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案(无答案)-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案(无答案)-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课标考情预测
课标要求 考情统计 考情预测
1.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从社会生产特别是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2024年1月浙江卷;2024年广东卷;21全国乙40(1),21湖南12,21河北15 , 21浙江6月39,20课标Ⅰ23, 20课标: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024年北京卷2,2023年湖北卷 ,2023年辽宁卷 ,2024年6月浙江卷山东8,2022湖北14,21河北15 , 21湖南19: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③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2024年甘肃卷,2024年6月浙江卷;2023年湖北卷 2023年辽宁卷 22全国甲卷40:①人民群众的概念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③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本专题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专题 (1)从命题内容上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改革、社会历史主体等知识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3)在复习备考中,应重点关注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和改革的目的、依法治国、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的社会热点话题。
二、思维导图构建 回归教材后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三、核心突破与演练
【时政引领】 购物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
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一部配套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针对我国近年来在传统消费领域与平台经济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如刷好评产业链、不公平格式条款、预付式消费侵权、大数据“杀熟”、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等,《条例》均予以精准回应。
针对大数据“杀熟”等价格歧视现象,《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这也是我国在行政法规中首次对差异化定价进行规范,明确了差异化营销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为前提,彰显市场公平。经营者的确享有自主经营权,市场充分竞争领域的经营者还依法享有自主定价权。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经营者会推出各种各样的折扣促销,并制定出复杂的营销规则和定价算法,造成消费者在同一产品上的实际成交价格不一,而经营者又以这是正常的市场营销行为来逃避责任。这些情况下,消费者对同一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对价是不同的,从而影响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我国行政法规中首次对差异化定价进行规范的原因。
核心考点一:社会历史的本质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P59)2.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59)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60)1. 社会生活的构成
2.历史观:(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两种基本历史观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61-62)
【知识拓展1】注意: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核心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主线之一,也是马哲区别于旧哲学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革命的,在于它的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唯物论和辩证法,都离不开实践。
【知识拓展2】全面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双重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是落后的,在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有可能是先进的。
(4)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总是继承了过去的社会意识成果。
【注意】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易错易混点
1.(2023·山东卷,10②)只有反映社会存在的产业决策,才对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
2.(2022·广东卷,16①②)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旧唯物主义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3.(2022·湖北卷,13①)违背科技伦理的活动必然阻碍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4.(2022·广东卷,13④)审美标准具有客观性,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典例精练
1.(2023·浙江高考)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
③劳动是经济制度的基础④人类首先必须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2·广东高考, 16)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被称为旧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②旧唯物主义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③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主义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
④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2·湖北高考)曾几何时,将汉字输入电脑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巨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无数工程师付出了辛勤努力,创造了五笔字型、拼音等多种汉字输入法。随着半导体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方式也逐渐流行起来,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更加便捷。这表明
①科技创新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②生产力的发展助力人们的实践创新
③实践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④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1·浙江高考, 27)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威胁,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提振了国际社会信心,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 )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
③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④气候治理规律比气候变化规律更难掌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4·湖南高考,7)大美潇湘,山水如画,“潇湘八景”最早由宋初山水画大师所作,作为一个超越地域和历史范畴的美学意象,成为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文化母题与图式,成就了中国山水画别开生面、自成—派的“潇湘山水”。亦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由此可知
①潇湘的自然山水是能被艺术家的心灵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艺术家以手中画笔为潇湘自然山水描绘图景、设定法则
③“潇湘八景“作为美学意象是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意识
④自成一派的“潇湘山水”寓于中国山水画艺术共性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3·山东高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提起看过的一个关于培养批“一县一业”重点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皱了眉头,这个事情不好下指标,一个县是不是光靠一个产业去发展,要去深入调研,不能大笔挥,拨一笔钱,这个地方就专门发展养鸡、发展蘑菇,那个地方专门搞纺织,那样的话肯定要砸锅。”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决策的根本立足点
②只有反映社会存在的产业决策,才对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正确的产业决策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
