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社会的真谛 2025年高考政治基础专项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寻觅社会的真谛 2025年高考政治基础专项复习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第八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025年高考政治专项复习
寻觅社会的真谛
目录
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的本质

教材知识萃取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全部社
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注意: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
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教材知识萃取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全部社
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注意: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
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教材知识萃取
1、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全部社
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注意: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
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教材素材变式
1.[必修4 P58阅读与思考变式]恩格斯强调,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
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强调,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
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下列说法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C
①劳动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②人类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③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①说法错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这表明人类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②符合题意。恩格斯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离不开劳动,这强调了劳动对社会的重要性,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③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④说法错误。
2.[链接必修4 P59教材知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
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
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色彩和思辨的色彩。”这段话( )
C
A.反对用思辨的观点解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B.主张从经验出发去揭示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认为一定的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解析】
A 由“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可知,材料强调要从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出发 揭示社会结构的变化,这里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不属于形而上学 ×
B 材料强调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对社会结构的作用,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而非历史唯心主义 ×
C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表明人类进行的相关生产 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等领域,即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 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该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
D 材料未涉及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3.[必修4 P59相关链接变式]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度十大流行语有:党的二十大、中国式
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端稳中国饭碗、数字经济、太空会师、一起向未来、电子榨菜、俄乌冲突等。这些词
语是对2022年社会生活的生动诠释。这表明( )
D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如影随形 ②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流行语的产生都有其物质性原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2022年度十大流行语(【点拨】社会意识)是对2022年社会生活(社会存在)的生动诠释,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其产生有其物质性原因,这表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④符合题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并不是如影随形,①说法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决定于社会意识,②说法错误。
4.[必修4 P60阅读与思考变式]哲学史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早就有了关于自然界的丰富
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总体上说来并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研究
领域中去。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有( )
C
①自然界的规律是外化的,社会发展规律是深藏的 ②以往哲学多认为社会历史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 ③以往哲学多忽视了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④以往哲学家没能摆脱历史条件和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界的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分别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①中“自然界的规律是外化的”说法错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人们可以运用唯物主义解释自然界,但不能运用唯物主义解释人类社会,这是因为以往哲学多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忽视了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②③符合题意。任何时代的哲学家都不能摆脱历史条件和实践水平的限制,④说法错误。
5.[链接必修4 P61教材知识]“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二八谁家女,临河洗旧妆。
水流红粉尽,风送绮罗香。”千百年前,古人把一醉方休的酣畅、初遇难离的情思,镌刻在长沙窑瓷生坯上,用釉
涂、拿火烤,流传至今,让今人得以思接千载,情通古今。这从侧面表明( )
C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离不开具体的物质形态 ③古人借助诗词创造性反映存在,肆意挥洒万千情愫 ④情真意切的诗词是对作者现实境遇的如实反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古人把一醉方休的酣畅、初遇难离的情思,镌刻在瓷器上,流传至今,这强调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表明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离不开具体的物质形态,②符合题意。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古人借助诗词创造性反映存在,肆意挥洒万千情愫,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古人通过将诗词镌刻在瓷器上表达内心情感,表明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反映客观存在,并未涉及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①不符合题意。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但不一定是如实反映,④排除。
6.[必修4 P62相关链接变式]千百年来,“风”一直是诗人笔下的经典话题。以下两首诗
秋风引
#b#
(唐)刘禹锡
#b#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b#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军城早秋
#b#
(唐)严武
#b#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b#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①证明了“风”是藏于各种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②源自诗人的生活,诗境中蕴含了诗人的生活实践 ③体现了人
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④表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解析】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诗人借风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风”本身并不是一种规律,①说法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诗是诗人的生活实践在意识层面的反映,②符合题意。诗属于精神财富而非物质财富,③不选。材料中的两位诗人都以“风”为诗来反映自己的生活实践,但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均不相同,这表明不同诗人表达方式不同,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④符合题意。
7.[链接必修4 P62教材知识,2023广东卷]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我国居民出行最常见的代步工具。近年来,随
着绿色低碳出行观念的普及,多地出现骑行热,凭借健身、时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
众的消费热潮。这一现象说明( )
B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生活面貌 ③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随着绿色低碳出行观念的普及和人们追求健身、时尚的理念,自行车的消费热潮被再次引发,这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①符合题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属于意识范畴,不能决定人们的生活面貌,②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③说法错误。受绿色低碳出行观念(【体现】社会意识)的影响,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社会存在)这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④符合题意。
8.[链接必修4 P60—62教材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建党百年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的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境界。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进一步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请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8分)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科学地回答了时代课题,是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分)是新时代的行动指南,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2分)因此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进一步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解题思路】该设问属于说明类设问,知识范围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设问指向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进一步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属于社会存在,然后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材知识萃取
1、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2、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教材素材变式
1.[必修4 P62阅读与思考2变式]《管子·牧民》中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主张先使民“富
之”,然后才能“教之”。这些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 )
B
①正确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②巧妙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意识到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敏锐地看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意思是,百姓的粮食充足,才会懂得礼仪,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才会知道荣誉和耻辱。孔子主张要先使人民富起来,然后才能教化他们。材料中的观点都强调了物质的重要作用,承认了物质(即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到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①③符合题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题干中的观点没有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未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④不符合题意。
2.[必修4 P63阅读与思考1变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
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
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这告诉我们( )
D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会推动社会更替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产品如何分配 ③生产工具的革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创造必要条件 ④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行的基础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和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奴隶制和农奴制,这表明生产工具的革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创造必要条件,③符合题意。从“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改良的农业”“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等关键词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行的基础条件,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也没有涉及产品分配的问题,①②不符合题意。
