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5年高考政治基础专项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5年高考政治基础专项复习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九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2025年高考政治专项复习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目录

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

教材知识萃取
文化 来源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
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注意: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完全同步 与文明的关系 ①联系:两者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
重要内容。②区别:文明与野蛮对立,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呈现方式 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功能 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中华 优秀 传统 文化 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当代价值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
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问题提供有益
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强调对传统文化中具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 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与创新性发展(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教材素材变式
1.[必修4 P90阅读与思考变式]《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
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周易》中的这
句话说明( )
C
①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是经济与政治的反映 ④人们能够在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人们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这表明文化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人们能够在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未体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也未体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③不符合题意。
2.[链接必修4 P91—92教材知识]非遗工坊,由脱贫攻坚时期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发展而来,是非遗赋能乡村振
兴以及乡村非遗活态保护的重要抓手。非遗工坊拉近了城乡距离,促进了村民的居家就业和离乡人员的返乡创业,
在繁荣乡村经济的同时,也让源自乡土的非遗项目在城乡互联的环境中活态发展。这体现了( )
A
①文化与经济存在相互交融的关系 ②传统文化因经济效益而获得生命力 ③优秀文化具有服务社会与推动发展的功能 ④文化发展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排除本身说法错误 的选项 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生命力,不是因经济效益而获得生命力,②排除
排除不符合题意的 选项 材料强调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没有涉及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④不选
分析正确选项 非遗工坊拉近了城乡距离,促进了就业创业,赋能乡村振兴,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这
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同时表明优秀文化服务社会和推动发展,①③符合题意
3.[必修4 P94阅读与思考变式,2021山东卷]据考古研究,从史前文明开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分布逐渐呈现一
种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其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
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花心辐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花心花瓣不能分离。
由此可见( )
C
①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上的凝聚力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 ③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④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花心花瓣不能分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②符合题意。“花心辐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体现了各民族文化间和而不同,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分布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符合题意。材料分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分布,并未涉及文化创新,①不选。统一性强调共性,多样性强调个性,各具特色的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错误。
4.[必修4 P96相关链接变式]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公元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的重要发明,摘录如下:
中国的数学早于西方几百年,形成了以计算见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特点的数学理论体系。
#b#
中国的天文历法以农业应用为本,对天体位置的计算十分精确,历法应用的规模之广、延续的时间之久为世
界罕见。
#b#
中国的农学著作发表之早、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
以上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C
①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中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②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④中华文化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材料表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很多重要发明,包括中国的数学、天文历法等,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未涉及我国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碰撞,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了公元1世纪到18世纪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影响当代中国发展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④不符合题意。
5.[必修4 P97阅读与思考变式]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到今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
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惰性的力量、
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下面对这两种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C
①要避免儒家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制约作用 ②对待儒家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我们要坚持文化创新,推动儒家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④儒家文化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要辩证认识它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辩证认识儒家文化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儒家文化制约了现实生活,①说法错误,④符合题意。对待儒家文化,我们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观点围绕的是儒家文化的“二重性”,并未涉及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③不符合题意。
6.[必修4 P98阅读与思考变式]“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一语出自慎到的《慎子》,
在公元前300多年,慎到的这种观点难能可贵;尽管彼“法”与今日之法律制度是有差异的,但它仍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历史参照和法治传承。材料表明( )
A
①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依然具有鲜活的当代价值 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法治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③中华法治文化蕴含的人本思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为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参照和法治传承,这表明中华法治文化源远流长,在如今依然具有鲜活的当代价值,①②正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③说法错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积极意义,但不是其源泉,该选项夸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④说法错误。
7.[必修4 P100相关链接变式]2023年6月,央视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热播。节目通过“经典赏读
+互动答题+现场书写”的环节,运用情景再现、同声讲述等方法,辅之以舞蹈等艺术形式和科技手段,解读一件件
蕴含中华气韵的书法作品,带领观众感受其中源远流长的书法美、精神美、故事美。材料表明该节目( )
C
①坚持守正创新,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 ②彰显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能 ③兼顾形式与内容,增强中华文化魅力 ④融通古今资源,拓展书法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中国书法大会》带领观众感受中国书法作品中源远流长的书法美、精神美、故事美,这彰显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能,②正确。该节目借助情景再现、同声讲述等方法,辅之以舞蹈等艺术形式和科技手段,解读一件件蕴含中华气韵的书法作品,兼顾了节目的形式与内容,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魅力,③符合题意。该节目弘扬了中国传统书法文化,带领人们领略书法美,未涉及“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①不选。该节目融通了古今的文化资源,彰显了书法美,但没有拓展书法文化的内涵,④不选。
8.[必修4 P98阅读与思考变式]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2023年中国的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倡导天人合一:“节用水火材物”“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主张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谈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的价值所在。(6分)
【答案】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3分)②传承该理念,能够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益借鉴。(3分)
【解题思路】本题的知识限定为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可结合材料,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角度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价值所在。具体思路如下: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倡导天人合一→可联系教材知识指出该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可联系教材知识分析传承该理念的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

教材知识萃取
中华民族 精神 内 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核 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
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注意区分: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地 位 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注意: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 弘扬民族 精神的举 措 ①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 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材素材变式
1.[必修4 P101阅读与思考变式]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
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构筑
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了党的光荣传统。”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 )
D
①根植于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和高度凝练 ③能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民族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④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不是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且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①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我们党的历史起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和高度凝练,②不选。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能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民族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和精神动力,③符合题意。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这表明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④符合题意。
2.[必修4 P101阅读与思考变式]南宋词人陆游在病榻上叮嘱家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新时代守
岛人王继才用30多年的守岛经历,践行了“甘把青春献国防”的铮铮誓言。不断传承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华儿女的
责任与担当。材料表明( )
B
①家国情怀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②只有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岁月才会有家国情怀
③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④家国情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
【解析】面对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陆游写下了材料中的诗句,彰显了家国情怀,王继才用自己的守岛经历践行家国情怀,这表明不同时期的家国情怀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①正确。并不是只有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岁月才会有家国情怀,②说法绝对,不选。不同时期的中华儿女在家国情怀的影响下,为国奉献,敢于担当,展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③正确。材料强调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儿女不断传承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并未涉及家国情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④不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链接必修4 P101—102教材知识,2023全国乙卷]2023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60周年。
六十年来,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成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
响彻中国大地,成为鼓舞和激励亿万青少年成长进步的强大动力。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因为它
( )
C
①具有超越性,不受一定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③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④适应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实践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具体的、生动的体现,②正确。雷锋精神历久弥新,不断鼓舞和激励着亿万青少年,这表明它适应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实践需要,④正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雷锋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会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①错误。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能够与时俱进,但其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不同时期有其共同要求,③中“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说法错误,不选。
4.[链接必修4 P102教材知识]2023年6月,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首次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
草案对利用红色资源、文化遗产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奖励、国庆节和重要纪念日、重大
节庆日等活动,通过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宪法宣誓等仪式礼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作出具体规定。材料说明( )
D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必须大力发扬 ②要融通中外不同资源,创新性地开展爱国主题教育 ③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④要综合利用各类优秀文化资源,发挥爱国精神塑造人的积极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①说法错误。材料强调要运用自身优势资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不涉及外国资源,②不符合题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体现了教育引导,在重大节庆日等进行升挂国旗等仪式礼仪体现了实践养成,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体现了制度保障,③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相关规定表明优秀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要综合利用各类优秀文化资源,发挥爱国精神塑造人的积极作用,④正确。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