④调研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3·广东高考,12)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我国居民出行最常见的代步工具。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出行观念的普及,多地出现骑行热,凭借健身、时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这一现象说明( )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生活面貌
③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2·浙江高考)在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中,创世女神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后,便将一把茶籽撒在基诺山上让他们以种茶为生。从此,基诺人开始了栽培种植茶叶的历史。这表明( )
①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②神话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古代基诺人正确回答了世界本原问题④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1·湖南高考,12)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这表明( )
①神话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历史性②神话作为一种虚幻的意识不具有能动性
③神话作为一种主体的想象源于主观自由创造④神话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失去存在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经典主观题
1.(2024年1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启动、各级党委齐抓共管的重大工程。 工程实施20年来,经历了从部分乡村到全省域乡村的扩展,从乡村环境治理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变化,如今正向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推进。 工程的实施使浙江大地发生了美丽蝶变。
材料二:A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结合本村实际实施“千万工程”,统一规划开发,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再引入高品质业态,盘活闲置资源。如今的A村已从“脏乱差”变成了“绿富美”,“宾客闹盈盈、群众喜盈盈、口袋满盈盈”。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A村为什么会改变面貌。(6分)
2.(2024年甘肃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线”是中国画内在的灵魂,在闽画中有着充分表达。历观福建地域的中国画文脉,皆以线见长,演绎了“闽人尚线”的文脉传统,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福建画坛的发展方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艺术,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域形态产生不同的文脉承传。福建作为“海滨邹鲁”之地,八山一水一分田,那山与水、山与山、山与树林田野的际遇,天地间直线与曲线的交织,形成了千变万化的线,从而刻入闽人的审美基因里,形成了鲜明的闽画特性。
文学艺术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艺术是一种修行,我们的先贤在绘画品评中提出“人品即艺品”的观点,诚然,绘画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艺术的修行。绘画也是格物致知的一个重要渠道,格物而致知,在亲近世间百卉的过程中加以研究、感受和体悟,体悟花卉生命律动给予我们的生命感动,从而升华为对世界的认知,成就“人生的艺术,艺术的人生”。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相关知识,简述为何福建地域演绎出“闽人尚线”的文脉传统。
核心考点二: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62)2.社会生产方式(P63)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P63)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P64)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P64)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支配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P64)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根本动力、实现方式(P65)2.共产主义的目标与实现方式(P65)
【知识拓展3】
(1)准确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概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简而言之就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注意】
○上层建筑中的“制度”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不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制度调整的是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属于变革生产关系: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属于变革是上层建筑: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体制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
○ “组织”指的是政党、社会团体等组织。“设施”指的是政治设施、法律设施,如:军队武装、警察、监狱、政权机关、法院等,这些设施都是为维护阶级统治而建立的。(指的不是公共基础设施)“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2)明确两大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明白两大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注】两对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4)明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区别: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 对社会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易错提醒: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不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别提醒】如何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标志词不同:一般而言,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等,体现的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观念的转变体现的是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2)地位和作用不并列:两对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并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基本,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3)联系:这两对矛盾共同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知识拓展4】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性质 对抗性的矛盾 非对抗性的矛盾
解决方式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知识拓展5】发展的动力问题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4)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5)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
易错易混点
1.(2022·湖南卷,15①)每一历史时代的各种经济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
2.(2022·山东卷,1A)消除社会基本矛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3.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4.(2023·全国甲卷,18③)“枫桥经验”在解决社会的对抗性矛盾中不断发展。
典例精练
10.(2022·山东高考,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
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2·北京高考,14)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对此话理解最贴切的是( )
A.过去和未来都是现在的表象
B.现在的努力,是激活历史和创造未来的关键
C.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流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D.过去未来与现在共处于时间的统一体中,没有界限
经典主观题
3.(2022·湖北·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中国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进行生产生活,不断地砍伐森林、毁草开荒、填湖造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和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方式,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建立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社会的变迁推动着生态观念的改变。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结合材料,运用生产方式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4.(2021·湖南高考真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也是一部奋发有为的历史。
