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时政热点】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机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宏观把握】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国家
个人企业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 (目标)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社会 公平 (要求)
基础
促进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社会保障
实现社会公平
增强人民的
获得感
以人民为中心
完善社会保障增强人民的
安全感
综合探究:
践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
弘扬劳动精神与投身创新创业
推动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
实现精准扶贫和共同富裕
第四课 围绕社会进步这个中心,主要讲述我国社会建设中有关个人收入分配、共同富裕、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从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到完善社会保障,努力实现实现社会公平,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2 经济与社会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高考考情统计】
课本 高考真题 涉及考点 预测
第一课 2023·广东(5/17);2023·浙江(10/30); 2023·湖南(17);2022·辽宁(4);2022·山东(2); 2022·湖南(3) 国企改革、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经营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会考查,第三课内容尤为重要。
第二课 2023·广东(4);2023·江苏(9);2023·湖南(4); 2023·天津(5/13);2023·辽宁(3/4); 2023·湖北(4);2022·辽宁(5);2022·山东(4) 市场调节、宏观调控
第三课 2023·江苏(10);2023·天津(4); 2023·北京(12/13/19);2023·浙江(11-13); 2023·辽宁(19);2023·新课标(14/15); 2023·山东(2/3/17);2023·湖北(2/3/5/17); 2023·湖南(5);2022·辽宁(17);2022·山东(17) 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实体经济、人民中心
第四课 2023·广东(3);2023·天津(13);2023·山东(4);2022·北京(10/11);2022·山东(3) 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课程标准解读】
高考评价体系+课标要求 必备知识 
四层:考什么? 2.2 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2.3 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2.按劳分配性质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原因+意义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意义
4.我国居民收入的来源、途径
5.★劳动的重要性
6.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措施
7.★★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作用
8.★★社会保障的内容
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
四翼:怎么考? 1.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我国收入分配的方式,初次分配、再分配及第三次分配,以及社会保障的内容。2.在非选择题方面,可能会以原因类和措施类题型,结合扶贫攻坚、乡村振兴、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六稳”中的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等热点考查我国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的措施以及完善社会保障的措施及意义等。
【知识结构】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性质、地位、适用范围、基本内容和要求
原因:(必要性+重要性)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
意义:一切要素活力迸发,优化资源配置
原因:
措施:
收入途径: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
怎么做
①社会保险:核心;②社会救助:最后一道防线;
③社会福利:最高层次;④社会优抚:特殊的社会保障
含义: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内容:
是什么
为什么
意义:社会稳定、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措施:公平对待、量力而行、权责统一
【学在前面】
弄懂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思路
1.谁创造社会财富(国民收入)?
2.由谁分?分给谁?
3.怎么分?
企业和劳动者创造
由谁分
初次分配
——主要是企业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再分配
—— 国家
(通过财政)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分给谁:
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国家应当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关系,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体现效率也要促进公平。
第三次分配
——以慈善、捐赠等公益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社会力量——社会机制发挥作用】
【考点精讲】
考点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的分配制度
是什么
为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2)决定因素:
①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②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中,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制度。决定我国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居民/个人收入
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工具
生产力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产品分配制度
生产关系
决定
反作用
【知识链接】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决定
根本
【考点精讲】
考点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性质
基本内容和要求
表现形式
原因
意义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1)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必要扣除:满足社会再生产和社会公共需要的部分),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即:①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国企;集体企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企业;机关事业单位);②农民承包土地劳动经营收入。
公有制范围内的劳动者所得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性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谋生手段,有差别)
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不能实行平均分配
①提高效率: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体现公平: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考点精讲】
考点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含义
内容
意义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2)按生产要素分配
劳动要素 非公经济中的劳动收入:私营/外资企业中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
资本要素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土地要素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所得的收入
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等的收入
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等获得的收入经理
数据要素 数据的收集、使用和转移产生的价值(大数据、云计算等)
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
提高效率: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注意:单纯按要素分配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甚至收入差距悬殊,
需要宏观调控,特别是通过再分配调节的机制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方法点拨】
①范围: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及公有控股的股份制经济中,
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所得是按劳动或管理要素分配所得。
②依据:按劳分配是根据付出劳动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确定收入多少,
其形式是工人的工资、津贴、奖金,还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所得。
③排除:公有制经济中的管理、技术、资本要素所得是按要素分配的体现,
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属于再分配;
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参与分配。
判定按劳分配的条件
【拓展延伸】
:区分各种分配方式
类别 表现形式 适用
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②农民承包土地劳动经营收入
按 要 素 分 配 劳动要素 非公经济中的劳动收入:私营/外资企业中职工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
资本要素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土地要素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所得的收入
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等的收入
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等获得的收入
数据要素 通过信息技术的收集/筛选/加工/处理的“大数据”获得的收入
其他 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和捐赠、继承等
【注意】不是所有的劳动收入(工资、奖金、津贴)都是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并不都是按劳分配
公有制
非公有制
广泛存在于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中
【拓展延伸】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有利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对数据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能激发人们开发和利用数据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③有利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④有利于拓宽人们的收入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知识拓展】
