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八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025年高考政治专项复习探索认识的奥秘目录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壹教材知识萃取认识 内涵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阶段 ①初级阶段——感性认识;②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注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不能说谁比谁更有意义/更重要 实践 内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特点 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注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能直接改造世界,试题常以此为设错点 实践 是认 识的 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人们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 过学习他人认识成果获得间接经验 1、认识的内涵和阶段内涵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阶段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和理性认识(高级阶段)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2、实践的内涵和特点内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特点 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内容 正确理解 侧重点 认识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人)对客体(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 把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教材素材变式1.[必修4 P48阅读与思考变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和荀子的思想闪耀着哲理的光辉。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b#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下列对两位思想家的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B①老子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荀子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 ②老子的观点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两人都认为“求”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 ④老子否定了认识来源于实践,荀子肯定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老子认为,不出门户就能推知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就可认识天道规律,这种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荀子认为没有什么人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都是后天学习积累的,这种观点属于唯物主义,①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老子的观点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②说法错误。老子认为圣人不(刻意)出行就能推知事理,不(刻意)窥见就能明了“天道”,不(刻意)作为就能有成就,他并不认为知识是“求”来的,③说法错误。老子不认为知识是“求”来的,否定了认识来源于实践,而荀子认为知识和道理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来的,肯定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④符合题意。2.[链接必修4 P48—49教材知识]2023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规: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生鲜灯”。“生鲜灯”会通过特定的光线和颜色,使农产品看起来更加新鲜。然而,这种改变色泽的手段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的品质更好,从而对商品的感官认知产生偏差。禁止使用“生鲜灯”的哲学考量是( )A①增强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性 ②保证人们能够在认识范围内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③推动人们正确发挥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 ④促使人们在正确意识指导下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预期目标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生鲜灯”特定的光线和颜色,会使农产品看起来更加新鲜,容易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感性认识产生偏差,进而作出错误的消费选择,由此可知,禁止使用“生鲜灯”有利于增强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性,推动人们正确发挥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①③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认识世界,未涉及改造世界,④与题意不符。3.[链接必修4 P49教材知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构建首都水网、强化水资源战略储备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北京,南水供水水网犹如一个变形的“十”字形,全市构建起“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三水联调的安全保障格局。截至2023年9月,南水已占北京城区供水的75%。南水北调对北京供水格局的改变说明( )A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③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解放思想,突破规律的束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人们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改变北京供水格局,这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该工程对北京供水格局的改变说明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①③正确。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而非自在事物的联系,②不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不能突破规律的束缚,④说法错误。4.[链接必修4 P51教材知识]当我们路过新修剪的草坪时,总会闻到一种特殊的味道。这种味道到底从何而来 为什么往往会出现在草坪被修剪过之后 有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是多种名为绿叶挥发物的碳基化合物在空气中混合的产物。当植物受到昆虫、病菌感染或割草机等机械外力的伤害时,会主动释放这些分子。这说明( )C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为准确和重要 ④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了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解析】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涉及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问题,①不符合题意。人们疑惑为什么路过新修剪的草坪会闻到特殊的味道,对此,科研人员经过科学研究,发现了草坪修剪后释放特殊味道的原理,这表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也体现了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了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④符合题意。感性认识虽然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但是认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为准确和重要”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③说法错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高频易错:误认为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正确的[必修4 P52相关链接变式]2023年6月,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轨道周期仅为53分钟的脉冲星双星系统,从观测上证实了蜘蛛类脉冲星从“红背”向“黑寡妇”系统的演化理论。对脉冲星的观测研究,有助于揭示更多宇宙奥秘。这一发现表明( )A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要获得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的反复 ④基于实践获得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解析】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轨道周期短的脉冲星双星系统,从观测上证实了蜘蛛类脉冲星从“红背”向“黑寡妇”系统的演化理论,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①符合题意。该实践活动从观测上证实了蜘蛛类脉冲星从“红背”向“黑寡妇”系统的演化理论,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体现认识的反复性,③不符合题意。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但来源于实践的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要经过实践的检验,④说法错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必修4 P53相关链接变式]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他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下列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D①合理性在于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②合理性在于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③不合理性在于否认了知和行两者的区别 ④不合理性在于颠倒了认识规律的起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大意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圣人的学问只有一个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开看作两样事情。该观点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强调知行合一,但没有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说法错误,②符合题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王阳明则认为认识是实践的来源,这颠倒了认识规律的起点,④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观点强调知和行不可以分开看作两样事情,并没有否认知和行两者的区别,③说法错误。7.[链接必修4 P50—53教材知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同志的名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毛泽东同志重视调查研究,拜人民为师。1927年初,他回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广泛接触和访问群众,实地考察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召集农民和农民运动干部,虚心向他们请教,并召开各种调查会,引导大家打开“话匣子”,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调研,他深切感到“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得出了农民运动“好得很”的正确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湖南十八洞村调研,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理念;赴浙江调研后,首次正式提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推动着调查研究蔚然成风、产生实效。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知识说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的正确性。(7分)【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分)在调查中获得感性认识是研究的基础和逻辑起点,在研究中形成理性认识是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和升华。(2分)中国共产党人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倾听民声、收集民意,(1分)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或“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1分)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和对策。