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 学案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体会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2.立足时空观念,梳理武昌起义的过程;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对《临时约法》的性质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
            
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政治基础
(1)清末新政:1901年初,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
 虽然是清政府的自救举措,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预备立宪
原因 革命运动高涨,为了遏制革命
过程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预备立宪成为骗局
结果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2.组织基础
(1)成立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2)成立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促进了革命的发展。
3.思想基础
(1)同盟会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2)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4.军事基础: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徐锡麟、秋瑾等组织起义,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沉重打击清政府。
1.清末“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截然不同。(×)
2.清末预备立宪的实质是加强专制集权,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3.预备立宪是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4.清末预备立宪响应了立宪派的要求,延缓了清政府的灭亡。(×)
5.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6.1905年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7.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阅读教材P109“史料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 表达了革命者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摘自教材P109)结合中国同盟会纲领,分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提示 积极意义:谋求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局限性:具有种族主义思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对民生问题考虑不多。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又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4)影响: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产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英国等列强支持;袁世凯的威逼利诱;孙中山妥协退让。
(2)结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宣统帝溥仪
②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1)时间:1912年3月11日颁布。
(2)内容
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自由平等 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三权分立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责任内阁制 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3)地位: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虽不是孙中山直接领导,但是由中国同盟会领导。(×)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其因人而立,又具有一定的人治色彩。(√)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重要文件。(√)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
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一个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由此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摘自教材P110)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提示 清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阅读下幅漫画。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的什么事件?漫画作者将“中华民国”写成“中华民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念?
提示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理念:中华民国主权在民。
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功绩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经济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文化 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3.历史局限
(1)失败的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失败的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体现,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
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3.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这是老舍名剧《茶馆》中人物李三的一句台词,李三感叹的“大改良”主要是指什么?
提示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            
主题一 辛亥革命的爆发
任务1 史料实证——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史料 20世纪初,晚清社会兴起的“改良”与“革命”两大潮流
1901年宣布实施“新政”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1906年下诏“仿行宪政” 1907年下令成立资政院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第一届内阁成立 1911年清政府颁布国歌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5年广州起义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7年镇南关起义 1908年钦州、河口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思考 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提示 政治:由于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触动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了清末新政的实行;清末新政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无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经济:清末新政的开展,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任务2 历史解释——三民主义的内涵
史料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①……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②,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③。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① 认为欧美发展也是依托三大主义
② 封建君主专制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③ 民族、民权优先,显示其主要关注政治上的革命
思考 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存在的局限性。
提示 民族主义解决满洲贵族及外国压迫的问题,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民生主义主要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任务3 时空观念——武昌起义的影响
“辛亥革命形势图”
思考 联系所学史实,指出武昌起义后何以会出现“纷纷独立”的结果?
提示 “东南互保”“立宪运动”等史实说明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早已不稳,仓促而起的武昌起义胜利只是点燃了清政府走向覆亡的引线。
1.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1)清末新政经济方面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2)清末新政教育方面的改革,如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
(3)清末新政中军事方面的改革,新军的出现,促使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2.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
①历史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③思想基础:清末民权意识增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⑤群众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2)偶然性
①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②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主题二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
任务1 历史解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特点
史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
提示 主权在民、国民自由平等。
史料二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 (2)根据史料二,说明中华民国政治体制构建的特点。
提示 责任内阁制,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任务2 唯物史观——辛亥革命的功绩
史料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①,也是一次文化革命②。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娣《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① 指推翻清政府的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
② 指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
思考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的理由。
提示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政治革命”;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改变了近代中国的传统习俗,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因而“辛亥革命又是一次文化革命”。(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任务3 史料实证——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史料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他们在专制体制下做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忽然要他们起来做国家的主人翁,好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要在大波涛中游泳,势非淹死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思考 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根据史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 辛亥革命在农村影响有限,也说明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有待继续,民主共和的实现,还需要进一步的思想启蒙。
1.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进步性
①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及国民的基本权利,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体现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促进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2)局限性
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
(3)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1.(2020年7月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10)如图是1905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的创刊号。它创办于(  )
A.东京      B.檀香山
C.香港      D.武汉
答案 A
解析 同盟会创立于东京,其机关报《民报》同样创立于东京,A正确;B、C、D所列地点均不是《民报》创刊地,排除。