数字
经济
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新经济增长点
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催 生
市场调节
宏观调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壮大发展实体经济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卡脖子难题、核心竞争力
要素市场
对企业经营
需求端:
市场广阔、消费升级
供给端: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宏观政策:
大数据、新基建……
驱动因素
数字经济对接书本知识
【考点精讲】
小吕爸爸在一家国企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妈妈是一家私人控股企业的管理人员,除工资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小吕的爸爸和妈妈周六和周日都休息,趁着双休日来到小吕乡下的姑姑家探望,姑姑和姑夫是农民,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一心一意经营“农家乐”,收入增加了很多。姑夫业余时间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收入。姑夫的爸爸退休在家,每月都有养老金,姑夫的妈妈是个残疾人,每月政府都有发放残疾人补贴。
探究问题:小吕一家收入如何体现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
小吕一家的故事
劳动要素
资本要素
资本要素
技术要素
福利性分配
劳动要素
土地要素
福利性分配
按劳分配
【有关提醒】
(1)按劳分配的形式:①公务员、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②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③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农民承包本村土地获得的收入。
(2)不能认为“按劳分配意味着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3)不能认为“公有制范围内只有按劳分配,不存在其他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4)按生产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既可以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
(5)我国农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体所有制,因此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
【考点精讲】
考点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主要来源 劳动性收入 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
财产性收入 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
其他来源 经营性收入 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 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
【注意】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能否促进社会公平?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居民收入来源/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
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公有制:按劳分配
非公有制:按劳动要素分配
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专利转让、土地流转的租金等
如开小店、摆小摊的收入
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种粮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非劳动收入≠非法收入
【巩固训练】
区分各种收入来源
小吕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小吕的妈妈是一家外资企业的总经理,除年薪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小吕的叔叔是农民,除了转让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获得的一定收入,还自己经营“农家乐”收入增加了很多。小吕是私营企业的普通员工,除了工资,课余时间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小吕大伯父是残疾人,无法务工,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发放的低保金和残疾补贴。
议题1:小吕一家人的收入分别来自哪一种分配途径?
劳动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考点精讲】
考点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重要性
要求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P3
①弘扬劳动精神: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②鼓励劳动致富:要鼓励全体劳动得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拓展延伸】
◇正确认识“三权分置”下农民收入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来源
1.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也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
2.农民流转土地所得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也属于财产性收入,同时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3.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所得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也属于财产性收入;
4.农民获得的土地征收补偿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
5.农民到流转后获得经营权的公司(非股份合作制企业)去打工,其收入为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若是股份合作制的则为按劳分配收入)。
6.农民的种粮补贴收入,属于转移性收入。
【考点精讲】
考点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
为什么
①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新增)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补充: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
②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调节收入差距
③提高效率,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彻协调和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之一,表示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 0.2 时,显示居民收入分配过于平均,0.2—0.3 之间时较为平均,0.3—0.4 之间时比较合理,0.4—0.5 时差距过大,大于 0.5 时差距悬殊。
【知识拓展】
1.全面理解公平
(1)就领域而言,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实现公平。
(2)从实质上讲,强调机会的平等,不要求结果的均等。如贡献大、收入高,也是一种公平。
(3)收入分配公平,强调两点,一是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二是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效率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3.关系
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考点精讲】
考点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
怎么做
根本途径 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
理顺关系 构建体系 健全制度 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同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两个同步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两个同步要准确对应)
初次分配 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工资、奖金、津贴);(公平)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社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效率)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橄榄型分配格局)
再分配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三次分配 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拓展延伸】
区分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1.初次分配:是指生产部门内部的分配,主体是企业。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相关措施: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靠市场)
2.再分配:是指通过政府调控而实现的分配过程,包括税收(个税/财产税等)、社会保障(养老/医保/失业保险)、转移支付。相关措施:如提高个税起征点、最低生活保障、补贴。(靠政府)
3.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其主体是社会力量(靠自愿)
【知识拓展】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分配
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 全社会 全社会
主体 主要是企业 国家、政府 社会力量
手段 市场机制决定 政府宏观调控 道德、文化、习惯
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更加体现公平 共同富裕
举例 ①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如: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劳动报酬等) ②企业向国家企业向国家交的“增值税”、“关税”等; 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租金、股息、利息、红利等收入 税收(如:提高个税起征点、财产税) 社会保障 (如:最低生活保障) 转移支付(如:补贴)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 民间捐赠、
慈善事业、
志愿行动
区分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知识拓展】
收入差距的表现 国家宏观政策
城乡收入差距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实施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区域收入差距,主要指东西部收入差距 贯彻新(协调)发展理念,统筹区域发展
行业收入差距,主要指垄断行业收入过高 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国企上交利润率,
对国企高管实行限薪制等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具体的国家政策
【典例精练】
2、(2022·山东·统考高考真题)2022年山东省新设40万个城乡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予以托底安置。政府在社区设置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等公共服务类公益岗、网格员等公共管理类公益岗,按照不低于当地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岗位补贴。政府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 )