3.[链接必修4 P63教材知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综合改造运动,影响
较大的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建派”,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平民教育派”等。1931年,梁漱溟来到山东邹平展开乡村
建设实验,试图找到一条政教合一的新型农村模式,最终以失败告终。乡村建设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
A
①缺乏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 ②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状况 ③民族资产阶级的无情剥削和压榨 ④主张阶级斗争反对阶级调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梁漱溟先生设想的新型农村模式不适合当时我国的国情,不是科学的理论,乡村建设实验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①符合题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积贫积弱,生产力落后,政教合一的新型农村模式下的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符合题意。乡村建设实验中并没有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③排除。当时中国的乡村建设实验失败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水平,与阶级斗争无关,④排除。
4.高频易错:混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链接必修4 P64教材知识]2023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就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作出部署安排。
到2025年,我国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
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说,这体现了( )
D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④上层建筑的调整要适应经济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这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③符合题意。为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教育部就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作出部署安排,这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表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④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①不符合题意。设问限定是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论,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②不符合题意。
易混辨析
区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区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关键是要把握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内涵,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社会、文化教育等管理制度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5.[链接必修4 P64教材知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一直是关系社会稳定、家庭幸福的大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基本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不断完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清晰明确,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服务监
管等机制不断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覆盖全体老年人。由此可见( )
B
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②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③上层建筑的变革总是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④调整和完善上层建筑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解析】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仍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尊重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①正确。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就是要求上层建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④正确。材料强调我国通过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来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强调的是为了人民群众,而不是依靠人民群众,②不选。上层建筑的变革可能先于、也可能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革,③说法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必修4 P64阅读与思考变式]根据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形态的划分(如下
图),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B
①原始社会以后的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 ②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③不断进步的生产力是任何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金属工具开始广泛使用,①符合题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而非生产关系范畴,②说法错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③说法错误。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④符合题意。
7.[链接必修4 P65教材知识]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深化国家机构改革,是向高效和稳步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的又一步,旨在继续使政府机构的配置和运
行符合发展需要,符合中国人民的现实需求。国务院机构改革( )
C
①旨在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②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说明调整经济基础可以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 ④是通过改革解决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深化国家机构改革,旨在继续使政府机构的配置和运行符合发展需要,符合中国人民的现实需求,这是通过改革解决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体现,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④入选。国务院机构改革是调整上层建筑以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的需要,没有涉及调整生产关系,①不符合题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③说法错误。
8.[链接必修4 P63—64教材知识]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文艺创作质量明显提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重大主题雕塑工程等各门类艺术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持续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风,“到人民中去”“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文艺惠民活动丰富多彩,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满足感不断提升。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深入开展,2016年至2021年,仅中国文联及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480个,举办主题展演244项,中华文化影响力感召力持续扩大。新时代文艺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对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鼓舞民族奋斗激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分析新时代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12分)
【答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3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分)新时代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对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鼓舞人民奋斗激情发挥了重要作用。(3分)
【解题思路】 本题以新时代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为背景,要求调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新时代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具体解题思路如下:
材料关键信息 知识角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艺工作摆在重 要位置,文艺创作质量明显提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新时代文艺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为增强人 民精神力量、鼓舞民族奋斗激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
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材知识萃取
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与群 众路线 群众观点 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
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地位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
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 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地位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
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地位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作用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要求 坚持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让人民来评判各项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作用
原理内容 方法论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教材素材变式
1.[必修4 P66阅读与思考变式]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每个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
者”。杰出人物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由此可知( )
B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②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相同的 ③杰出人物顺应时势,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每个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社会的前进发展需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这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①符合题意。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②错误。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其中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③说法错误。杰出人物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这表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④符合题意。
2.[必修4 P68阅读与思考1变式]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可能。从中,我们可知( )
A
①人民群众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不断改变我国的社会关系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决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
【解析】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这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创造者,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决定力量,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体现我国社会关系的变化,②不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不能决定我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④说法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链接必修4 P69教材知识,2023全国甲卷]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开
展,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分别开设专栏,
听取全社会意见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854.2万余条,为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从中获得的启示
是( )
A
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 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探索创新有效的实现形式 ③人是社会历史主体,每个人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④只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就能实现“从群众中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
【解析】
4.[链接必修4 P69教材知识]2023年,某省推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备受好评。推进“劳有所得”,健全工资合
理增长机制;推进“病有良医”,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推进“老有康养”,发展社会化养老体系……从唯物史
观的角度看,该省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D
①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解析】该省推出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增进了人民福祉,这是贯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的表现,③④符合题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不属于唯物史观,①与设问不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说法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