2.(2021年7月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合格性考试,14)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它们分别对应三民主义中的(  )
A.民享、民治、民有 B.民生、民族、民权
C.民有、民治、民享 D.民族、民权、民生
答案 D
解析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对应的是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对应的是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对应的是社会革命。故选D。
3.(2021年12月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11)在辛亥革命后的南北议和中,黄兴等人害怕袁世凯“像曾国藩替清室出力把太平天国搞垮一样来搞垮革命”,主张“化敌为友”,建议“给他一个民选的总统”。这反映出革命党人(  )
A.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B.准确地预见了革命结果
C.理性地认清了革命形势
D.带有明显的妥协性
答案 D
4.(2022·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6)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________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横线处应填写的是(  )
A.广州 B.南京
C.武昌 D.北京
答案 B
5.(2021年7月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8)1912年3月11日,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权力制衡 B.自由平等
C.三权分立 D.人民主权
答案 D
解析 根据“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可以看出,体现的是人民主权原则,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中“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一主旨信息无关,排除。
6.(2020年7月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11)有历史学家指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这是强调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B.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C.打破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 B
解析 根据“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已经逐渐抛弃了专制皇权的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改变,而不是强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排除A项;C项与“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这一主旨无关,排除;D项涉及的是经济方面,而材料涉及的是思想观念,排除。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答题要语
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民族平等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课时演练
题组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2022·浙江镇海中学高一质检)1903年,革命党人陈天华在《猛回头》一书中说:“怕只怕,做印度,广土不保”;“怕只怕,做波兰,飘零异域”;“怕只怕,做非洲,永为牛马;怕只怕,做南洋,服事犬羊”。据此可知,陈天华主张(  )
A.救亡图存 B.实业救国
C.维新变法 D.阶级斗争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1903年,革命党人”“怕只怕,做印度,广土不保”“怕只怕,做非洲,永为牛马;怕只怕,做南洋,服事犬羊”可知,陈天华通过印度和非洲等沦为殖民地来警示国人,宣传救亡图存的革命思想,故选A项;实业救国主要体现在发展民族工业,进行“商战”,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强调阶级斗争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排除D项。
2.(2021·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1905年11月26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把同盟会纲领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答案 C
解析 “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即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C项;“驱除鞑虏”指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属于民族主义,排除A项;“恢复中华”指恢复中国各民族本身的民族文化传统,建立由汉族掌权的新政府,属于民族主义,排除B项;“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排除D项。
3.(2021·广东广大附中、广外、铁一三校高一期末)1911年,革命党人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随后他投入的战斗是(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四川保路运动 D.护国战争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林觉民回国,写下绝笔《与妻书》后,毅然投入广州的黄花岗起义,英勇就义,故选A项;武昌起义前林觉民已牺牲,排除B项;林觉民在广州起义,不是在四川,排除C项;护国战争是在191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4.(2022·江苏常州高一八校联考)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提升了清政府的治国能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这些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故D正确;四川保路运动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A错误;“新政”和“预备立宪”没能提升清政府的治国能力,B错误;这些措施不可能阻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C错误。
题组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5.(2022·江苏常州高一八校联考)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也有土药烟灯捐,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该历史事件是1911年发生在四川的保路运动,这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D项错误。
6.(2022·浙江温州高一联考)1911年10月14日,《申报》在《三记本埠惊闻鄂乱情形》中写道:“革党此次起事,可以断其蓄谋已久。若非迅速敉(安抚)平,其蔓延正复难料。”此评论折射出(  )
A.报刊极力声援武昌起义
B.民主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C.革命党人注重舆论宣传
D.清王朝统治已土崩瓦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若非迅速敉(安抚)平”“蔓延正复难料”说明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正处于迅速蔓延之势,因而折射出革命形势发展迅速,B项正确;材料中“鄂乱”“敉平”说明《申报》并非在声援起义,A项错误;材料中“鄂乱”“敉平”说明这不是革命党的言论,C项错误;依据时间,当时武昌起义刚爆发,清政府的统治还没有崩溃,D项错误。
7.(2021·江苏南京高一期末)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胜利的经过时说:“武昌既稍能久支,则所欲救武汉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汉之一着,而在各省之响应也。”这说明(  )
A.武昌起义成功是历史的偶然
B.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C.清朝统治已从内部分崩离析
D.广大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
答案 C
解析 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各省之响应也”,说明清王朝的统治已经从内部土崩瓦解,故选C项;武昌起义成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非偶然,排除A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8.(2022·北京东城区高一期末)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
A.否定封建君主专制 B.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C.实现自由民主法治 D.传播民主共和观念
答案 A
解析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肯定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从而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故选A项;民主共和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与“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符,排除B项;自由就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的意志活动的权利;民主指人民有参与国家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法治指用法律治理国家,排除C项;“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排除D项。
题组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9.(2022·安徽定远高一期中)下表是中国近代后期不同教科书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不但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并且铲除四千余年君主专制的痕迹 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
因为他们的势力颇盛,清国不能平定,就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意思,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 日伪政权教科书
虽表面上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封建势力并未铲除。 中共根据地教科书
A.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B.孙中山为首革命派力量强大
C.清朝结束具有偶然性
D.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统治结束
答案 D
解析 表格中“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清国……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表面上推翻了满清政府”等信息均说明辛亥革命促使了清朝统治的结束,故D正确;表格未明确提及是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排除A;表格未叙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问题,且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清朝统治的结束是必然的,排除C。
10.(2022·安徽卓越县中联盟高一模拟)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看起来并不像革命应该有的样子。新生的“中华民国”并不是共和主义的,尽管帝制政治架构崩溃了,但许多前清官僚仍稳居原位,文化、社会与经济也貌似毫无改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没有突破原有的政治体制
B.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C.没有彻底铲除封建主义
D.面临的形势严峻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许多前清官僚仍稳居原位,文化、社会与经济也貌似毫无改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没有彻底铲除封建主义势力,故选C项;辛亥革命突破了原有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排除B项;材料是对辛亥革命特点的论述,而非对其背景的论述,排除D项。
11.(2022·广东“百越名校联盟”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即命教育总长蔡元培负责征求国歌。同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作为一种现成的对比,武昌起义以后,北京的朝廷也有过一曲迟来的“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乐曲则由清宗室溥伦之弟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家颂歌:“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国歌反映出的不同价值导向,指出这种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变迁。
(2)依据材料,结合史实,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如何“揖美追欧”,并评价其实践效果。
答案 (1)不同价值导向: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谱写了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一个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祈祷清帝国金瓯永保。
时代变迁:王朝时代(帝制时代)的过去;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
(2)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也向英国学习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效果:被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但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或者表达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