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植物的繁殖》单元教学规划 2.4《用种子繁殖》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植物的繁殖》单元教学规划 2.4《用种子繁殖》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动植物的繁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动植物的繁殖
单元主题 第二单元《动植物的繁殖》主要围绕动植物生命历程中的繁殖环节展开,旨在通过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动植物繁殖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认识生物通过繁殖、发育实现生命的延续。学习内容:植物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繁殖。不同种类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学业要求:1. 举例说出植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以及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2. 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种子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繁殖后代。3. 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4. 举例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5. 描述和比较胎生与卵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途径,让学生认识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认识常见动物卵的结构,区分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了解种子的外部特征与内部结构,发现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认识植物利用种子和根、茎、叶进行繁殖的各种方式以及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中发展的繁殖技术。教材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种植盆景植物、饲养小动物,观察记录动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并知道种子的结构,了解植物的根茎叶也能繁殖。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生物的生命过程及繁殖特性,建构动物和植物繁殖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生物现象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在观察、描述生物现象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通过图像、实物进行学习,有的则擅长通过听、说、讨论来掌握知识。在学习动植物繁殖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区分两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并掌握这些核心概念。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1. 知道动物通过繁殖后代延续物种,知道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2. 知道植物的种子有种皮和胚,使植物可以通过种子繁殖后代。3. 知道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4. 知道有的植物可以通过根、茎或叶等繁殖后代。5. 知道传粉是许多植物产生种子的一个环节,许多植物能产生足够的种子繁殖后代。科学思维:能认真观察动植物,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认识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认识常见动物卵的结构,区分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了解种子的外部特征与内部结构,发现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探究实践:1. 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鸡蛋、种子的内部结构。2. 能设计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对比实验。3. 能尝试用植物的根、茎、叶繁殖后代。态度责任:有兴趣探究动植物繁殖后代的条件、方式和过程。能坚持观察、记录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繁殖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在探究动植物繁殖后代的条件、方式和过程中,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具有以事实为依据阐述观点的意识。
单元结构化活动 探究观察用种子繁殖: 观察植物种子的外部特征,认识种子的内部结构。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和萌发时的变化。知道种子的产生要经历开花、传粉、结果和种子成熟的过程。实践观察不用种子怎样繁殖:尝试用根、茎、叶进行繁殖实验,发现有的植物可以通过根、茎或叶等繁殖后代。了解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认识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植物繁殖的方式。3. 动物的繁殖:观察和比较动物的繁殖方式,了解动物有卵生和胎生两种方式。观察鸡蛋和其他动物的卵,了解卵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的共同特征。了解卵孵化的条件与过程,说出一些常见的卵生动物。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1. 任务一:让学生根据情境思考,动物是怎样延续后代的。评价标准:每列举一种点亮一颗星。2.任务二:根据观察,描述动物的繁殖方式。 评价标准:每对一项加一颗星。3. 任务三:观察并描述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评价标准:每描述对一种点亮一颗星。通过这些评价任务,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动植物繁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达成单元学习目标。
第五课时《用种子繁殖》教学设计
教学目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识别并收集不同类型的植物种子,观察种子的形态结构,提升观察和分类能力。
通过种植实验,学生学会记录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记录的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能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如水分、空气、温度、光照等),并分析这些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能探讨种子传播的方式,理解其适应环境的机制,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生态观念。
科学素养:
学生掌握种子作为植物繁殖的主要方式之一,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学生能认识到种子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在农业生产中对种子的利用和保护。
责任态度:
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通过种植活动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增强对生命的尊重。