①挖掘更多就业潜力,落实好保就业目标
②丰富社会救助形式,满足群众保障诉求
③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增加群众收入来源
④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对点训练4.(2023·河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发布。
在以物力资本为主推进现代化的工业化阶段,中国由于面临追赶,在处理先富、共富关系上,难以摆脱西方式现代化中的惯性,如物力资本优先、贫富差距扩大等。进入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发展数字化,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数据基础制度,要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特别是沿着促进机会公平、扩大民众要素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方向,完善分配制度。
“数据二十条”明确要求数据基础制度要“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此前,我们曾有过教训,以私人资本垄断方式过度搜取数据要素的租金盈余,而不承担相应社会责任,这严重损害平等与公平,如果把这种现实固化为基础制度,就会不自觉地滑向“数字资本主义”的选择。而今通过共享数字生产资料解放生产力,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完善分配制度,能令劳动者在共享发展中平等获得要素收入、财产性收入。
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能够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答案】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对数据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健全数据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有利于激发数据要素活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意义)
2.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还要
①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科学宏观调控和有效政府治理,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兼顾效率与公平,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使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更加公平;
④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多渠道增加居民数据要素收入,让人们充分共享数据要素发展成果。
【考点精讲】
考点2 我国的社会保障
一、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为什么 地位
作用
是什么 内容
体系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①社保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作用;
②社保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发挥收入分配调节器作用,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③社保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既有经济保障,也有服务保障
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形式(企业年金、社区服务),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考点精讲】
考点2 我国的社会保障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地位 对象 方式 构成 作用
社会保险 核心 公民 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 基本养老、医保、工伤、事业保险、生育保险 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社会救助 最先形成、历史最悠久,最后一道防线 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 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 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
社会福利 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老残妇儿”和其他社会成员 政府和社会提供 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 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社会优抚 特殊社会保障 军人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 国家和社会提供 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 具有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征
【知识拓展】
其他社会保障
【典例精练】
1、(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近年来,我国医保多项改革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2022年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基金支付809.19亿元;开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实现医保用药全国范围基本统一;国家集中采购7批29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关于医保改革,下列传导正确的是( )
①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积极性
②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筛选创新药进入目录→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能
③统一医保用药范围→增加药品报销种类→满足居民高层次保险需求
④药品集中采购→通过市场化机制以量换价→降低居民医疗负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拓展延伸】
区分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
不 同 点 性质 具有强制性和福利性质 自愿的市场行为
给付标准 只保障基本生活 项目广泛,标准较高
经营目标 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追求利润
经营方式 由国家经办 保险公司经营
费用来源 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分摊 全部由个人承担
保障水平 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满足被保险人较高层次的保险需求
相同点 都是经济保障机制,都要求投保人事先缴纳保险费,保护投保人遇到风险后获得一定的补偿,都是风险规避和转移机制。
【考点精讲】
考点2 我国的社会保障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全覆盖】
①要建立起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
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量力行】
◇原因:①尽力而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
②量力而行: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社会保障即使建立起来也无法维持下去。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权责清】
原因: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
4.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面、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多层次】
知识·总结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社会保障
分配方式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收入来源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理顺关系+构建体系+健全制度
两个基本同步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公平对待
保障适度
权责清晰
应保尽保
【知识拓展】
共同富裕的多维度构建
共同富裕
生产资料所有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高质量发展
P4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
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相关链接】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
P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根本目标
P33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依靠”
P38 共享发展理念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P49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已删除)
综合探究
P62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取得的成就+仍存在的问题
如何做:①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②根本举措: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④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⑤建设提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
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经济与社会》“共同富裕”话题的知识盘点
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逐步共富
【综合探究】
一、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1.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1)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
(2)劳动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
(3)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
【综合探究】
二、践行社会责任
1.劳动者:广大劳动群众要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
2.创业者: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3.★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既要追求经营利润,又要坚持诚信原则;既要讲求经济效益,又要承担社会责任;既要实现自身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消费者: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量人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
【综合探究】
三、促进社会进步
1.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2.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要求:①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结底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
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
增强及时回顾意识 提高复习巩固效率
课后:1.完成课后巩固训练
2.回扣基础知识,查漏补缺
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