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兴起,中国共产党从这个世界大势中产生,走在了时代前列;抗日战争时期,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大势出发,团结带领人民贏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正是顺应这一时代大潮的产物。
基于对世界大势和我国国情的深刻洞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决策,一往无前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十八大以来,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奋力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是如何顺势而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
核心考点三: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P66-68):含义、地位、作用
二、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P68-69)
(1)群众观点(强调思想、态度)(2)群众路线(强调行动)
注意:(1)小切口主观题注意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这一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2)深度理解方法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易错易混点
1.(2023·全国甲卷,23③)人是社会历史主体,每个人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2.(2022·浙江6月选考,32④)人民群众能够主宰社会发展趋势。
3.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
5.实践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典例精练
12.(2024·湖南高考,10)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地。周立波在小说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从他的创作故事中可以领悟到,对政策、历史、现实的深入认识,对山乡巨变的亲身调研,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这些对《山乡巨变》的成功创作缺一不可。这是因为
①山乡的自然风光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②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③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具有非意识形态性质④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3·山东高考真题)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李大钊的“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的“为民造福”,共产党人始终心怀人民群众,把群众的事一件一件办好。下列表述与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
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③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④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23·辽宁高考)辽沈战役是党中央及时抓住战略决战时机打响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战役,历时52天血与火的洗礼取得胜利,使全国军事形势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历史昭示未来。这启示我们,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中要( )
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以顽强斗争赢得主动,努力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有力支撑
④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依靠改革创新探索合适的发展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23·全国甲卷,23)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开展,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分别开设专栏,听取全社会意见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854.2万余条,为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
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探索创新有效的实现形式
③人是社会历史主体,每个人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④只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就能实现“从群众中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22·浙江高考,32)党员干部始终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回应民生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蕴含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④人民群众能够主宰社会发展趋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2022·海南高考)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下列符合此意的是
①天地之大,黎元为先②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③敬天保民,明德慎罚④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21·浙江6月高考,30)漫画《“高”度重视》(作者:于昌伟)意在提示我们( )
①观察事物要仔细②安全意识要提高
③群众观念要到位④工作方法要对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经典主观题
5.(2024年6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既缺油又缺钱。大庆油田会战队伍3年多奋战,一举甩掉我国的“贫油”帽子,并由此产生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保证油田高产、稳产,大庆油田科研人员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启了化学驱油技术-聚合物驱的科研攻关。经过反复试验,提出了聚合物黏弹性驱油理论,建立世界首个工业化技术体系,使油田采收率提高了10%以上。随后又经过上万次试验,研究出三元复合驱油技术,采油率再次提高,为大庆油田的接续发展蹬出了新路。迄今为止,大庆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25亿吨。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相关知识,分析大庆石油人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4分)
6.(2023·湖南高考,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粟(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约1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发现了青狗尾草的天然变异现象,于是选出穗大、不落粒的青狗尾草驯化出小米。随着小米的广泛种植,先民逐渐形成以小米种植兼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约公元前4500年,小米经中亚传入印度,又沿地中海北岸及多瑙河流域传到希腊、荷兰等地,从而走向世界。从此,在世界历史上,小米在农业生产、日常烹饪、医药服用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粟演化成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诗经》中有“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的咏叹,苏东坡更赋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诗句。小米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与“秦”“粟”谐音。英语称小米为millet,它来自中古法语,中古法语又来自拉丁语milium,所以小米的拉丁学名叫Miilacium,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碎”的意思,由于磨成的粉很细小,无法计数,于是有了million(百万)一词。这不仅能够反映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也可以佐证小米由我国传播出去的历史事实。
从青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7.(2022·全国甲卷,40(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半条被子”的故事使老百姓认识到“共产党是只有一床被子也要分一半给你的好人”。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明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标尺,持之以恒答好人民考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运用党的群众观点的知识并结合材料,阐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