鼓励学生参与植物保护活动,如校园绿化、社区植树等,形成环保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种子发芽的条件。
难点:分析种子传播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理解自然选择在种子传播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展示一幅多彩的秋天果园图,引导学生观察树上成熟的果实和掉落的种子。 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对种子的兴趣和探索欲,引入“用种子繁殖”的主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1:种子收集与观察学生分组在校园内外收集不同类型的种子,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形态、颜色、纹理等特征,并进行分类。活动2:种子结构探索使用解剖工具(如刀片)小心切开种子,观察内部结构(如胚、胚乳、种皮等),并记录观察结果。活动3:种子发芽条件实验设计并实施控制实验,探究不同水分、温度、光照条件下种子的发芽情况,记录数据并绘制图表。活动4:种子传播方式研究搜集资料或观看视频,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如风力、水力、动物携带等),并制作海报展示。活动5:种植体验指导学生种植自己收集的种子,记录种子发芽、生长的全过程,直至开花结果(或观察幼苗生长情况)。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初步了解种子的多样性。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种子的结构,为后续学习发芽条件奠定基础。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种子发芽的外部条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理解种子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培养生态观念。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生活应用 活动:参与校园绿化或社区植树活动,亲手种植树木或花卉,为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知识总结 活动: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种子的基本结构、发芽条件、传播方式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种子主要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
答案:胚、胚乳、种皮(或保护组织,根据具体种子结构而定)
2、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包括水分、______、和。
答案:空气、温度、光照(或适宜的温度、光照,因不同种子而异)
3、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风力传播、______传播和______传播等。
答案:水力、动物
(二)、判断题
1、所有种子都需要光照才能发芽。(×)
2、种子发芽后,首先长出的是根。(√)
3、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完全由其结构决定,与环境无关。(×)
4、种子是植物繁殖的主要方式之一,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选择题
1、下列哪种条件不是种子发芽所必需的?(B)
A. 水分 B. 土壤 C. 空气
2、下列哪种植物的种子主要通过风力传播?(A)
A. 蒲公英 B. 苍耳 C. 葡萄
3、种子内部结构中,哪一部分是新植物的起点?(C)
A. 种皮 B. 胚乳 C. 胚
(四)、 简答题
1、什么是种子?种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种子是植物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小型、通常包含胚和营养物质的结构,用于生长成新的植物体。它由种皮、胚和胚乳(或子叶)等部分组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种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繁殖媒介:种子是植物传播和繁殖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种子的散布,植物能够在新环境中生长并繁衍后代。
营养储存:种子内部储存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这些物质在种子萌发时提供给新生的植物体,支持其初期生长。
遗传信息的传递:种子包含了来自亲代植物的遗传信息,通过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这些遗传信息得以传递给下一代植物。
列举并解释种子萌发所需的三个基本条件。
答案:种子萌发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适宜的水分:水是种子萌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不仅能够软化种皮,促进胚的呼吸作用,还能够参与细胞分裂和生长等生理过程。适宜的湿度条件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时需要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以释放能量支持生长。如果空气不足,种子的呼吸作用将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萌发速度和生长质量。
适宜的温度: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植物种子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但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能够加快种子的代谢速度,促进酶的活性,从而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3、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帮助植物用种子繁殖?请给出两个具体做法。
答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具体做法来帮助植物用种子繁殖:
收集并储存种子:在植物成熟时,及时收集种子并妥善储存。对于需要后熟处理的种子,可以将其放在干燥、通风、阴凉的地方进行储存,以促进种子的后熟和萌发。同时,要定期检查种子的状态,防止其受潮、发霉或受到虫害。
提供适宜的萌发环境:在播种前,可以根据种子的特性和要求,为其准备适宜的萌发环境。例如,对于需要光照的种子,可以将其播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对于需要湿润环境的种子,可以定期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此外,还可以通过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来优化萌发环境,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质量。
(五)、实验探究题
题目: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光照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材料:绿豆种子若干、两个相同大小的透明塑料盒、湿润的纸巾、黑色布料。
步骤:
将两个塑料盒分别标记为“光照组”和“遮光组”。
在每个盒子底部铺上湿润的纸巾,均匀放置相同数量的绿豆种子。
“光照组”保持正常光照,“遮光组”用黑色布料完全覆盖。
每天保持纸巾湿润,观察并记录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预期结果:分析两组种子的发芽率、发芽速度等,探讨光照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具体影响。
答案要点:预期“光照组”的发芽情况可能优于“遮光组”,因为适量光照通常有利于种子的光合作用和生长,但具体结果还需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