻子是可以带走的。这表明( )
A
①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②宋朝出嫁女子对婚前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③我国南宋时期的女性已经拥有其父母财产的平等继承权 ④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我国拥有几千年优秀的法律文化,很多古代法律和经典判例给现代人以启迪,这说明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①符合题意。宋朝时,夫妻离婚,或者出于其他原因妻子改嫁,妻子可以带走婚帖上的嫁妆,这说明宋朝出嫁女子对婚前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②符合题意。由“儿女分产,女合得男之半”可知③中“平等继承权”的说法错误。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不是“根本保障”,④说法错误。
2.[必修3 P76探究与分享变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
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
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①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②法律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发展的产物 ③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④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规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这说明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统治的工具,①符合题意。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②说法错误。“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这说明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法的本质和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强调社会规范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④不符合题意。
3.[必修3 P78专家点评变式]2023年1月1日,修订后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
行。该《条例》第78条是我国首个将“生前预嘱”以立法形式确立的条款。《条例》规定,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
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思表示。其中包括采取或者不采取插管、心肺复苏等
创伤性抢救措施,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等。该《条例》的修订体现了( )
B
①对患者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②生命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③坚持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 ④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该《条例》第78条是我国首个将“生前预嘱”以立法形式确立的条款,《条例》规定,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思表示,这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体现了对患者人权的尊重和保障,①③符合题意。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而生命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权,②说法错误。材料强调对患者人权的尊重和保障,不是强调社会主义法律的平等属性,④与题意不符。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教材知识萃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 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
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①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 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 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全面依法治国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党的领导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教材素材变式
1.[必修3 P80探究与分享变式]从“法制”到“法治”,法治建设在路上。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C
①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始于党的十五大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③1978年我国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制定转向实施 ④“法制”向“法治”的转变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始于党的十五大,①说法错误。材料强调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说明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②符合题意。1978年之后,我国法治建设的重点逐渐从法律体系制定转向实施,③说法错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程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这说明“法制”向“法治”的转变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④符合题意。
知识拓展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强调法律的制定与修改等(立法);“法治”强调法律的实施(执法、司法、守法)。
2.[必修3 P82探究与分享变式]2023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该法明确
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残疾人、老年人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建筑物以及使用其附属
设施、搭乘公共交通运输工具,获取、使用和交流信息,获得社会服务等提供便利。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出台
( )
B
①是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 ②为扩大残疾人、老年人基本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③能确保残疾人、老年人平等、便捷地融入社会生活 ④坚持了人民至上理念,彰显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温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④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出台为残疾人、老年人获得出行便利提供法律保障,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 现,坚持了人民至上理念,体现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温度 √
②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残疾人、老年人基本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并没有扩大残疾人、老年人 的基本权利 ×
③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出台有利于残疾人、老年人平等、便捷地融入社会生活,“确保”一词说法绝对 ×
3.[必修3 P83探究与分享变式]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
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款从立法的层面豁免救助人对受救助人造成的损害,消除了见义勇为者在扶贫济困、
挺身而出之后的顾虑。2023年7月,中央政法委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这些勇士的善行义举激励更
多人民群众参与到见义勇为中来。这告诉我们( )
B
①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②推进公正司法,必须确保审判权依法独立行使 ③要凝聚正能量,为正风扬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④民法典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民法典的相关条款消除了见义勇为者在扶贫济困、挺身而出之后的顾虑,弘扬了见义勇为的美德,这表明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凝聚正能量,为正风扬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①③正确。材料强调我国通过立法激励人民群众见义勇为,未涉及推进公正司法,②与题意不符。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④选项中的“根本保证”一词夸大了民法典的作用。
4.[必修3 P83相关链接变式]对于法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
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他曾引用《商君书》中“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
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这启示我们法治建设要( )
A
①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②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
③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 ④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服务于当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材料解读
《商君书》中的观点的大致意思是,在考察风俗民情的基础上立法,才能治理好国家,弄清国情、抓住根本,才能制定出适宜的政策。如果不考察当时的风俗,不弄清国家的情况,法令政策制定后民众会混乱,政务再繁忙也是收效甚微。
【解析】《商君书》中的观点启示我们进行法治建设时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要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①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法治建设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没有涉及党的领导,③不符合题意。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具有两面性,不能全面继承,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辩证否定,④说法错误。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