(1分)【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具体分析过程如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贰教材知识萃取真理 内涵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特点 ①真理是客观的,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③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注意:①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真 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不会被推翻,试题常以此为设错点 追求真 理是一 个过程 认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意:获得真理并不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真理的内涵和特点内涵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 真理是客观的 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关于认识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意味着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认识受到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对一个事物没有真理性认识。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说明真理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不是被推翻。任何认识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真理性认识也不能超越历史条件。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教材素材变式1.[链接必修4 P54教材知识]“曼德拉效应”是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的群众性错误记忆现象。心理学专家认为,集体记忆发生偏差是因为人往往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很可能误导既有记忆的真实性。材料说明( )C①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②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敢于质疑 ③集体记忆的偏差与人们的认知选择有关 ④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会因人而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人往往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很可能误导既有记忆的真实性,这说明人们的认知选择会影响群体记忆,这启示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敢于质疑,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敢于质疑,未涉及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①不符合题意。真理具有客观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认识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④说法错误。2.[必修4 P54阅读与思考变式]“吃就吃新鲜的”,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味道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高;但对黄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食物中毒的隐患。上述材料说明( )A①真理总是局限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与谬误并无明显的界限 ③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吃就吃新鲜的”这句话有其适用的范围,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食品,这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总是局限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③符合题意。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②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未涉及真理的含义,④不符合题意。3.[必修4 P55阅读与思考变式]作为发现青蒿素的国家,我国在青蒿素研发领域大力投入,同时向全球积极推广应用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仅有研发创新是不足以实现全球消除疟疾的目标的,我们同样需要疟疾防控模式的创新。由此可见( )B①实践的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 ②获得新的认识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目的 ③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④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我国在青蒿素研发领域大力投入,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仅有研发创新是不足以实现全球消除疟疾的目标的,我们同样需要疟疾防控模式的创新,由此可见,实践的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永无止境,①④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说法错误。人们可以形成真理性认识,“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说法错误,③排除。4.[链接必修4 P56教材知识,2023新课标卷]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 )B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 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这说明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也说明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①③符合题意。认识的发展是在辩证否定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的,“不断推翻前人认识”说法错误,②不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法错误。5.高频易错:误认为真理能够被推翻[链接必修4 P56教材知识]玉米、水稻驯化过程是否遵循共同的遗传规律在科学界长期存在争论。经过我国三代科学家近20年的研究发现,玉米基因KRN2和水稻基因OsKRN2受到趋同选择,并通过相似的途径调控玉米和水稻的产量。此研究为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科技支撑。这表明( )D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正确意识能有效改造世界 ②真理性的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会不断被推翻和超越 ③农作物育种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④人类的认识运动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意识自身不能改造世界,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改造世界,①说法错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②说法错误。我国三代科学家近20年的研究历程和研究结果体现了农作物育种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③符合题意。玉米、水稻驯化过程是否遵循共同的遗传规律在科学界长期存在争论,我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取得了相关成果,这表明人类的认识运动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符合题意。6.[链接必修4 P56教材知识]年龄还是身高?长期以来,关于儿童票的划分标准一直争议不断。随着儿童身高增长进一步加快,新修订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铁路旅客运输规程》规定,随同成年人乘车的儿童,年满6周岁且未满14周岁的应当购买儿童优惠票;年满14周岁,应当购买全价票。这一改变( )A①说明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体现了社会需求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表明现实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长期以来,关于儿童票的划分标准一直争议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我国法规规定,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确定购买儿童票还是全价票,这说明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一改变符合社会实践的变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③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需求不等于实践,②说法错误。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④说法错误。7.[必修4 P57名人名言变式]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主要告诉我们( )C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③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④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开拓创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毛泽东认为,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再到认识不断循环往复,新的实践和认识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并未体现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也没有涉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①③不符合题意。8.[链接必修4 P54—56教材知识]饮茶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素来深受大众喜爱。各个时期不同形式的饮茶习惯,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四时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养生实践中,必须做到顺应四时气候以调养五脏之气;在不同季节,所选择的茶叶品种应根据季节因素而有所调整。时代在变,社会在变,萌芽于远古,发展于古代,嬗变于现代的中国茶文化,也在随着新时代起舞。一方面追求传统,走向精美、精致、精细、精良;另一方面又力求适应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于是袋泡茶、茶饮料同样并行不悖。有人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顺应自然、四季有别的茶文化已经过时了。请结合材料,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6分)【答案】①真理是客观的。茶文化要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顺应自然、四季有别的茶文化中包含着真理性认识,并没有完全过时。(2分)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由于社会和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完全按季节饮茶具有局限性,茶文化要与时代发展、生活方式变化相统一。(2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2分)【解题思路】第一步:审设问。本题的设问中要评析的观点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顺应自然、四季有别的茶文化已经过时了”,考生需要分别分析该观点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考生可联系真理的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知识。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材料关键信息,链接教材知识。关键信息 链接教材知识在具体养生实践中,必须做到顺应四时气候以调养五脏之气;在 不同季节,所选择的茶叶品种应根据季节因素而有所调整 真理具有客观性。茶文化中仍有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真理性认识,并没有完全过时时代和社会在发展变化,茶文化在追求传统的同时,也在适应快 节奏的当代社会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茶文化要顺应社会和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时代相适应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们要在社会实践的变化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茶文化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分点作答。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